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五)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阿马蒂亚·森认为,如果财富能在社会中得以公正分配,财富和GDP确实是人类福祉的重要因素。 B.哲学教授怀特认为幸福的概念太笼统,泛泛而论幸福并不是很有用处,而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经常对精细的研究结果更感兴趣。 C.从“福祉”中挑选出来的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环境恶化等在对今天世界上人类生存处境进行评估和量化测定时具有政策指导作用。 D.文章中大量引用阿马蒂亚·森及怀特的话,目的是使文章富有文采。 |
2、阅读题 秋 天 的 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了,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 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小题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
(1)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品位的观众与有品位的媒体
孙萍
①从2011年7月广电总局下发“限娱令”,到前不久被曝出台要求调控歌唱类节目等的“加强版限娱令”,对媒体去娱乐化的努力已经实施有两个多年头。我们不难看出,“限娱令”政策出台的背后,隐藏着国家与社会对媒体文化品位“江河日下”的忧虑与担心。
②近些年,从媒体内容制作的造假、炒作、夸大,到媒体内容传播的有失公允、肤浅片面、低级情趣,一些大众媒体的品位低俗化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更为尴尬的是,我们一边在摇旗呐喊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媒介品位,而一边又看着各种肤浅喧哗的媒介内容大行其道。为什么明明指向问题所在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媒体文化品位一直难以提高?
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媒体文化品位的标准,还应在了解媒介文化品位及其背后的运行机制的基础土给出答案。
④什么是媒体文化品位?从社会与传播学的角度,“品位”一词既可以是实证层面的,也可以是思维理解层面的。按照社会学者布迪厄的“阶级品位理论”,任何审美倾向上的品位都具有阶层性。媒介文化自身存在阶层性,而媒介文化品位的阶层性是由观众的品位差异性最终决定的。这种差异性以“有需求就会有生产”的市场运作模式呈现于现今的媒体市场,致使部分媒介内容品位低,影响差。?
⑤那么,导致品位出现阶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知识层面的差异。这一观点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也可以解释。这里的“文化资本”简单来讲,是一种文化积累和文化能力。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倾向于知晓更多的文化层面,而文化资本低的人知晓更高层面或更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则较为有限。
⑥这个道理对于媒介文化品位的问题也同样适用。拥有一定的文化资本对于培养高品位的媒介内容具有很大作用。但是,是否可以说文化资本多的人?定拥有高品位的媒介文化需求,而文化资本低的人媒介文化需求品位就会低下呢?不尽然,其实,除了现有的文化资本外,一个人媒介文化需求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于现有文化资本而形成的一种品位评判力。从媒介传播的角度讲,这种评判力也是一种媒介素养,即受众基于现有的媒介文化的资本积累作出的对自身品位需求的判定。
⑦“解铃还需系铃人”,想要提升媒介的文化品位,拥有高质量、蒿水平的大众文化,根本在于提升国民的文化资本与品位评判力。只有提升民众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才能帮助其形成有原则、有责任、有素养的文化品位,才是解决媒体内容低劣化、媒介品位平庸化的“釜底抽薪”之策。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媒体文化品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广电总局多次出台的“限娱令”,彻底解决了人们对媒体文化品位“江河日下”的忧虑与担心。
B.从当前社会看,人们对高水平的媒体品位有急切需求,而媒体内容的制作和传播却不如人意。
C.观众的品位差异性最终决定媒介文化品位的阶层性,媒体根据差异性的要求来制定市场运作模式。
D.文章认为,只有提高观众的文化品位,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媒体内容低劣化、媒介品位平庸化问题。
小题2:观众品位层次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3:文章⑤段引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有什么作用?(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睛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1.关于草屋“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描写,其作用在于( )?
A.说明看守草料场的旧屋,确实太破,过不得冬。
B.作者是以破漏的草屋来象征林冲命运的不幸。
C.为下文作铺垫,破漏的草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破漏的草屋衬托了此时林冲的黯淡凄凉的心情。
2.山神庙里有什么?庙内外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冲接管草料场本身就是一个陷阱——置林冲于死地,可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你认为故事发生转化的原因是什么?并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敦 煌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一匹迈着舞步的马。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音乐上,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
一位美丽的女菩萨。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让人油然而生爱心。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了。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
一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近了真正的经义??
他们都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
我惊叹于那些一笔一划抄出来的经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纸接一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生命逝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
一个人终其一生,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那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当众多的生命为某一件事情聚集到一起,甚至一代人接一代人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这便是伟大——敦哉煌也!?
看看那一尊顶天立地山一般高大的佛像。山做成的身躯,自然有着山的气象,山的沉静,山的大度,山的厚重。可是,在它的宏大中却不失细腻:那平静的面容,眉宇间充满会通天地得之于心的灵光,那是从灵魂从生命中流溢出来的光辉;那根修长的手指,当它沿着一定的坡度微微往上一翘时,你感到那上面倾注了多少灵魂的美丽;还有那手臂的自然垂下,衣身上的皱痕……在生的追求拓展到死后,神在众多的生命中坐直了身子,让后来的人惊叹生命的伟大。?
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
在这一行行规规整整的字迹里,在这大处着笔美轮美奂的神像壁画里,我看到古人专注的眼神,就在这些神像后面,他们是真正的神。就是他们,让生命在面前的沿壁上飞扬起来,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地站立在这里,以至多少年以后,一见之下,就把我们这些为外物所困扰所同化的现代人,一下带到云端。
敦煌等在它的洞窟里,等待它的颜色再度回到地面,等待它的声音在风中传响,等待它的底气来到我们身上,鸣沙山,沉默千年的沙石,也在朝我的臂腿发出鸣响。?
1、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大地的苍凉贫瘠、宕泉河的干涸,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
B、文中写到漫漫黄沙下,掩藏着自由的灵魂,高扬飘逸,酣畅淋漓,辉煌壮丽,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C、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一句采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D、文中对美丽女菩萨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凡人的思想和情感。
E、文中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更好地体现鸣沙山的鸣响。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