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5 14:01: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醉翁用心良苦 逸夫不畏艰难 上海,是电影传入中国的第一站。邵醉翁以他特有的敏锐,及时抓住了这一商机,成为最早一批涉足此道的人。而邵醉翁虽然知道六弟聪明伶俐,且热爱电影,却因为他年龄尚小,并未让他参与。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最初是由老大邵醉翁、老二邵村人、老三邵山客兄弟三人开创的。 1925年6月14日,上海横滨桥一带鼓乐喧天,热闹非凡,邵家亲友纷至沓来,为一家新电影公司的诞生助兴。 邵醉翁容光焕发,在隆重的剪彩仪式上向所有人大声宣告:我的影片公司取名为“天一”,就是要敢为人先,争做天下第一,决不做第二! 此时的邵逸夫,看着兄长们热火朝天地干事业,而这事业又恰是他所钟爱的电影,早已经在学校坐不住了。因为父亲生前之愿是希望他上大学,所以他只是徒然羡慕,不敢抛下学业与哥哥们并肩战斗。 他这些心思自然逃不过邵醉翁的眼睛。邵醉翁对这个六弟观察多年,时时暗自惊叹。他发现邵逸夫虽然年少,却聪明异常,尤其对电影一行,似乎前缘注定,极有悟性。其间许多技术上的东西,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他认定,六弟是个电影天才。 恰在此时,“天一”刚刚开业,急需人手。邵醉翁考虑再三,将邵逸夫叫至跟前,淡淡说道:“老六,你学业不忙的时候,就到公司来帮忙吧。” 邵醉翁用心良苦。他深知造就一个天才,须从点滴做起。所以,他并未给邵逸夫任何特权。邵逸夫初到公司,只是干后勤。 后勤工作烦琐而辛苦:要打扫卫生,要管理道具,还要干各种杂务,谁都可以支使。演员和摄影师的脾气都很大,为了借一件道具,他跑几十里的路,一头大汗地回来,却还要挨骂,因为耽误了时间。他不敢向哥哥们抱委屈,因为哥哥们一样会骂他连这点儿事都做不好。 当时的戏院,正片放映之前,往往加映新闻片。所以,干了一段时间后勤,邵醉翁又派他到放映组,去跑片源,也就是哪里有新鲜事儿,就赶紧去抢拍。这同样是非常辛苦的活,摄像机扛在肩上,四处奔走,要具备相当灵敏的新闻嗅觉,还要有极好的体力。那时候,邵逸夫每天都被汗水浸得全身湿透。 邵逸夫全无怨言。他爱电影,珍惜每一个锻炼的机会。他踏踏实实地做着每一件事,虚心地向每一个人学习。两年下来,他干遍了公司的所有部门。 邵醉翁见此,感觉时机成熟了。他发现这个倜傥少年经过历练,愈发成熟稳健,眉宇间透出自信和干练。邵醉翁暗暗点头,知道六弟堪委以重任了。他告诉邵逸夫:“从今以后,你就开始做摄影吧。” 邵逸夫喜不自禁。他深知,对一家电影公司而言,摄影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天一”的头牌摄影师是徐绍宇,邵逸夫从此寸步不离徐绍宇。他悟性好,又不怕辛苦,重活累活抢着干,在徐绍宇身边跑前跑后,很快就掌握了拍摄的关键技术,能够独立操机了。 这时,邵逸夫试探着和大哥商量,想尝试拍剧情片。当时,公司正在筹拍上下集大型电影《珍珠塔》。邵醉翁沉吟半晌,决定让六弟放手一搏,让他和徐绍宇共同拍摄《珍珠塔》。 邵逸夫不敢怠慢,倾尽全力投入拍摄。每个镜头,他都和演员一样入戏。《珍珠塔》由邵醉翁、裘芑香执导,邵村人、裘芑香编剧,取材中国旧式小说。演员阵容相当强大,都是上海影界的当红人物。电影上映后,反响相当不俗。 第一次,邵逸夫的名字出现在银幕上、海报上。《珍珠塔》成功了,邵逸夫从此正式成为“天一”的摄影师。 随后,邵逸夫独立拍摄了《孙行者大战金钱豹》。这是邵选夫真正的成名之作,由胡蝶主演,上映后大受欢迎。此后,邵逸夫秉承哥哥们的理念,一发不可收,连续拍摄了多部电影,部部不凡。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邵逸夫大传》) 相关链接:电影巨人的数字人生 ①邵氏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在几十个国家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从1958年到1987年停产,共生产影片1000余部。 ②作为影视娱乐业的翘楚,邵逸夫打造的影视帝国价值200亿元。 ③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教育捐款总额已达到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已达到6013个。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邵醉翁抓住商机,与二弟、三弟一起开创了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成为最早一批涉足电影业的人,因为邵逸夫的年龄还小,对电影了解不深,邵醉翁没有让他参与。 B.邵逸夫钟爱电影事业,看到兄长们热火朝天地干事业,非常羡慕,但是,父亲生前希望他上大学,所以他并不敢放下学业与他们并肩战斗。 C.邵逸夫是一个电影天才,许多电影技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这是他以后成为电影巨人的基础,使他打造的影视帝国被外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D.邵氏创立的影片公司刚刚开业,急需人才,老大邵醉翁决定让邵逸夫到公司工作,此后,邵逸夫不仅成功创造自己的电影事业,而且做了很多慈善事业。
