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9-25 13:04: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中,品种也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贵,“绿荷”也极难培植,只少数大公园才有此品种,其珍其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数百品种中,老菊头最宝贵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花叶难辨,绿溢盆沿;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故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老菊头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对不起。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 于是,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愈发对那棵绿荷爱护备至。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决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之,但任是软的硬的,一概碰壁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记得他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一天半夜,老菊头被风声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跌坏绿荷,倒地时硬是护住了绿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检查下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于是,照顾老菊头,照顾菊花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虽然窜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照照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他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根芽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3段对老菊头的介绍,突出了他爱菊之极,也为后文他摔伤后侄女照顾他和菊花埋下了伏笔。 B.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绿荷的茁壮美丽,直接表现出老菊头养菊技术高超,对绿荷呵护备至。 C.小说中侄女和其男友这两个人物的出现,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老菊头的性格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D.老菊头爱绿荷与它“出自清廷御花园”的身份有密切关系,所以这完全是一种追慕名气的庸俗之爱。 E.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段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厚。 (2)小说第8段,用四个“必”字写出了老菊头怎样的心理?四个“必”字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御菊亲本、正票绿荷’就此绝种”。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二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行为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绝?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小题1: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4分) 小题2:下面的文字,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1)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 (2)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小题3: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用工荒”背后实际是“民工权利荒” 伊 歌 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恰恰相反,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半个世纪前,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指出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是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会不断吸收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并非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当工业化将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工资水平就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如果不提高工资福利,不改善劳动条件,就雇请不到所需的劳动力。 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春节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 早在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就曾提醒: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出现的“招工难”,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验证。没料到随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加工业收缩,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岗位缺口达千万个之多。一时间,“刘易斯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 可是,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其实,如果不是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拐点”的出现;那么,判断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是基本符合实情的。 民工大省的“用工荒”,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对于这一警号,在劳动力市场中交易的企业和农民工的反应敏感而迅速。比如,在地处安徽的广德开发区,“我们这里的工资水平基本跟江浙一样,待遇并不差”;开发区内企业给工作中的年轻工人播放流行音乐;新一代农民工选择在家乡打工等等。倒是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这一警号。 “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巨大,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虽然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却仍认为“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恰恰相反,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政府应将“用工荒”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公共产品;而不是通过修改法律等手段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 (原载《羊城晚报》2010年2月22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刘易斯拐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易斯拐点”以创立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名字命名。 “刘易斯拐点”到来之际,正是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换之时。 B.“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人人四处求工作,用人单位即便不付工资也不愁找不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C.“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用人单位就会四处求人,只有高工资的员工,才能安心工作而不选择跳槽。 D.“刘易斯拐点”说明,工资水平并不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的一份报告称,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刘易斯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是在2009年前后。 B.如果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会影响“拐点”的出现,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中国正在出现“刘易斯拐点”。 C.“民工荒”从实质上看应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反映出我们国家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D.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警号。
|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除非我国所有民工大省都发生了“用工荒”,否则不可将“用工荒”视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
B.我国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的优势在“用工荒”面前会有所丧失,但即便出现了“刘易斯拐点”,我国仍能长期保持在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优势。
C.虽然我国曾出现过“用工荒”的现象,但各级政府依然不能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知道,我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有一定的关系。
D.“用工荒”现象的出现绝非一无是处,政府可趁机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包括税收、户籍管理在内的一些制度,修改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的一些法律。
小题4:为什么“用工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
答:
???
4、阅读题 雨 韵
从维熙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气体,在天空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每逢雨天,公园里少了游人,街道上少了行者,连两旁的树木花草,都因为雨滴的洗礼而流露出它的灵性。树更绿了,花更鲜了,就连街道和公园的石头,都在雨洗之后,裸露出它的生命花纹。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老人说:“ 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
孩子仍然噘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老人又说:“ 天一起风,那水珠儿就看不见了。”
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 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最后终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在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在雨中的动态进击,是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快乐。因而,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型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意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彩去了,并在哪儿的天空织成雨后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1、作者为什么说“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四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说:“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请分条简述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不少篇幅描写孩子与小狗在雨中赛跑的情景,试指出这样写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意蕴深邃的优美散文。它不仅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雨韵雨趣,而且以富含哲思的语言告诉读者,雨既能洗涤人肉体的污秽,也能给人的心灵以慰藉和满足。
B、第二段开头“按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体现了这篇散文人文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让读者在文章的赏析中,不仅接受了文学美的熏陶,也丰富了自己的科技知识。
C、本文先写“雨”包容四季,次写作者更喜欢雨的原因,再次勾勒人狗雨中赛跑的画面,最后生发议论,点明题旨。全文以“ 雨”为线索,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浑然天成,无懈可击。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委婉含蓄、曲尽其妙地抒写了作者对雨韵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
E、本文语言清丽典雅,耐人寻味,极富文采。这既与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密不可分,也是作者善于观察,巧妙于联想,精于推敲的结果。
5、阅读题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回中,探春题诗为:?
斜阳寒草带重门, 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 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 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 多情伴我咏黄昏。?
通过这一首诗,你能看出探春怎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