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其实,同学、朋友之间,班级、学校、单位以至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请以“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定;③立意自定;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梦的故乡在枝头,白云的故乡在天空,蟋蟀的故乡啊在草丛。
草籽的故乡在土里,小舟的故乡在河中,小路的故乡啊在远方。
孩子问:妈妈,我的故乡呢??
妈妈说:你的故乡啊,在妈妈的臂弯里。?
读完这些话,你有什么感想?请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我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道:“有一种成功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并且说:“这是《潜伏》里的台词,用来指导炒股真合适。我一直属于占领者,可悲啊!”看着他的文字,我想,生活中有些事情也是如此。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精神支点”话题作文
【模拟文题】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这句话揭示了科学的伟大。物质世界是这样,精神世界何尝不是这样。给予精神支点,人才能够充分地伟大,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敢设想:没有精神,精神没有支点,人类会是怎样?
请以“精神支点”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考场佳作1】
精神支点
人世间还能有什么能比这更惨无人道呢?
为保良将,他只不过是在朝廷上说了几句公道话,却被以“触犯了皇室的威严”为由而施以宫刑。真是奇耻大辱!天理何在?
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在这个极端王权的朝代,又有谁能为他讨回一个公道来呢?
深牢大狱中,他,司马迁,正在忍受的,不仅仅是这躯体上的无比痛苦,折磨他的,还有那精神上的巨大创伤。
他失望,愤慨,却又无可奈何。
是的,他悲哀,为自己,为皇帝,更为这样的一个朝代。可是,哀莫大于心死,他的心虚脱的快要死去了,于是,一切一切对他来说,又不感觉有多么重要了。
既然什么也无所谓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死了吧,一旦死了,这一切也就结束了,痛苦、冤屈、耻辱,都会和这残缺的尸体一并埋入黄土,腐烂殆尽——这是怎样的一种解脱呀!
但是,仍有什么东西在他的内心深处,如灰烬中的一粒火星,如枯木根上的一颗绿芽,向他呼唤,使他不至于彻底地绝望。
是逃避,还是面对?
是沉沦,还是奋起?
是默默无闻地埋藏于这大千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里被遗忘,还是抖擞精神大干一场,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让自己的灵魂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选择!
历史的滚滚车轮辗碎了多少具不为人知的骸骨;时光的浩荡波涛抹去了多少个不见经传的名字。可是,有一些人,他们不甘平凡,他们以身体为弓,以灵魂为箭,凭借他们整整一生的拼搏努力,将这一箭射了出去。这一箭,跨越了时间,穿透了空间,呼啸着,射向了永恒。屈原、孔子、韩非、孙子……这些人,不都是他从小所仰慕、所效仿的吗?与他们所经受的苦难相比,自己这点儿不幸是何其的微不足道!对,他要活下去,他要写《史记》!他要给那些英雄人物立传,他要将他们的丰功伟绩记录下来,让它来激励那些身处逆境中的人们;同时,他自己的生命价值也会在此实现!