| E.邵逸夫与徐绍宇共同拍摄《珍珠塔》,倾尽全力拍摄,和演员一起入戏,一炮打响,《珍珠塔》成为邵逸夫真正的成名之作,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拍摄了多部电影。 小题2:文章前三段写邵醉翁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小题3:邵醉翁是如何让邵逸夫一步步成为“电影之王”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小题4:从邵逸夫追求电影事业取得成功的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C、E不得分。 小题2:①邵醉翁与其他兄弟草创电影业,为邵逸夫成为电影业巨人奠定了基础,邵醉翁成为邵逸夫从事电影业的引路人;②邵醉翁成立“天一”电影公司的理念影响了邵逸夫的电影事业。(每点3分) 小题3:①发现邵逸夫对电影很有悟性;②初到公司,让他先干后勤,从点滴做起;②让邵逸夫跑加映新闻片;④让邵逸夫开始做摄影;⑤在邵逸夫掌握拍摄技术后,让他放手一搏,拍摄《珍珠塔》。(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小题4:①需要伯乐的慧眼识珠和引导:邵醉翁认识到六弟邵逸夫的电影天才,并一步步引导他逐步掌握了与电影有关的各种技术;②需要浓厚的兴趣(爱好)和悟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邵逸夫不仅异常聪明,而且对电影有着极高的兴趣和悟性,电影上的一些技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③需要夯实基础,从底层做起:邵逸夫刚到公司,从后勤干起,管理各种工具,打扫卫生;④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从点滴做起:邵逸夫干杂务,跑加映新闻片,谁都可以支使,任劳任怨,每天被汗水湿透了全身;⑤懂得珍惜机会:邵醉翁把摄影的重任交给邵逸夫后,邵逸夫跟随徐绍宇学习技术,寸步不离,重活累活抢着干。(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对电影了解不深”的表述,原文信息不明确;C“使他打造的影视帝国被外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强加因果;E张冠李戴,“真正的成名之作”是《孙行者大战金钱豹》。 小题2:这是一道文章的结构的分析的题目,答题时首先从结构上看文章的开头的作用,然后注意写这个人物对突出传主有何作用,因为文章的中心是写邵逸夫的。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最后一只碗 张鸣跃 莫非补碗的手艺很高超,补过的碗就象加了一枚精致饰配,更显得完美一些。 莫非是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人,每一次补碗,他都要养足精神并换上新衣,有如请神般将碗请到补碗的密室,细细打量慎重下手,精补巧镶一丝不苟。有时,一个裂纹他要修补几天几夜。他补碗收银甚微且有定价绝不多收,日子清苦,但也快乐,碗主取补好的碗时大声叫绝称妙,他就和大家说说笑笑,都很快乐,莫非觉得这是他人生最美满的时刻。 莫非名气大了,不断有外地的补碗匠来看莫非补的碗,与之切磋,村人也常拿出莫非补的碗,相互之间争长道短,都说自己的碗是最完美的。也就从这时起,莫非变了,他不再接待任何补碗匠,和村人之间也不再谈笑风生,闭门不出苦苦补碗,有活儿时他更加精心,没活儿时他就补他自己的那只根本不用再补的碗。 有一个人人敬重的老者猜到了莫非有心事,提醒他:“你已经做到完美了!物极生反,你已走过头了!”老者说,莫非补碗几十年,从没失过一次手,这没人能做到,算得上完美了。莫非苦笑,也说了实话:“我要补出一只十全十美的碗,要美到极限,成为天下最后一只碗,再也不生争议,再也没有碗可以超越!”老者长叹-声说:“我正是担心你这样!真这样,你的完美就要结束了!” 莫非没能悟透老者的话,继续修补“最后一只碗”,要让这只碗成为艺术绝作且永不破裂,永远无需修补也没人可以修补,权做他一生的功名之最。 那天,有一个碗商前来拜访莫非,老者引荐,莫非不得不接待。碗商说他也是爱碗如命,听说莫非能修补出天下“最后一只碗”,特来请教。莫非让碗商看了他尚在修补过程中的那“最后一只碗”,表示他说到的就一定能做到。不料碗商看罢就摇头,遂大笑说: “你的完美就从这只碗结束了!”莫非脸色大变。 莫非受到强烈刺激,大病一场,尔后闭门补碗,拼命要把“最后一只碗”提早修补出来。这只碗已缀满了绝妙的饰配,有如一顶绝世无二的皇冠。就在做最后打磨时,莫非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碗一下子破裂成一堆碎片,他愣住了,补碗的声响就此停息了。就在这时,莫非听到一种乐声,很奇妙的乐声,从各家响起,很清脆,很随意,很快乐。他正在纳闷,老者进来了,怀抱一大摞碗,笑嘻嘻放下,又一个一个摆开,摆了一炕。莫非大惊,几十个碗,几十种样式,几十种材料,金银铜铁瓷木玉石,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琳琅满目,他一个也没见过,实在不知这碗竟繁衍进化到如此程度,其上的镂花辍景都比他的修补更加奇妙!