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二)
2017-09-25 13:15: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林徽因的情事 ? 未能免俗,也来说一说的情事。 ? 在她的文章中,从未有过一段关于自己爱情的论述。对于自己的爱情观,她一直保持着高傲的沉默。她和思成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伴侣,和志摩是志趣契合的性情诗人,和金岳霖是精神对话的知己。思成总是谦逊地说:“徽因是我的修辞学老师。”而1936年11月9日,志摩搭乘生死航班要去参加的,正是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讲座。徽因去世多年后,老金有一次请老友相聚,他只说了一句:“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举座唏嘘不已。 ? 有人说,徵因是一个理性和智慧的人,所以她选择了梁思成。用当下一句很时尚的话来说:“徽因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爱的。”我以为,这句话不仅对思成不公平,对徽因也如此。深受古典诗书浸润又游学英伦的徽因,一生服从的是内心真实的声音,世故于她,不过是道德的面具,她不屑于戴。只有经过了婚姻船颠簸得找不着北的人才会以曾经沧海的语气说:“你要选择一个适合?你的人,而不是你爱的人。” ? 1920年,当16岁的徽因还在伦敦求学时,面对天才诗人如海水火焰般炽热的追求,徽因当然有感动,有迷惑,有痴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位少女不怀春?然而她的出身,她的教养都不允许。态度是慌乱,而并不明朗,更遭到了林母和几位姑母的反对,徽因有过痛苦,有过挣扎,有过权衡,她意识到了这份爱情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会牵动两个家族的神经,会让许多可亲的人受到伤害,如果,爱情要以伤害更多?的人为代价,那到手的幸福也会打折。 ? 对于“和梁思成的结合使中国多了一位建筑学家,少了一位诗人之说”也让人不敢苟同,无法想象,善良的徽因如果和天才诗人结合后,如何面对幽怨的幼仪,又如何能让她的诗歌始终跳跃着轻倩和曼妙。而事实证明,中国没有少一位诗人,在她留下的1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可谓字字珠玑。一旦决定了,徽因便不会为情所困,连1924年东方诗哲泰戈尔老人来华访问时,徽因和志摩陪伴不离左右,媒体?评价“林小姐貌美如花,和老诗人挟臂前行,徐志摩长袍白面,郊寒岛瘦,似一幅苍松竹梅岁寒三友图”,一时京城洛阳纸贵。老诗人也替志摩求过情,可徽因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思成一道去了美国攻读学业,中国由此多了一位建筑学家。 ? 徽因爱思成,当然也爱志摩,爱老金。她从不?矫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忠实于自己心灵的回音。难以置信,?一个受过西方文化洗礼、个性解放的具有文艺复兴色彩的女性会对一切真诚保持假道学的正经,有着超凡心灵理解力的她用特有的方式共鸣于最美丽的情感。她写的《仍然》“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芒,你仍要保留那真……你要相信,山谷中仍有那回音”,是含蓄的表白,更是率真的流露。志摩失事后,思成陪她一起捡回飞机残骸,徽因一直将她挂在起居室里直至离世。从事德国古典逻辑学研究的老金是“太太的客厅”的常客,徽因理性与感性兼俱的特质曾让他深深地迷恋,当徽因坦诚“爱上老金”时,他们三人都保持了一份尊重、冷静的态度,尊重内心性情的源发,却?不让情感恣意泛滥。徽因最终选择的是发乎情,止乎礼,只要真诚不渝,心灵的芬芳终会超越世俗的占有。 ? 一份超越了欲念的爱,已化做了凤凰台上的箫声,每当月满西楼时,便在性灵的深处回响,追逐月华流照众生,洗尽铅华更见真醇。看多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爱情,觉得那样的爱情让人疲惫,让人透支,那时,当斗争结束了,我们已没有了体能,而后是漫漫的平淡,无味,谢幕。 ? 有一种情,不很烫,但很熨贴。天长地久,静水流深。 1.文章中“某些人”对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由几种错误的观点,请列出2种,并分别写出作者反驳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林徽因“爱思成,当然也爱志摩,爱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文章中划线段落的语句,你能想起我们曾经读过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林徽因的爱情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5.A徵因是一个理性和智慧的人,所以她选择了梁思成。因为林徽因深受古典诗书浸润又游学英伦,一生服从的是内心真实的声音,世故于她,不过是道德的面具,她不屑于戴。? B中国多了一位建筑学家,少了一位诗人。善良的徽因如果和天才诗人结合后,不能面对幽怨的幼仪,也不能让她的诗歌始终跳跃着轻倩和曼妙,并且事实证明,中国没有少一位诗人,在她留下的1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可谓字字珠玑。 2.这是一份超越了欲念的爱。林徽因从不矫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忠实于自己心灵的回音,她受过西方文化洗礼、个性解放,具有文艺复兴色彩。她对一切真诚都投以真诚,她用超凡心灵理解力和特有的方式面对这最美丽的情感。发乎情,止乎礼,只要真诚不渝,心灵的芬芳终会超越世俗的占有。 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无 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传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4.发乎情,止乎礼,只要真诚不渝,心灵的芬芳终会超越世俗的占有。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马寅初 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今年七十三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 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真率”。