瞬时间,即将熄灭的火又开始熊熊燃烧,即将枯萎的花又重新炫丽绽放,即将灰死的心又有力地怦然而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他终于找到了再活下去的意义,他终于砸碎了这禁锢他生命的枷锁!就是他,司马迁,写下了那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他借助于自己的精神支点,用自己辉煌壮丽的一生,撬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浩荡历史;而历史,也为他竖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批阅意见】
这篇文章紧扣文题,以敏捷有致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后那复杂的心路历程,而且笔下激情似火,语言如诗。全文内容丰实,结构严谨,文字洗炼。无论是叙述、写人,还是议论、抒情,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文章另人耐读、耐品,有味、有趣。
【考场佳作2】
精神支点
历史的长河汩汩流淌,英雄的鲜血渗入时间的孔隙,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进。望着汹涌而下的浪潮,我侧耳听去:
听!昂扬激越,余音悠长的琴声在刑场上响起,它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又充满了让人热血沸腾的正义。是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在死亡面前仍神态自若地演奏着绝世的《广陵散》。
他是卓尔不群的野鹤,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心中充满正义。为了正义,他可以抛弃一切名和利,甚至自己的生命。他不会随波逐流,只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追求自由,追求崇高。他之所以这样,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为了自己精神的支点。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比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看!那个一脸疲惫,被囚禁在狱中却仍沉于写作的司马迁。残酷的腐刑,让他痛苦、绝望。然而,一个战场上的英雄(李陵)一下子被视为叛徒,令任何一个心中有正义的人都不能忍受。于是,司马迁站出来了,为了一个并无交好的人而触怒龙颜。结果,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死,一个是活着——从此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在这种情况下,有谁会愿意选择活着?但司马迁这样做了。父亲——一个史学家的遗言,让他不能无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这样的精神支点,让他在6年的痛苦生活中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于是,我沉思了,在恍恍中看见了北海那个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的苏武。当他被囚禁在牢狱般的环境中时,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就煮吃皮带、羊皮。然而,这一切,没有让苏武有一丝的屈服。他对大汉的忠诚,即使是匈奴人让他等公羊生出小羊羔来才能回去这样不可能的事情,也不会使苏武有丝毫的动摇。
大汉是苏武出生、成长的国度,是他的至爱。于是,这个精神支点支起了坚韧不屈的大汉臣子。于是,有了“为臣命中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的赞美。
历史的浪潮逐渐退去,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它似是历史的英雄对我的眷顾。
【批阅意见】
本文以“精神支点”作为全文的着眼点,以此聚集材料,选择角度,开掘文意,着力表现嵇康、司马迁、苏武等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使文章具有个性的光彩。文中材料丰富,表达形式多样,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和沉郁的意境。不仅表现了考生厚实的文化积累,也让我们领略了他驾驭语言的扎实功夫。
【考场佳作3】
精神支点
站在历史的瞭望口,我思索,历史究竟记载了些什么?
历史记载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轮回,历史记载了朝代的兴亡、社会的发展,历史还记载了繁多的事件、无数的人物……然而,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永留史册?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死了还活着?
在历史长河中,我寻找着答案。
一个苍老但有力的声音从风中传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顺着声音,我看到了一座茅屋,茅屋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无奈地叹息着。噢,那不是杜甫先生吗?我向杜甫提出自己的疑问,杜甫望了望自己的茅屋,摇了摇头,低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完,迈着蹒跚地步子走进丛林……
我茫然。
一阵酒香扑鼻而入,恍惚中,我看到了一位乘着仙鹤的居士:一身青衣,手执酒杯,高唱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噢,李白,我向李白提出自己的疑问,李白笑了笑,吟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驾着仙鹤,消失在我的视野……
我愕然。
继续向着历史前进,我见到了牧羊的苏武。他挥舞着羊鞭,手执旄节,傲然于天地间。我向苏武提出自己的疑问,他抬起头颅,举了举手中的旄节,向着自己国家的方向拜了又拜……
我疑惑。
我望着他,与他坚定的眼神相遇,突然间,我明白了……
对于杜甫,在他的精神境界中,有一种最可贵的东西,它就是杜甫的精神支点——忧国忧民。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无不渗透着这种思想,它照亮了杜甫一生的方向,成为杜甫身上最灿烂的闪光点。
对于李白,他的高洁洒脱、率真豪放是他最大的特色。正是这种精神,使李白不畏权贵、狂放不羁;正是这种境界,让李白成为一颗星,让李白活得纯真,活得自然。
对于苏武,这位坚贞不屈的汉使,宁可牧羊19载,以身膏草野,也不接受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诱降。他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正是这种宁死不屈、不辱使命的精神支点使他度过了那漫长艰苦的19个春秋。
其实,在每个古之圣贤的精神境界中盛开着无数的精神之花,而那最大最美的一朵就是精神支点。它总是 隐藏在心灵的最深处,却在关键时刻倾身而出,展现出人杰的亮点与特色。
精神支点应该是正义的、美好的,历史会记住这些美好的闪光点,生命因这些闪光点而永恒。寻找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吧,让生命因此而更加精彩!