老者笑得象个顽童,拿来一双筷子敲打起来,碗声叮当抑扬顿挫。老者的表情和“碗乐”终于把莫非逗笑了,孩子般红了险。老者就拉莫非一起来敲,直敲到执手大笑,老者这才发问:一一“莫非,碗有何用?” “吃饭。” “吃饭何用?” “活命。” “活命何用?” “这……” “这就对了,你不知活命何用,就是你大错之根了,我来告诉你:活命不是为了补碗,不是为了虚荣和功名,更不是把一只碗补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活命是为了快乐,是做每一件事情时有一个快乐的过程,就象你当初和大家说说笑笑时一样,是快乐成全快乐,快乐相伴快乐,快乐只有这携手共存的过程而没有什么最后!”莫非始露悔悟,老者带他去各家走了一遭,让他吃惊的是:各家不断拿些传统破碗让他修补,竟不是为了使用,只是为了让他修补,只是让他营生不断而有所快乐! 莫非由此彻悟了。人生追求快乐的过程即是完美,当完美成为一个人无休止的功名奢望时,人生就只能从痛苦走向破败。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莫非每一次补碗都要换上新衣,将碗请到密室,细细打量慎重下手,精补巧镶,这些表明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B.莫非名气大了以后,开始自负起来,不再接待任何补碗匠,也不再和村人之间谈笑风生,因为名气给他带来了烦恼。 C.莫非不听老者的话,使尽所能,用最好的材料和绝技,一意孤行要修补“最后一只碗”,表现他执著狂傲性格特征。 D.小说写人们不断拿些传统破碗让莫非修补,并非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让他营生不断而有所快乐。 E.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文题“最后一只碗”中“最后”一语双关,既表现莫非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也是莫非原有补碗追求的结束。 2.碗商说莫非的碗“不日即破”,果然,莫非磨碗时“碗一下子破裂成一堆碎片”,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人生追求快乐的过程即是完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①碗商预言碗“不日即破”的情节,为下文“最后一只碗”的破碎埋下伏笔,使情节前后照应; ②“最后一只碗”的破碎突出莫非梦想破灭,在情节发展中凸显小说主题。(意对即可) 3.(1)人不能一味地追求完美,就如莫非关门补碗,使得自己的快乐在追求中结束,也让技术、视野受到限制,成了“最后”。 (2)追求的过程可能辛苦,但只要心情快乐,就是人生最美满的时刻,就如小说开始时莫非日子的清苦与快乐。 (3)如果仅是为了虚荣和功名,追求完美的过程缺少快乐,完美的梦想也会破灭,就如莫非为了虚荣要把“最后一只碗”提早修补出来所造成的结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陈蔼公书二 汪?琬 琬启:前仓猝报书,愧无以仰副足下之惠。兹者休沐少暇,故愿更竭其愚。来书论文,以明道立说,仆一读再读,叹为知言。窃意足下于此必当上述孔、孟,次陈濂、洛、关、闽之书,最下亦当旁采前明薛文清、王文成、陈公甫、罗达夫诸贤之说,为之折衷其异同,研晰其醇驳,而相与致辩于微芒疑似之问,庶乎于道无负矣,而不虞书末乃泛及于晚近诸君子也。然则足下之意,固不在于道,亦止以其文而已。 如以文言之,则大家之有法,扰弈师之有谱,曲工之有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而自得者也。后之作者惟其知字而不知句,知句而不知篇,于是有开而无阖,有呼而无应,有前后而无操纵顿挫,不散则乱,辟诸驱乌合之市人,而思制胜于天下,其不立败者几希。古人之于文也,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推而远之欲其雄且骏。其高也,如垂是之云;其深也,如行地之泉;其雄且骏也,如波涛之汹涌,如万骑千乘之奔驰;而及其变化离合,一归于自然也,又如神龙之蜿蜒而不露其首尾。盖凡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无不备焉,则今之所传唐、宋诸大家举如此也。 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其文尝屡变矣,而中间最卓卓知名者,亦无不学于古人而得之:罗圭峰学退之者也:归震川学永叔者也;王遵礹学子固者也:方正学、唐荆川学二苏者也。其他杨文贞、李文正、王文恪又学永叔、子瞻而未至者也。前贤之学于古人者,非学其词也,学其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而加变化焉,以成一家者是也。后生小于不知其说,乃欲以剽窃模拟当之,而古文于是乎亡矣。今足下之言曰:“无寄托而专求之章法词令,则亦木偶之形,支离之音。”是见后生之剽窃模拟,而故为有激之言也。 由仆观之,非穷愁不能著书,古人之文,安得有所谓无寄托者哉?要当论其工与否耳。工者传,不工者不传也,又必其尤工者,然后能传教百年,而终于不可磨灭也。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夫有篇法,又有字句之法,此即其言而文者也。虽圣人犹取之,而足下顾得用支离、木偶相鄙薄乎?噫!何其过论也。仆不佞,不足与知乎?此语狂且直,祈赐裁答。琬再顿首。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琬全集笺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愧无以仰副足下之意副:台乎,符合。 B.辟诸驱乌合之市人辟:比如,打比方。 C.乃欲以剽窃模拟当之当:相当,差不多。 D.不工者不传也工:精巧,精妙。
