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A.其乡人为讼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以解散其党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既已任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帝可其奏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
(1)杨嗣昌因为是同乡的缘故,报告朝廷知道,给事中姚思孝反驳他,他从此与东林党人感情上产生裂痕。(重要得分点:故、闻于朝、郄)
(2)熊文灿在任只有三个月,洪承畴七年没有成效,议论的人对熊文灿的过失急于纠正,对洪承畴放纵敌人却没有说话。(重要得分点:效、绳、纵寇、莫为言)
(3)洪承畴应该被逮捕,因为军民爱戴,请求削去他宫保、尚书的职务,以侍郎的身份处理事务。(重要得分点:宜、遣逮、行事)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项饬:整治;C项异:意动用法,感到惊异;D项尤:责怪。
小题2:A介词,替动词,作为;B连词,来介词,用;C代词,他代词,这些;D均为代词,他的。
小题3:C杨嗣昌因为消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承担错误,推荐别人代替自己。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湖南武陵人。祖父杨时芳为名士,自己出资修建建孤峰岭八方塔。杨嗣昌万历38年考中进士。改任杭州府教授。提升为南京国子监博士,逐渐官至户部郎中,天启初年,他称病回家。
(崇祯)元年起用为河南副使,加封为右参政,移居霸州。崇祯四年,改派往山海关整顿军备。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他父亲得以免除死刑。崇祯五年夏天,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等处。杨嗣昌父子不依附宦官,跟东林党人没有仇怨。侍郎郭巩因为逆案被贬职发配到广西,他同乡的人为他伸冤。杨嗣昌因为是同乡的缘故,报告给朝廷知道,给事中姚思孝反驳他,(他)从此跟东林党人感情上产生裂痕。
崇祯七年秋天,授职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事事务。这时中原发生饥荒,到处都发生暴乱,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因为父亲丧礼离职,又碰到继母去世。(因此在家乡呆了一段时间)
崇祯九年秋天,兵部尚书张凤翼死了,皇帝环视群臣没有可以担任此职的人,就起用在家居住的杨嗣昌,杨嗣昌在上书以“四地为主、六地为辅”的主张后,想专门将重要职位交给熊文灿。熊文灿却主张招抚,跟前面的策略相矛盾。皇帝责怪熊文灿,杨嗣昌也在心里埋怨他。但既然已经任用了他,就歪曲事实为他辩解。于是上疏,限定今年十二月到明年二月为消灭盗贼的期限,皇帝同意了他的报告。
这时,农民军大批进入四川,朝臣们指责洪承畴放纵盗贼。杨嗣昌于是对皇上说:“熊文灿上任只有三个月,洪承畴有七年还不见成效。议论的人对熊文灿的过失急于纠正,可是对洪承畴放纵敌人却没有人说话。”皇帝知道杨嗣昌有意袒护他,发脾气说:“总督、总理只能责备他们(未能)及时平定盗贼,怎么能拿时间的长短作为借口!”杨嗣昌才不敢说话。熊文灿既然主张招抚,追加的粮饷由皇帝派一名侍郎监督,本来是用来剿抚农民军的,熊文灿全部将他用于招抚,皇帝既然不再斥责他也就没有人提这件事。
到第二年三月,杨嗣昌因为消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承担过错,推荐别人代替自己。皇帝不答应,命他检查行动,以查明功罪,杨嗣昌于是于是上疏说:“洪承畴专门对付陕西盗贼,盗贼在陕西、四川之间来往自如,剿灭、招抚都没有功劳,不能免除他的罪责。熊文灿同时对付江北、河南、湖广的强盗,招抚刘国能、张献忠,在舞阳、光山打仗,剿灭、招抚都有功劳,应该免于处分。总兵里面,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没有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没有功也没有过。洪承畴本应该被逮捕,因为军民爱戴他,请求削去他宫保、尚书的官职,以侍郎的身份执行任务。曹变蛟、左光先降五级官,跟祖大弼一起以五个月为期,限定他们平定盗贼,超过限期连同洪承畴一起逮捕法办。朱大典降三级官,史可法戴罪立功。”建议提交上去后,皇帝全都同意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两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天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卷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吏裴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时流辈咸推之?推:推举? B. 既罹窜逐 ?罹:遭受
C.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转:调任? D. 例移为柳州刺史 ?例:按旧例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宗元少聪警绝众?聪警:聪明敏悟? B.精裁密致 ?精裁:精选体裁
C.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绝域:死地? D.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师法:学习方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蕴骚人之郁悼?②楚之同姓也
B. ①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C. ①请以柳州授禹锡?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 ①宗元谓所亲曰? ②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柳宗元的为人及其才学的一组是
①下笔构思,以古为侔 ?②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③既罹窜逐,涉履蛮瘅 ?④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⑤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⑥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A.①②④?B. ①⑤⑥?C. ②③⑤?D. 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从小就很有才华,擅长写两汉体式的诗文,精心构思,文采斐然。
B.柳宗元在王叔文掌权时期,曾被引入宫禁商议大事,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等七人被贬逐。
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当地有用人作抵押借钱的陋俗,如果过期未能还钱,抵押的人就被钱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这种陋俗,并自己出钱将这些人赎回,送还他们的父母。
D.作者十分赞赏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而对柳宗元在政治上的才华没有表现出来就遭贬深表同情,对此十分愤慨。
6、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2分)
译文:?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喪及妻子还于京师。(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5.D
6.(1)我和刘禹锡亲密的朋友,怎么忍心看他们母子这样(落到这个地步)呢?
(2)观察吏裴立为柳宗元料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儿女返回京师。
本题解析:
1.A (推:推崇)
2.A(精心剪裁 交隔绝的地方 学习效法)
3.C(CB把,介词;因为介词 A.的,助词 B.跟介词 D.……的人,代词 )
4.略
5.D(选文并无体现作者“愤慨”的内容)
6.见译文
参考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对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抵御,抵挡?
B.惴惴恐不当意/当:符合?
C.北邀当国者相见/当:在……里面?
D.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当:值,正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青文中的面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小题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1分)
小题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小题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小题2:洛阳
小题3:C
小题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首先是应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贯通下来,以了解所给句子的大体意思。断句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以名词为立足点,分清其谓语与宾语,断句就相对容易多了。如本句中的琰、董卓、伯喈等,它们都在句子中作主语,因此在其前应断开,其后看其管辖范围,然后断开。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东京,在汉朝时,西汉以长安为都城,东汉以洛阳(当时称雒阳)为都城,称“西京”和“东京”,两个首都合称“两京”。 宋朝, 东京(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是今天河南开封。因此,答洛阳或开封都应算答对。这类题,借的是平时的积累沉淀。
小题3:试题分析:《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注意题干,依据材料的要求,“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知为《后汉书》 。《后汉书?列女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出现于正史中的女性类传,它继承了西汉刘向《列女传》的书写传统,又折射着新的时代特征。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需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材料中苏东坡提出三个理由证明《悲愤诗》非蔡琰所作:一是《悲愤诗》明白感慨,不似东汉诗风格;一是家庭方面的影响;一是既然蔡琰是为匈奴所掠,但“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答题时,还应该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一是哪几个方面,需进一步来概括;二是不超过20个字,语言要概括简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令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B.禄秩优厚——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给加粗的句子断句。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①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