【批阅意见】
考生笔下的文字,宛如一条潺潺的小溪,顺流而下。一是内容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与想象,站在历史的角度,用杜甫、李白、苏武的事迹为证,阐述了精神支点的作用。立意自然贴切,观点入情入理,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二是语言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诗词典故自然引用,比喻排比熠熠生辉,令人品读之余,不由生出几分羡慕。文章结尾语言看似平淡,却收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本题解析:
“精神支点”,或许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正如材料所说,给予精神支点,人才能够充分地伟大,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这个文题给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但要写出耳目一新之作也并非易事。因此,应根据词的意义,充分地展开联想,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来进行写作。假如你要写记叙文,你不妨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来表现“精神支点”在人物中所起的作用。当然,这个人物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比如NBA中有不少被我们称为“烂队”的球队,其实他们并不缺少实力派的大明星,但是精神方面的匮乏使得其战斗力大打折扣。这就是千军易得,精神支柱难求。假如你要写议论文,你不妨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社会生活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的事例论述自己对“精神支点”的认识,从而得出“人不可没有精神支点”的观点。另外,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结构体裁上有所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要求以“精神支点”为题,就不可自己再拟题目;二是“精神支点”有好坏之分,我们所追求的应是正义的、美好的。
【素材放送】
1.去广州二十里,有贪泉,人传饮此泉之水则失廉洁之性;晋代有贤士吴隐之到广州上任刺史一职,过贪泉时自酌其水饮之,且题诗一首云:“石门有贪泉,一歃重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2.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并因此引发了二次大战。法国思想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于山雨欲来之际,深入洞察了西方世界的精神与信仰危机,他指出:“目前的危机比某一种文明发展过程中偶然经历的难关要严峻得多”;他认为“人们今天不知道往哪里用他们的力气,特别是不知道应把自已灵魂的冲动引向什么共同的终极目的。目前的危机是精神危机。物质能量无法正常运转循环,因为它找不到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去组织、引导它。而精神力量不够强大,是因为它不断地消散为混乱的躁动”。
3.如今的三连冠湖人,之所以强大,会有很多的道理。“OK”的能力不用多言,但更需要肯定的是这二人稳定军心的作用。就好比人们笑谈的:NBA中随便拉些人手与“OK”组成队伍,一样能拿总冠军!这不是要否定掉费舍尔、福克斯的能力,更不是视霍里、乔治如无物,但是如果没有“OK”给他们的强大精神支柱,他们根本不可能肆无忌惮地发挥。所以说,湖人的强大,与其具有两个“物质”与“精神”良好结合的超级关系巨大,更与这两个超级作为支点支撑起球队的整体精神密不可分。