|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柏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不虞书末乃泛及于晚近诸君子也乃欲以剽窃模拟当之
B.如以文言之由仆观之
C.不散则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语狂且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说自己为上次仓促回信不能让对方满意而愧疚,这次稍微能抽出时间,希望再次探讨问题,陈述自己关于文章写作的不成熟的看法。
B.作者对古代文章大家种种高超的写作艺术极尽赞美之词,意在表明,要使文章呈现千姿百态之美,最重要的是效法自然而非一味地追求技法。
C.作青论述前明文坛的创作情况,说“前贤”学习古人得法,而“后生小子”只是剽窃模拟不懂精髓,深刻揭示出“古文于是乎亡矣”的原因。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强调写作应“言”“文”兼备,若没有篇法,不讲究字句之法,则很难产生不可磨灭的作品,这一点与陈蔼公的看法有出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家之有法,犹弈师之有谱,曲工之右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而自得者也。
(2)前贤之学于古人者,非学其词也,学其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而加变化焉,以成一家者是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文章大家写作有技洁,就像棋师下棋有棋谱、乐师演奏有节拍、木匠加工术头有墨绳和量尺,不能不讲究追求,自己研习揣摩。
(2)前贤向古人学习,并不是学习古人现成的词句,而是学习古人有开有合前后呼应、
能收能放、讲究顿挫的技法并对这些加以变化,以至自成一家。
本题解析:
小题1:(“当”是“应对,应付”的意思)
小题2:(A副词,“却”。B代词。C连词,“就.就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表并列关系的副词。)
小题3:(“最重要的是效法自然而非一味地追求技法”,错误地理解了原文内容。)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错的两项是(? )(? )(5分)
A聂赫留朵夫认为是自己导致玛丝洛娃的堕落和判刑,于是积极奔走为她说情,并要求和玛丝洛娃结婚。结婚的请求遭到拒绝,但他没有痛苦的感觉。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来补偿自己的过失。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里找到生活准则,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精神得以复活。(《复活》)
B窗外是狂风怒吼,斜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发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上。恰好这时候,当差李贵引着丁医生进来了。
这是小说结局描写吴荪甫破产以后想要自杀的场面。(《子夜》)
C贾宝玉搬进大观园,和众姐妹朝夕相处,或游戏,或作诗,更从外面买来时新的禁书阅读,于是,大观园成了贾宝玉日夕玩乐嬉戏的天堂。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桃李争艳,宝玉和黛玉坐在盛开的桃花下,展读《西厢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地皆是花片,惜花如命的宝玉不忍桃花零落被糟蹋,将落英扫起来装入绢袋,埋入香冢。(《红楼梦》)
D觉慧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请愿、罢课、散发传单、创办刊物等反对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高老太爷的严厉斥责,并被禁闭在家里。此时,他诅咒“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窄的笼!”“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简直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这段文字写的是觉慧对生活于其中的“家”的感情。(《家》)
