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A.在巴、蜀、楚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峡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和特征鲜明等三大特点。 B.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峡地区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的生存条件,养育了当地民众耿直剽悍的性格。 C.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中“巫山云雨”的题材,与三峡神秘的山水带给人奇幻、缥缈的感觉有关。 D.明清以来,三峡地区的民众因为移民而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但三峡文化仍保持了稳定的文化形态。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自开始形成起”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只是说“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因素,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小题2:“三峡文化仍保持了稳定的文化形态”错,原文是说“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发展”。
小题3:““激发了诗人游子的热情”应该是“使得诗人游子望而生悲”;“浪漫主义情怀”错,高适抒发的应该是“自己的人生遭际与胸怀”。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滕王阁风景
高 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渺,近观是碧水荡漾。水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波光粼粼,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000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
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赣菜的“辣”?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壮丽景色相比,作者眼前的滕王阁景色,有哪些独特之处,结合④⑤段文字,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是作者产生的一种联想,一方面由南昌美景联想到赣菜美味,有其相关性;另一方面因为赣菜辣得直接爽快,而滕王阁的美景也是毫无遮掩,让人一览无遗,又有其相似性。这样写一是为了总体表达登临滕王阁的独特感受,赞美滕王阁视野开阔,景致优美;二是自然引出下文对滕王阁美景的具体描述。
2.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明亮含蓄的波纹;水远山长,刚柔相济,视野开阔,令人激情狂奔;太阳慷慨灿烂的热情使江水丰富绚丽、美丽潇洒;慵懒的白帆展现各种美好的姿态,白云悠然,飞鸟轻盈。
3.①滕王阁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不能不前往一游;
②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上,游玩方便,而且其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③登上高阁,视野会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④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为滕王阁留下震?古烁今的名篇——《滕王阁序》;
⑤滕王阁几经兴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登临它,可以读历史烟尘,可以写当代风采,可以抒未来憧憬。
4.①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作者观赏了滕王阁的胜景之后,觉得不吐不快。
②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享登临的收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
母爱的馨香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唯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毫无保留。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过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别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子、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都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呵护我、迁就我。我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炼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给予(? )?呛(? )?坚韧(? )?温馨(? )
2、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答:?
?
3、第②段文字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答:?
?
4、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具体的词语概括其性格特征。
答:?
?
5、第⑦段文字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做法?你是否赞成母亲的做法,为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1、jǐ?qiànɡ?rèn?xīn?
2、母亲把全部的爱给了三个孩子,这种无私的爱支撑母亲克服一切困难?
3、引出本文写作的对象,即“我”的母亲?
4、坚强、乐观、豁达、关爱子女?
5、表现母亲对我的溺爱;略(可答不赞成,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思路分析或评分要点
1、“给予”是多音字。
2、全文表现了母爱这个永恒的主题。
3、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题目要求从内容上概括,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4、要从母亲的几件事情上去概括。
5、考查个性化的解读。考生可以任选:赞同或反对皆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水边的故事
余杰
水边的故事,是一叠由瞬间流向永恒的故事。
我是个在水边长大的孩子,外婆的小阁楼后面就是一条小河,河水潺潺,是我最好的催眠曲。我从早到晚静静地坐在河边,像一尊古代的石像。正是在无数静止的时刻,水边的故事像一面面镜子,伸出闪烁的手捕捞着岁月的流痕。波光粼粼,人在水的边缘,心灵深处常常涌起潸然欲泪的难以言说的寂寞。每根脆弱如蛛丝的神经,都被当作琴弦拨动了。
河边的每个故事都像桃花源那样美丽奇幻。翻开一本线装的《诗经》,最先牵着你的眼光走的是这样的句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于是,满纸的方块字都荡漾起来,青青的是河畔的草,盈盈的是河中的波。