4.有一个故事,荷马史诗中大英雄奥德修斯打败特洛伊人后,历经苦难漂泊到一个小岛上,岛上有一位女神卡吕浦索,她非常美丽,十分聪慧,女神倾慕善良勇敢的奥德修斯,她挽留奥德修斯住在小岛上,两人一起过幸福的日子。奥德修斯很感激,但拒绝了,因为他时刻想念自己的家,最后他终于回家团聚了。
5.“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左边的一撇正是人的躯体,右边一捺则是支撑整个人格大厦的支点——精神信仰。我们可以没有财富,可以没有美貌,可以没有名利,但我们不能没有精神信仰。没有精神的支点,一切都会轰然倒塌。
6.作为茫茫寰宇中的一个小小生命个体,生存着总该为自己找一个理由,一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使生活不只是一种机械的生物过程,更是汩汩不息日夜奔流地精神上的救赎与摆渡。在我们心中,至少该有一个超脱俗世的更高境界,有一个令我们牵挂向往的精神彼岸,那里风烟俱净,纤尘不染。生命,将在这里划出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7.乔丹,其之所以伟大,与其详细地分类为技术出众、心理素质一流、亲和力良好等等,倒不如笼统地归结为:他是精神领袖。是球队的精神领袖,是赛场的精神领袖,更是整个篮球运动的精神领袖。你可以找到技术同样出色的选手,也有不少人会比乔丹跳得更高,但是当篮球转动在球场上的时候,赋予篮球生命的只能是他。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句诗,我们太熟了,但如果从自然、社会、历史、生活等不同的角度看去,它不仅可以写景,更可以叙事、抒情、言志……请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梁秋仪
昨夜的风雨,不知今早花落多少。花瓣落在了潇湘仙子的心上,花朵的颓败气息落在了张爱玲的心上。我的青春却失落在花里,失落在昨夜的风雨里。
昨夜风疏雨骤,谁人关心红花是肥是瘦?颦儿泪自为花流,抑或为己流。昨夜“风雨”肆虐。昨夜听说了宝玉要娶别人家的女儿。昨夜见了宝玉与别人嬉笑取乐。这样的风雨,颦儿那针眼大的心眼,如何能容纳得下。而落了一夜的泪如兀自飘零的花,无人问津。那“昨夜”,成了今早的苦楚。温室花朵里的女子,承受不住昨夜风雨的肆虐,她们能选择的只有寂寞花落,无人知。只有满地落红证明他们的存在。她们仅仅是美丽的花影,消逝在昨夜的风雨中。试问:“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张爱玲,世间最骄傲的花朵。但骄傲,停留在昨夜。昨夜,她还为着用玫瑰小花的英式瓷杯泡茶还是用青花小盏饮酒苦恼。昨夜,胡兰成的甜言蜜语还萦于耳后。但,风雨来袭,再骄傲的花朵也只是无力颓败。爱人的背叛,生活的潦倒,一次又一次如肆虐的风雨摧残骄傲的花朵。骄傲,那只属于昨夜,那过于绚烂而又美好的昨夜。今夜,留下的仅仅是寂寞花落,风干右脸颊的泪,花般女子枯萎的灵魂。没有人愿意关心她的骄傲。她如此骄傲而又孤独地活着,为那些如她一样的女子,在华美的、长着虱子的袍子上流着泪绣着颓败的花朵。试问:“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大观园里的寂寞女子,上海滩的小资女人,面对命运的风雨,无从选择,只有寂寞颓败。那于我,风雨来临,我又会如何?