E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褚慎明等人在酒楼小聚,由赵辛楣请客。赵辛楣请方鸿渐的本意是为了使他喝醉,在苏文纨面前出丑,以发泄嫉妒之情。结果让方鸿渐喝醉酒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苏文纨却当着大家的面关心爱护方鸿渐,体贴入微,这种结果褚慎明是无法接受的。(《围城》)
参考答案:CE
本题解析:(C项书不是买的,另外这样原文写道:“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到池边,都在池内。”E项不是褚慎明无法接受而是赵辛楣无法接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建筑艺术
李泽厚
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相当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发掘的兵马坑情况看,那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陶俑的身材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便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却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中国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不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即使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是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
“庭院深深深几许”。随着后期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然而,它们仍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国建筑注重各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连接配合,因而不存在单一、独立的个别建筑物。
B.中国建筑的体制和风貌基本保持和延续了秦代创立的美学风格。
C.中国山水画“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这体现了一种实用观念。
D.中国园林中,一座座的亭台楼阁使游人游历时常常感到劳累,因此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E.中国宫殿中常常陈设绘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体现了宫殿作为世俗生活场所的享受游乐的目的。
2.下列各句中提到的建筑,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广州陈家祠“九堂六院两厢杪”院落式布局,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连接起来,这体现了中国建筑重视各建筑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的特点。
B.万里长城在结构上没有体现严格对称的特点,所以不能体现中国建筑艺术风格。
C.南京的明代城墙,厚实、直立、雄浑,这延续了秦代建筑的风格。
D.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体现了中国建筑“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的特点。
3.作者认为,和外国宗教建筑相比,中国宫殿宗庙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请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中国建筑艺术体现了先秦的理性精神,请结合全文概述它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B
3.①体现了入世、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观念;②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③内部空间组合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④提供了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4.①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讲求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
②平面铺开,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
③讲究结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