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5 13:34: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把下面画线的文字改写成整句的形式。
  这座小村庄,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高山、高山上林木苍翠
  改写:这座小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林木苍翠的高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人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__收益了。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___。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法制保障等因素_____________。A.决定? 即使? 提升? 息息相关
B.决定? 虽然? 提高? 休戚相关
C.确定? 即使? 提升? 休戚相关
D.确定? 虽然? 提高? 息息相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语言运用题  一辆较为拥挤的无人售票车在某车站停靠后,一位老人和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挤上车。假如你是这辆无人售票车的司机,请你就此作爱心提示,给老人、妇女提供一个好的乘车环境。爱心提示的话语要文明得体。(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乘客们,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每位的义务,请帮助我们照顾好车厢内的老弱乘客,谢谢!(称谓语1分,感谢语1分,请求语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这两段文字,根据文意,补写文末两处划线处的内容。(每句不超过12字)
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高达54.4%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表示“没时间读书”,43%的大学生日均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多数大学生上网时长远超读书时长。而在阅读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经典名著却受人冷落,鲜有人问津。对此,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两个感叹:一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是“最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或 “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二是 “最该读的书没人读”。


本题解析:评分指南:两个感叹应明确指向“年龄”(或“人群”)与“书籍类型”,意思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①,故退之。”       (《论语》)
【注】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2)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⑶兼人:好勇过人。
【乙】
复旦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钱文忠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提出了“惩戒”教育观,认为父母、师长等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孩子“让步”,其实是毁了他们的未来;教育向社会的不断“让步”,则会毁了国家的未来。
【小题1】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学生有怎样的要求?甲文体现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请分析。(6分)                                                
【小题2】对甲、乙两段文字提出的教育观,你更赞同哪一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要求:不退缩,不过度冒进,进退适中;②教育方法: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和冉有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由于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这样以一进一退来适性教育弟子,便能使他们避免过与不及的毛病了
【小题2】
示例1:
赞同孔子的教育观。甲文中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止或鼓励的不同教育方式,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这种做法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发挥孩子的特长,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这种科学的、有效的因材施教之法。
示例2:
赞同乙文中钱文忠教授提出的“惩戒”教育观。家长、教师出于各种原因一味对孩子、学生宽容、迁就、忍让,这种现象正呈蔓延趋势而影响教育和整个社会,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长才,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质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适当合理的惩戒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题解析:
【小题1】几个文段的大意: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由此可见,孔子对不同性格的人的教育方式是不相同,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特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这是一个开放题,孔子和钱文忠教授的教育观点都有道理,解答时首先要亮明观点,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来谈。就本题来看,赞同钱文忠的观点更好谈一些,因为当今社会“赏识教育”有过头之嫌。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