高三的风雨肆虐着青春的脸庞,沿着脸的轮廓轻轻滑下的,是冰凉的雨,还是温暖的泪。而那落了一地的,是风雨肆虐下的花朵,抑或是碎了一地的青春。谁知道呢。只知道,昨夜,依然混淆着学了三年的三角函数,昨夜,依然不明白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法的区别,昨夜,父母依然在唠叨“高考”二字。那些风雨肆虐着的,还有我落了一地的青春。这一夜,青春注定如花落般消陨。没有人能知道我们到底为之消耗了多少青春,流了多少眼泪。难道不能知道吗?有时泪水是为了电影里在樱花树下的男女拥抱,是为了小小考试的失利,或者仅仅是一种寂寞惆怅情绪袭来,不由得,湿了眼眶。那样轻易地,失落了青春。但是,今早,一切都会好转。落红会化作泥土,滋养新一年的花朵,而昨夜的风雨,在今早,亦会止息。但人们依然会问下一代人:昨夜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风雨肆虐着。昨日的林黛玉,昨日的张爱玲,昨日的我。三个人,演绎着类似的花落。苦苦追问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当你今天一觉醒来,窗外依旧是“处处闻啼鸟”的活泼世界。
就把“花落知多少”当作一句矫情的梦呓吧!青涩年华难免经历一缕苦涩,一阵风雨,一个长夜,但只消睡上一个懒觉,和睡眼朦胧的你撞个满怀的不还是那个“春晓”吗?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珊珊
我的书桌前有一扇窗户,每当疲倦劳累的时候,或是伤心难过的时候,我总喜欢望向窗外。因为那有一棵桂花树。
那棵桂花树是八年前我和妈妈一起种的。从那时起,我便和妈妈一同悉心地照顾它。每年的秋天来了,我们家的“春天”也就来了。赏桂花,那是诗人拿手的事;闻桂花,那是闲人拿手的事。待到“人闲桂花落”,一碗桂花糯米粥也就端上桌头,那是妈妈最拿手的。而把那碗粥和桂花再请进腹中,“端”进心里,那该是我这个凡人最拿手的。
端着喝着,那桂花粥甜而不腻;仔细端详,妈妈的脸也是如此:桂花的香浸泡了这一切。我认为桂花虽美却很脆弱,一朵朵淡黄色小花串起来,一串串挂在枝头,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幸好江南的秋天雨水不多。它才免遭雨打风吹之苦。但两年前10月12日的那个夜晚,却下起了难得的大雨。雨点借着风力敲打着窗户,早早关灯上床,我在床上默默数着。雨风声里夹杂着簌簌的呜咽和呼呼的恐吓,蜗居的我几次想起来,但又想不出起来做点什么好。“树比人坚强,放心好了。”只听到妈妈轻轻说了这一句,我模模糊糊也就睡着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桂花香甜的气息似乎也消失在风雨之中。那一夜,妈妈躺在我的身旁。
原来桂花并没有我想的那么脆弱。那一夜,我不知何时入睡,醒来时,妈妈已不在身旁。我的脸贴住窗,看到还点缀在枝头叶间还是一串串淡淡的黄,不由得想起妈妈昨晚轻轻的话,轻松了许多。窗外的妈妈正蹲在树下,用手轻轻地捡起一朵朵小小的桂花,轻放在身旁的碗里,捡完了这边,又慢慢挪向那边,继续捡着。那么地小心翼翼,生怕再次伤害到它们。有的时候,在桂花树下和妈妈一起捡桂花,还能“请”出妈妈的回忆。妈妈小时候和外公在家乡的家门前也种过一棵桂花树,每到秋天,外公也常做桂花糯米粥给妈妈吃,她的手艺就是外公教的。后来外公去世了,她才和我一起种下了这棵桂花树……
风雨打落了桂花,却打不落妈妈的心。风雨打落多少桂花,妈妈就捡起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知何时起,我喜欢望向窗外。因为那有一棵桂花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匡汉
一场春雨,他们静静地开;一番风雨,他们静静地落。夜色中无人在意花开花落,但他们仍然在风雨中开开落落。
他,战国时一匹腾空而出的烈马,狼烟中驰骋,夜色中归去。
面对谋士韩非,韩王哈哈大笑:“韩非,何许人也?”秦王拈须微笑:“韩非,何许人也!”韩非一番哲思,一番抉择,在相遇秦王后,与之一夜长谈,指点江山,开出人生最美的灿烂。
他的绽放黯淡了李斯的光芒,李斯畏惧,畏惧相位难保,毒死了韩非。一朵盛开的花朵,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中,凋落了,凋落了……
他生在战国,手执法之利剑,冷眼剖开现实,生命如花开;他在历史的风雨中逝去,生命如花落。花落后,汉赋竹简里闪烁他智慧的光芒---光芒万丈。他明白见秦王后,自己的生命会如花开般灿烂,也知晓生命会在历史的风雨中逝去,如花落般的。但他明知如花落,也依然要开。因为人生有一次花开,就不惧花落。
