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六)
2017-09-25 14:14: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B.秋雨湿透了衣衫,画出了他削瘦凸起的肩胛骨;他的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C.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D.短短几日,对海南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但我却坚定了一个信念,加入WTO之后,我们的祖国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繁文缛节”指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用在句中不合文意。B.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做声,形容不敢做声C. 五风十雨?每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1)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2)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3)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
每空答对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本题解析:名句默写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立意 标新立意 黯淡 暗淡无光    B 生色 声色俱厉 洪大 规模宏大
C 坚苦 艰苦卓绝 娇气 骄气十足    D 企求 乞求施舍 启示 征稿启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中的“标新立意”应为“标新立异”。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近年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除了书本知识外便身无长物,被认为缺乏一技之长而在现代职场中难以立足。
B.中华民族园中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表演,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如醉如痴,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C.国际社会纷纷要求中国运用对朝鲜的影响力促使这个国家冷静下来,以避免其与韩国在冲突中两败俱伤。
D.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一拍即合,充分反映了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办会理念。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 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B使用对象错,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D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或比喻两人意见容易一致。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模仿给出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6分)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但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情。
答: ?
?


参考答案: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是“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也抒发“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初衷;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6分)


本题解析:第一分句与第二、三分句构成解说关系,第二和第三分句构成转折关系。第二分句中的 “人比黄花瘦”,第三分句中的 “不肯过江东”分别照应第一分句中的“婉约”和“豪情”。 句式、内容、修辞各2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