在这平坦如砥光洁如玉的水里映着朝朝代代都不动声色的明月,拥着梅的疏影与藕的深根,也刚刚掠过鹤的白羽与蝶的金翅。对于人类的健忘而言,水是一部宇宙间最大的留声机:诗人苦涩的歌吟,舟子旷达的渔唱,纤夫苍凉的纤歌,女子悠闲的捣衣声……还有那湘水的屈子、乌江的霸王、赤壁的东坡、梁山泊的一百零八条好汉……每个深陷在苦难中无法自拔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水边去,去寻找他们最后的安慰。水的使命则是寻找与她最知心的人,所以济慈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水上。水与我们血管中的血一样,存在着鲜明的爱与憎,而爱与憎又冰炭相容。在水沉默的表象背后,演奏着交响乐中循环不止的延长号。
与河水相比,海水更为神秘莫测。在太平洋中一个苍凉荒芜的小岛上,消瘦的高更日日夜夜面对茫茫无涯的海水。巴黎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脂粉与金钱、权势与令名,统统比不上环绕在他四周的水。终于有一天,高更的眸子变得比海还要深邃,他在画布上重重地写上三个问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海水是否回答了他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一瞬间,高更确实在海边与自己的灵魂不期而遇。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发现自己的灵魂丢失了呢?又有几个人愿意到海边倾听灵魂的声音?生活像水一样如此之轻,也如此之重。在风的吹拂下,我们哪里才有岸呢?流逝的水不会问尽头在哪里,或许根本就没有尽头?那么,我们剩下的使命便是在已经成为汪洋的世界中展示一个倔强的小岛,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去预示另一种可能性的来临:人类面临的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让我们如暴风雨中飞回来的海燕,静静地坐在水边,承受那即将降临的幸福或苦难。
水边,最让我无法忘怀的故事是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它像一支灵魂的温度计,测量着我们心灵的冷暖。在这个诗一般透明的故事里,孩子的世界是一个与水一样永远也不会变得丑陋、浑浊的世界。孩子每天在湖边的山坡上遥望湖里停泊的白轮船,这是孤寂中长大的孩子唯一的乐趣:没有父母,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孩子,爱森林、爱湖水、爱湖上的白轮船、爱爷爷故事里的长角鹿妈妈。然而,迫于生计,在守林官员的压迫下,爷爷不得不射杀了长角鹿。孩子从堆满鹿肉的餐桌上狂奔出来,跑到湖边痛苦地向远方眺望,却再也望不见白轮船了,白轮船已起碇开往伊塞克库尔。孩子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歹毒,有的人善良?为什么歹毒的人幸运,善良的人不幸?孩子无法接受残忍的成人世界,终于去实现自己变成鱼的梦想了。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也许是含泪写下这段后记的:“你游走了,我的小兄弟,游到自己的童话里去了。你生活过了,像亮了一下就熄灭的闪电,闪电在天空中划过,而天空是永恒的。这也是我的安慰。”合上书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水和白轮船都隐喻着一个未给定的世界,一个唯有真、善、美和自由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有人为它献身,与贫乏和虚伪抗争是艰难的,生活的奇迹豁然出现的时刻毕竟太少了。水边的故事大多以悲剧结局,然而这种悲剧之中却蕴含了一种火山喷发一般强烈的热情。
一切的矛盾最后都纠结到水边。无论你是预言家还是落伍者,水都是你无须付出什么的知音。我是一个在南方水畔长大的孩子,身上有许许多多水的特质。看惯水面的波澜,听惯水边的故事,这才发现自己度过的那段并不漫长的岁月,也成为水边故事峰回路转的细节。无可奈何,作为一个心甘情愿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彻头彻尾的理想者,我只能虔诚地掬起一捧水,细细咀嚼其中的苦涩与甘甜——不管是苦涩还是甘甜,都固执地让河边的故事演绎下去。(选自余杰《火与冰》,有删改)
1.简述文章开头“水边的故事,是一叠由瞬间流向永恒的故事”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文中第二段加粗的词,谈谈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1)捕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谈谈你对“每个深陷在苦难中无法自拔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水边去,去寻找他们最后的安慰”这句话含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重点写了两个“水边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对这两个故事分别加以概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不少于 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略”。
2.(1)捕捞:把岁月比作河水,用形象化的动作写出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2)涌起: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寂寞是由于人在水边而出现的,像水一样涌现出来的;
(3)拨动:把神经具象化为琴弦,通过“拨动”这个词写出了心灵深处的微妙感觉。(意对即可)
3.身陷苦难的人们总是到水边去寻找最后的安慰,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水,如屈原、项羽等;二是在水边排解心灵的寂寞,希望在与水的对话中获得慰藉。(意对即可)
4.(1)高更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思、拷问自我,探寻人类的精神出路;
(2)艾特玛托夫《白轮船》从孩子的眼光探寻真、善、美和自由的世界。(意对即可)
5.“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题。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盘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一九六三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消消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1.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所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叛乱的旋风”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一句中“错误的做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排比,由一组6个“现在”构成。
比喻:“镇静剂”比喻“渐进主义”,“荒凉阴暗的深谷”比喻“种族隔离”,“光明大道”比喻“种族平等”,“流沙”比喻“种族不平等”,“磐石”比喻“兄弟情谊”。
2.黑人所代表的反美势力。
3.“略”。
4.黑人为争取自由而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5.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