“昨夜雨急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词余韵在你的笔下绽放到极致,让同代的词人褪色。正如那只在夜色中盛开的海棠,红艳凝露,香气四溢。
“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无人赏识你这朵盛开在夜色里的海棠,无奈!一阵风雨,花落满地。但你依然要开。在风雨的夜色里,“惟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花落了,花落了,我在一遍一遍地读你花开时的美丽:“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是花开的凄美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是花落前的淡定?月满西楼时,你对影叙说着:花已开,当开最美;花既落,无怨无悔。
是他们今生让花静静地盛开,努力地绽放,无畏风雨后的凋零。一次次花开绽放生命,一次次花落,无怨无悔。
千年之后,在一个清晨,我偶然遇见那落了一地的花,仍玲珑剔透,穿越千年而不褪色,历尽风雨容颜未改。此刻,我耳边又响起了儿时就会背诵的歌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经历过花开,经历过花落的一生,生命已经饱满。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胡前超
一夜幽梦,风雨声起,花落无数,留下的才是最灿烂的。——题记
风雨过后,总是晴天。可我的心却依然看不到阳光。
屋外鸟儿唧唧喳喳,唤起人想呼吸新鲜空气的欲望。推开门的瞬间,有一种清新的、湿润的气息争相涌进口鼻,大脑立即清醒了。
昨夜风雨,此时也仅留下少许的积水和满地的落花,表示它曾来过。原来一切过去之后,不管当时如何,都不会留下太多。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习惯性的看向花树,却发现指头仍有几朵挺立在晨光中。
点点露珠,衬着阳光,将花显得如此的脱俗、灿烂,如此的倔强不屈,如此的活力四射。
原来,风雨过后,并不是所有的花都被吹落,而留下来的却是如此的美丽。
突然间就想到了大文豪苏轼。他不也正是如此吗?历经风雨,却屹立不倒。
前半生,官场,诗场,可谓场场得意。却在最得意之时,风雨袭来,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且连及家人。
我想,那之后的他必定是痛苦的。
可是,我却读到了他“大江东去,浪淘去,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狂放;“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淡然;还有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达观豪放超然的宽广情怀。
一贬再贬,风雨袭过,他已不是以前的苏轼了,而是更加的挺拔、妖娆。
在痛苦中,他坚守住了,他留下来了,他用笔和心在历史的风雨中绽放了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永远地昭示着后世之人。
看看他的人生,我不禁想:我们这点点失败,点点痛苦就算不上是什么了。
只有经历风雨中洗礼的花,才能娇艳夺目,涅槃而生。只要在失败中,在痛苦中能依然抱定希望,坚定不移前行的人,才能留给历史一个高大的背影。
夜来风雨声,我自抱枝头;风雨声过后,我自笑春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朱永
曾经的你我是花季中无忧的少年,花朵在风中怒放。而后,风雨连绵,一路走来,一路坎坷,美丽的花朵凋零了一地。花季已过,你我在风雨中成熟,却逝去了花儿般如梦的青春。
昨夜的风雨吹落了一地的绚烂,不知是花儿的哭泣,还是青春的忧伤。
花儿还未享受和风的吹拂,雨露的滋养,流岚的多情,蜂蝶的亲昵,享受花季的烂漫,竟在一夜之间飘落了枝头,了无印痕。梦耶?非其真也?可终究是落了,空留一声叹息!