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个印象是,“身体特别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 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近八十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改掉了这一习惯。 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开始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 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一次,国家体委某副主任来北大讲话,按常理,马寅初不用陪同,可他不但往讲桌旁边一坐,而且不断插话,越说越起劲,最后干脆喧宾夺主地批评起一个人来,说这人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这样重要的会他竟然不来听讲。 被批评的是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有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马校长这番背后的“人身攻击”让大家哑然失笑,“眼前浮现翦教授那清瘦、文弱的身影,再看看马校长壮硕的姿容,也真感到马校长的话有点道理”。 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都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圆圆一张脸像弥陀”。所以董桥曾撰文,让今人“学学马寅初的硬朗”。 这种硬朗,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让他屈服,没门儿;逼他自杀,妄想!” 1958年前后屡遭点名批判期间,马寅初曾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 1960年1月,在“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这位不妥协的学者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搬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从此,马寅初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了。 马本寅告诉笔者,那个时候,家里很冷清,很少有人来拜访。但在如此境况中,马寅初根据大量的农村实际调查,写出一百万字的《农书》。他坚信“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孰料“文革”开始,马寅初不得不痛下“与其让别人烧,不如自己烧”的决心,整整一藤箱、几十卷的《农书》手稿,在作者亲手点燃的火中灰飞烟灭。 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已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研究者称,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北大之精神”相符合。 有一本关于北大校长的书,写马寅初那篇,标题是――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 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热水澡”指的是建国后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过程,马寅初泰然自若地应对,表现了他对这场运动的嘲讽,以及面对打击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B.有研究者评价马校长是“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他本人倡导的“北大之精神”相符合。这种评价是不准确的。 C.“为真理而生,难矣!”是对生活在特定时代的马寅初的客观评价,也是对马校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现在的北大精神仍需要“为真理而生”。 D.文革之初,马寅初亲手将一百多万字的《农书》烧毁,是他对社会现实妥协的体现。
| E.作者截取了文革前后马校长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来描述他的形象,介绍他的精神,正遵循了“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文学创作原则,将文学性和历史性巧妙地结合。 小题2:根据文章分析马校长的人物形象。(6分) 小题3:文章中作者记述马校长时却写到了他对翦伯赞教授的批评,你对文章这样安排的看法是什么?(6分) 小题4:在北大原来大讲堂的东墙上,曾经写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是“集思广益”得到的北大精神。98年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时题了八个大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马寅初校长也谈到北大精神。北大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圣洁的文化殿堂。请结合文本与实际,谈谈你对“北大精神”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热情、真率;②硬朗,坚持真理,知难而进;③坚持锻炼,体魄强健(每条2分) 小题3:①通过写马寅初的言行,体现了他真率的性格特点;②用翦伯赞的文弱和清瘦与马寅初形成对比,突出传主的强健。(每点3分) 小题4:①指出马寅初所谈的“北大精神”的实质——牺牲精神;②要谈到这种看法和题干中提到的十六个字是一脉相承的;③联系实际,这种精神在现代青年学生身上如何体现,超越北大,放之社会。(层次清楚,观点清晰,语言通顺)
本题解析: 小题1:(B研究者的评价是正确的。D不是妥协,而是另一种反抗)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
姑苏看水 张宏
|
|
|
