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9-25 13:04: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中,品种也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贵,“绿荷”也极难培植,只少数大公园才有此品种,其珍其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数百品种中,老菊头最宝贵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花叶难辨,绿溢盆沿;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故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老菊头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对不起。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
  于是,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愈发对那棵绿荷爱护备至。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决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之,但任是软的硬的,一概碰壁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记得他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一天半夜,老菊头被风声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跌坏绿荷,倒地时硬是护住了绿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检查下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于是,照顾老菊头,照顾菊花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虽然窜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照照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他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根芽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3段对老菊头的介绍,突出了他爱菊之极,也为后文他摔伤后侄女照顾他和菊花埋下了伏笔。
B.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绿荷的茁壮美丽,直接表现出老菊头养菊技术高超,对绿荷呵护备至。 C.小说中侄女和其男友这两个人物的出现,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老菊头的性格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D.老菊头爱绿荷与它“出自清廷御花园”的身份有密切关系,所以这完全是一种追慕名气的庸俗之爱。 E.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段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厚。
(2)小说第8段,用四个“必”字写出了老菊头怎样的心理?四个“必”字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御菊亲本、正票绿荷’就此绝种”。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二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行为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绝?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小题1: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4分)
小题2:下面的文字,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1)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
(2)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小题3: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用工荒”背后实际是“民工权利荒”
伊 歌
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恰恰相反,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半个世纪前,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指出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是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会不断吸收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并非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当工业化将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工资水平就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如果不提高工资福利,不改善劳动条件,就雇请不到所需的劳动力。
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春节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
早在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就曾提醒: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出现的“招工难”,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验证。没料到随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加工业收缩,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岗位缺口达千万个之多。一时间,“刘易斯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
可是,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其实,如果不是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拐点”的出现;那么,判断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是基本符合实情的。
民工大省的“用工荒”,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对于这一警号,在劳动力市场中交易的企业和农民工的反应敏感而迅速。比如,在地处安徽的广德开发区,“我们这里的工资水平基本跟江浙一样,待遇并不差”;开发区内企业给工作中的年轻工人播放流行音乐;新一代农民工选择在家乡打工等等。倒是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这一警号。
“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巨大,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虽然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却仍认为“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恰恰相反,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政府应将“用工荒”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公共产品;而不是通过修改法律等手段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
(原载《羊城晚报》2010年2月22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刘易斯拐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易斯拐点”以创立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名字命名。 “刘易斯拐点”到来之际,正是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换之时。
B.“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人人四处求工作,用人单位即便不付工资也不愁找不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C.“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用人单位就会四处求人,只有高工资的员工,才能安心工作而不选择跳槽。
D.“刘易斯拐点”说明,工资水平并不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的一份报告称,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刘易斯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是在2009年前后。
B.如果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会影响“拐点”的出现,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中国正在出现“刘易斯拐点”。
C.“民工荒”从实质上看应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反映出我们国家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D.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警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除非我国所有民工大省都发生了“用工荒”,否则不可将“用工荒”视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
B.我国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的优势在“用工荒”面前会有所丧失,但即便出现了“刘易斯拐点”,我国仍能长期保持在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优势。
C.虽然我国曾出现过“用工荒”的现象,但各级政府依然不能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知道,我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有一定的关系。
D.“用工荒”现象的出现绝非一无是处,政府可趁机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包括税收、户籍管理在内的一些制度,修改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的一些法律。
小题4:为什么“用工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
答:?
?
?



4、阅读题  雨 韵
  从维熙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气体,在天空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每逢雨天,公园里少了游人,街道上少了行者,连两旁的树木花草,都因为雨滴的洗礼而流露出它的灵性。树更绿了,花更鲜了,就连街道和公园的石头,都在雨洗之后,裸露出它的生命花纹。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老人说:“ 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
  孩子仍然噘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老人又说:“ 天一起风,那水珠儿就看不见了。”
  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 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最后终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在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在雨中的动态进击,是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快乐。因而,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型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意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彩去了,并在哪儿的天空织成雨后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1、作者为什么说“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四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说:“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请分条简述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不少篇幅描写孩子与小狗在雨中赛跑的情景,试指出这样写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意蕴深邃的优美散文。它不仅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雨韵雨趣,而且以富含哲思的语言告诉读者,雨既能洗涤人肉体的污秽,也能给人的心灵以慰藉和满足。
B、第二段开头“按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体现了这篇散文人文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让读者在文章的赏析中,不仅接受了文学美的熏陶,也丰富了自己的科技知识。
C、本文先写“雨”包容四季,次写作者更喜欢雨的原因,再次勾勒人狗雨中赛跑的画面,最后生发议论,点明题旨。全文以“ 雨”为线索,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浑然天成,无懈可击。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委婉含蓄、曲尽其妙地抒写了作者对雨韵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
E、本文语言清丽典雅,耐人寻味,极富文采。这既与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密不可分,也是作者善于观察,巧妙于联想,精于推敲的结果。



5、阅读题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回中,探春题诗为:?
斜阳寒草带重门, 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 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 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 多情伴我咏黄昏。?
通过这一首诗,你能看出探春怎样的命运??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辨识字形》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