而青春的花季竟如此地相似,而又如此地令人叹惋。还未来得及回味花季青春酿成的酒,享受花季青春无畏的张扬。在风雨中已被击打成“坚硬地磐石”,在无奈中向远去的青春挥手告别,没有热泪,有的,只是一声沉重地叹息。
微风拂过,竟觉那满地原本凄美的花朵焕发了生机!原来是它们凋零后,即将化作春泥,走向新生的淡然和喜悦。
而你又何必一味地落寞、心伤呢?我们已经为逝去的花季留下了点滴的欢笑与幸福和许多珍藏的记忆,已体验过梦幻的美景,感动的瞬间。整理行装,挥手告别吧!因为前方有花季过后,红硕的果实,有未知的探险,有令人神往的琼台楼阁。
当夜来风雨继续击打残损的树干,你会惊喜地发现仍有那么一些花朵固执地伫立枝头,不会离去。
我想那一定是一颗年少的心。
纵使青春远去,但我们的心中永留一块净土去安放一颗年少的心,这块土地将不会受到世俗的污染,尘土的蒙垢。
这颗心使我们心存情趣,年轻时纯真的幸福;使我们激情永驻,继续自身如火的热情融化坚冰;使我们心存梦想,继续感受在心中编织五彩的梦,体味我们奋斗的乐趣。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花落一地,花季已过;花留余香,香洒满园;青春记忆,滋养一生。
谨以此纪念我们即将远去的青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海锐
“楚雨含情皆有托”,历史的夜,丰富而灵动的绵长的雨,潇潇洒洒,淅淅沥沥,打湿了历史那段来时的路。
躺在历史的波里,荡荡悠悠,荡荡悠悠,一任水草纤细的手指,抚动着我的全身……
这些时日,我常做同样的梦,那对两千年泱泱诗国匆匆的一瞥,竟成了我心底挥之不去的情愫,不亚于怀春少女的相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思念的花在雨中飘摇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十里长亭,柳永与朋友依依惜别,话至嘴边,却难以言说。回首群山落红飞扬,“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千里黄云,白日昏黑。黄沙古道,高适与朋友依依惜别,千言万语,却难以表达。漫天雨,花斜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霏霏细雨,杨柳青青。昔日情景,历历在目。客栈门前,王维与朋友依依惜别。社会的风雨,冷搜残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入愁肠,思念无奈。
风雨中,花落处,寄托了古人太多的相思愁情,抒发了不尽的人生情怀。
风雨中,落花有情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风雨中,浪声滔天,惊涛拍岸,文天祥遥望无边的零丁洋不禁感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在那人世的风雨中飘摇,即使人生风雨如此,他的信念依旧昂扬、执着,他对于生命的陨落是那样的从容、淡定、坦荡,那是一种对故乡情的眷念,一种对民族情的坚守。
“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愁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雨摆风摇金蕊碎,合欢枝上香房翠,莲子与人常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今夜无眠,风雨声打在窗外,进入耳中。欧阳修推开窗子,静默地看着窗外风雨中摇摆的花。落花岂是无情物?飘摇起伏似人生。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朵风雨中的落花?风雨中,花落间,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
“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亦在感伤那风雨中的落花,好不凄凉;“桃花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对江湖的是是非非也已看透,一身轻闲和坦荡;“天街小雨润如酥,遥看草色近却无”,韩愈则在夜来风雨后,看到了孕育着的生机和希望。
风雨并非花尽落,凄婉、高昂真人生。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在历史中塑造了一个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这下了千年的风雨,仍在抒发千年不尽的情思,传承中华诗情的悠悠绵长,同样也在昭示着经历了风雨的人生最真实、最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卢士云
无眠春夜,暗雷滚滚,风雨凄凄。一夜过后,花凋叶落,枝阑横斜,满园狼藉,是默哀叹息,还是无声哭泣?念那昔日繁华,昨夜风雨,今朝入泥。无数文人伫足、流连、沉思,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多花落几多思忧,无尽的情思犹如无尽的落红纷飞沉落,汇成一条文化之河,供后人遐思神想……
最真,莫过于苏小小的落花。
“妾本钱塘江住,花开花落,不管流年度。”低吟浅唱间,外秀内慧的江南名妓苏小小曾是开在西湖中一朵无忧无虑的红莲,清丽纯真。那只是自然中真实的存在,无须感伤,无须怀念。纵使日后经历沧桑,他仍人真性不变,真心去爱,待香消玉殒后,依然选择西湖作为永久的归宿,坚守心中的自我。美丽如此,才情如此的苏小小一如她心中的落花,哀而不伤,真实动人。