?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联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爿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 水带来了富裕,也才能带来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姑苏的水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姑苏水创造了哪些重要的价值?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5段中将岸边的石条喻为“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这一比喻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数第4段中“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一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管城里城外,在苏州始终被水包围着;水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2.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与繁盛,带来了富裕;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浸润人的气质,带来了苏州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造化了吴文化和吴文明。
3.(1)以古书喻石条,既形象具体,又暗示着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形神俱备(2 )用苏州特产茶和美酒来说明姑苏水同时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亲切自然,形象鲜明具体,富有趣味。
4.在它的温柔里面,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人与水有着共同的性格;水原是碧波荡漾,虽经坎坷,曾经干涸,现在却又恢复了原貌;人虽经磨难,却没能销蚀掉精神的光芒。(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
除了浪漫故事和诗意,月球仅是一块既无空气和水,又无生命的顽石。然而,天文学家的一项计算机模拟计算却表明,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
地轴的方向是用所谓黄赤交角来表示的,这个角约为23.5度。地球由于自转,地球的赤道会鼓起一凸缘,太阳、月球和其它诸行星都会对此凸缘施加引力,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因此,作用在凸缘上的力是不断变化着的,使地轴的方向发生摆动。
有了月球,情况就大不一样,它不但能使其它各行星对地球凸缘的引力微不足道,她还和太阳一起使地轴稳定地做每2600年一周的运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
然而,这1.3度的变化也不是完全无害的。许多科学家认为,冰川期可能就是这1.3度造成的。但是如果没有月球的稳定作用,那就更不得了。全球的环境还将会被破坏成一时期有剧烈的四季变化,一时期又会无季节可分,这样就不可能进化出像人类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了。这也可能就是火星上无生命存在的原因。因为火星目前自转轴的倾角为25度,可在0到60度间变化,而且它只有两个像摩天大楼那样大小的卫星,其引力不足抵消其它行星的影响。
据此,在宇宙间来寻找外星人的范围就大大减小。此外,月球正以每年约几厘米的速度在离我们远去,在10亿年后,它已经远到不能再控制地球的自转轴了,那时,我们的地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1.文中“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一句中,“其间”是指(? )
A.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
B.各行星和月球之间
C.太阳、月球、其它诸行星和地球之间
D.月球、地球和其他诸行星之间
2.根据文意,对“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月球能使其它各行星对地球凸缘失去引力,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
B.因为月球能使地轴的方向不发生摆动,使地轴稳定地做每2600年一周的运动。
C.月球抵消了太阳和其他行星对地球凸缘的引力,使人类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得以进化。
D.月球减弱了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并与太阳一起稳定了地轴,使地球四季有序,生物得以进化。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火星上无生命存在,完全是因为火星的自转轴的倾角比地球大
B.地球黄赤交角不稳定,会破坏地球的环境,影响生物的进化。
C.地球黄赤交角1.3度的变化,对全球的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D.月球能对地轴的稳定起控制作用,黄赤交角越小,生物进化越快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星们各自的运行轨道是不断变化的,它们对地球转轴方向的影响力也有相应的变化。
B.火星的自转倾角和地球相差不大,可火星卫星的引力不足以抵消其他行星对火星的影响。
C.在自转倾角变化幅度很大的行星上不会存在外星人,这就缩小了寻找外星人的空间范围。
D.月球对地球自转轴的影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其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参考答案:1.C
2.D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安徽文学》2008.11有删改)
1.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乌镇建筑的古朴、色泽的幽暗;
②乌镇文化的深邃浓厚;
③乌镇夜晚迷人的水乡风韵。(意对即可)
2.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的惋惜,对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意对即可)
3.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它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就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作为现代人应保护和珍惜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典文化,丰厚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