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八)
A.中国戏曲目前已经实现了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B.当前,中国戏曲只要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就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 C.戏曲之所以要进行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是因为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而戏曲只是属于传统的东西。 D.当下的中国戏曲需要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精密结合起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由第一段最后一句可知,该项说法片面;C.“彻底”不对,原文是说“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D.据第二段可知,社会的变迁使得戏曲呈现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但不能说中国戏曲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让戏曲呈现这一趋势。
小题2:A“实现了”“完成了”不当,第三段是说中国戏曲“实现着……”“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B.第四段说的是“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C.“只是属于传统的”不对,中国戏曲是传统文化,也是当代艺术。
小题3:A.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第一段只是说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C.“博物馆艺术”并非没有其存在的价值;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该项有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粱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粱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300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粱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忠厚的一面。
粱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
(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2)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①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②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③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④通过细节表现人物。(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小题1:理解下面句子中的两个词语所指的具体含义。
(1)“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一句中“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请概括“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这个比喻句意在表现什么?
小题3: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了描写雪景的诗句,请说说作者引用的特点,并说明这样引用有什么好处。
小题4:本文的标题是“江南的冬景”,但文章却不从江南的冬景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清新隽永,明丽真挚——试析《江南的冬景》的语言特色。
(2)比较烘托,个性凸现——试析《江南的冬景》的对比手法。
(3)悠闲洒脱,画意盎然——试析“寒村微雨图”的画面美。
参考答案:
小题:(1)体现在芦花冬至不败;雪白的桕子挺立枝头可以乱梅花之真;草根边总带着绿意,寒风吹不倒。(2)是一个悠闲的、富有生气的乡村之境。
小题:突出了晨霜的色彩之美,表现了江南冬景所特有美丽可爱的特点。
小题:这里的诗句是按照时间巧妙组合的。这样引用既保留了诗意,写出了雪的神韵,又传递了雪景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
小题:作者从北国的冬景开篇,一方面为写江南的冬景做好了铺垫,以便和下文的江南冬景形成对比,突出江南冬景的明朗;另一方面又使得行文曲折有致。
小题:答案要点:
(1)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做到了通过简省洗练语句传达丰富的意象这一目的。
(2)一是着眼于人的生活,将北国冬天的蛰居异境与江南的冬天的曝背谈天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江南冬天户外活动的乐趣;二是着眼于情调,将江南冬天与秋天的作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突出“明朗的情调”;三是着眼于花草植被,将闽粤等地的冬天——春、秋的延长,与江南冬天——含蓄生气作比较,突出江南冬天的温润生机,同时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3)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当下长篇创作的“有”和“无”
⑴文艺创作政策环境的空前宽松,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像一条刚直而妩媚的山脉,从文学的海洋里拔地隆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遗憾的是,在这条整齐的文学风景带上,缺乏众望所归的巅峰之作。写现实的,我们没有看到《平凡的世界》那样的震撼;写历史的,我们没有看到《白鹿原》那样的厚重;写民族的,我们没有看到《尘埃落定》那样的深沉。
⑵当下长篇作品题材广阔,现实的、历史的、民族的、军事的、环保的、航天的、职场的,涉猎甚广。题材广度的开拓。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繁花似锦,斑斓多彩。探索广度的开拓使得小说家对文本的记叙,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模式。但是在阅读之后,我们总感到,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实际上外强中干,弱不禁风。
⑶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都为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长篇作品也在现实和历史的描摹与回望里显得质地优良。或风吹人生,温暖生命;或雨润年华,鼓舞斗志。遗憾的是,有不少小说没有文学的艺术美感,没有文学的精神美感。或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
⑷有位华裔作家曾说过一句话,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小说家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这话不无道理。
⑸我们常说,作品要上来,生活要下去,可是,我们的小说家有几个人真正地下去了?他们往往会在不清楚自己文学生活的家底时,就急于表现,急于出名,急于获利。经济大潮的冲击,喧嚣的社会,也让他们变得浮躁消沉,一些因匆忙而留下的缺陷总是像阴影一样缠绕着他们,读者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呢?
⑹我们读格拉斯的《铁皮鼓》、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文本结构的精巧设置,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妙处理,对叙述节奏的控制,他们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总是让我们震撼。再有,语言是整个文学作品最闪光最有魅力的所在,而我们有些小说家不是把语言当作歌去唱,而是当作砖去码,不能深得语言魅力的精髓。
⑺当下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忽视文本细读,越来越迷恋庸俗社会学,具有市侩化倾向,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这也使虚荣的小说家们躺在廉价的温床上沾沾自喜。文坛一团和气。用鲁迅的话说,看似平静。实则了无生气。
⑻艺术有刻度和准星,却没有终点和顶峰。只要艺术没有止境,长篇创作就应该是永远在爬坡,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⒖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为当下文学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开拓题材广度,小说家将会创作出众望所归的经典之作。
B.作者对外国作品大加赞赏,既是肯定外国小说家的才情,同时也批评了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把语言当作砖去码的现象o
C.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说明,当下长篇小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文学的发展没有生机和活力。
D.有的小说家不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美,而是展示生活中的丑,把审丑当作艺术的标准去追求。
⒗作者认为当下长篇创作整体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⒘根据文意,小说家应该如何去“爬坡”才能创作出“伟大小说”?(6分)
参考答案:
⒖D
⒗(6分)①有高度却无高峰(达到了新的高度却无巅峰之作)。②有广度却缺厚度(题材和探索有广度却外强中干、缺少厚度)。③优劣并存(有质地优良之作亦有缺少美感之作)。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6分。
⒘(6分)①深入了解体验生活,增强生活的家底。②克服浮躁消沉的心态,耐得住寂寞。③提高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④用活语言,展现语言魅力。⑤加强对自我创作的内省和反思。
评分建议:答对3点得4分,答对4点得6分。
本题解析:15. ⒖A项,创作经典作品不仅需要“外因”;B项,“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错;C项,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表明文坛缺乏真正的文学批评。
16.无
17.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