最悲,莫过于林黛玉的飞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凄凉悲惋的叹息中,林黛玉瘦弱的身影在花枝间穿行。少年便孤,寄人篱下又多愁善感的黛玉自身也便是一朵将落之花,不知命运的风雨将如何肆虐。“而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今日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首《葬花吟》,一段飘零身,道不尽心中的悲凉。睹物思人,不禁黯然神伤。最终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香魂一缕随风散!”身世孤楚,是她心上凄厉的雨;爱情幻灭,是她心上冷搜的风。当那朵花已悄然飘落,却留一段悲剧于人间。
最美,莫过于陆游的凋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自有香如故。”这是何等的宽容,何等的从容,何等的美丽。花期已过,便不再留恋,车马驶过,碾碎身躯,却还是将香气留于人间,香如故。这该是陆翁心中的绝美吧!一如他的忠心,他的爱国。纵使受人排挤,零落成泥,纵使壮志难酬,被碾作尘,他的意念不改,忠心不变。漫天的香气从远古飘飞至今,让后人遐想、仰望他前世的芳华……
还有,易安居士的愁花,引来两行清泪;李后主的逝水流红,引得思国之痛;龚自珍的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风雨袭来,花儿凋零,却因文人多异的情思而光彩依旧。落花已逝,伊人已往,思想的光辉不灭。
本题解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一句诗,或一句诗提炼出来的词句出发,发散性地阐发对生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的感悟,这种类型的命题或话题作文,在高考中也出现了一定的数量。远一点的如2005年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由唐诗“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得来的话题)、20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自命题)等,近一点的有2008年湖南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自命题)、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自命题)等。诗句粗略地分,可以分为描写、记叙,说理、抒情、言志等。如果是倾向于描写记叙的句子作题目,切不能把这句话记叙描写的内容扩写新编一番,可以先观察字里行间的人、事、物、时、地这些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然后选择最重要的元素,确立写作的重心,进行详写,并且要从生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出发,选取一二,提炼出这些元素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催生出比喻义、象征义。如果是说理、抒情、言志相对比较直接的句子作题目,那就要先把诗中的情理志趣,准确地概括出来,确立写作的中心,然后结合生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的情节或细节去生动、具体地写出这种情理志趣。简而言之,前者和后者都要虚实相生,但前者更注重化实为虚,后者更注重化虚为实。本题显然是前者,审题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个是关注诗句中的构成元素,如“夜”、“风雨”、“花落”,体味一下孟浩然的在这首诗中做表达的心境——怡然中的怜惜,可以顺其意(如淡然的伤感),也可以反其意(如惨然而绝然),还可以相互比照出新意(如决然而释然)。然后对元素进行详略分工,根据诗意选择其中一个元素为轴,带动其它元素问自己几个彼此相关的问题。比如在这里,我们可以以“花落”为轴,“夜”和“风雨声”构成一种环境,问自己从生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出发,“花落”可以借喻、隐喻或象征什么,随之“夜”和“风雨声”又可以借喻、隐喻或象征什么。最后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有感触的细节和情节去作答,从而形成这篇文章主要的骨架思路,然后根据文体的不同展开层次,或描写,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要注意的是主要的元素不是找到内容简单画个等号,作个比喻就可以的,必须提炼出一种思想内涵,即象征义,达到由实到虚的升华。比如要是议论霸王的话,“花落”可以对应“霸王自刎”,相应的“夜”可以是“垓下之围”这个最后的夜晚,“风雨声”可以是“四面楚歌”的声音,但还要发掘霸王这朵“花”在“落”时本身的感觉(如绝然、决然、释然等),以及在这个历史事件中你的感受,如杜牧替他感到惋惜,李清照觉得可歌可泣,各有人觉得是匹夫之愚,觉得不值,可谓众说纷纭,那么你又如何想呢?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