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5 14:34: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忆冼星海?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人数已有三百左右。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黄河大合唱》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像: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像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我见过马达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大概也不在“写真”,而在表达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不能满足我的“好奇”,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了部
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验,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气魄。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又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得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又忙于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那种气魄,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
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并且因为他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勇于经验生活的各种方面,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已收到了他夫人托人带给他的一包陕北民歌的材料,可是他觉得还很不够,还有一部分材料却不知弄到何处去了。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的,是他这未来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的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我这么问他。“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因为《黄河大合唱》的演奏“是小规模”且指挥非冼星海本人,认为星海先生弟子的指挥不够精彩。
B.作者认为只有把表达出冼星海作曲时神韵的马达木刻与冼星海的自传结合,才能满足自己对主人公的好奇。
C.见面“感得生疏”是因为与作者想像中的冼星海魁梧奇伟,沉默寡言不一致;“觉得很熟识”是因为与朋友告诉我的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吻合。
D.在西安与冼星海的一席长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为自己的话太少,对冼星海不够热情感到深深的遗憾。

E.在新疆逗留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说明冼星海十分注重民族特色,认为创作之花离不开民族的土壤。
小题2:在与冼星海见面前,作者从哪些侧面表现对他的认识?表现了冼星海的哪些特点?(6分)
小题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的理解。(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什么都做过的—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又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结合文中材料,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不被生活压倒实现自己的抱负?(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①听《黄河大合唱》,表现冼星海作品的伟大气魄;②看木刻{冼星海作曲图》,表现冼星海创作的勤奋;③读冼星海的自传,表现冼星海的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每点2分)
小题3:①经受极端困厄颠沛流离也要回到祖国,表现冼星海的爱国情愫;
②有生命力的作品要植根于祖国大地富有民族特色,表现冼星海的民族创作情结;
③作者为冼星海再也回不到祖国感到惋惜。
小题4:参考要点:从冼星海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个字,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好学深思,勇于经验生活的各种方面,勤于收集创作素材等处明确冼星海是怎样不被生活压倒实现抱负,并由此引申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
?——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

  仲夏京城,雷雨大作。
  北京军区总医院9层8号病房,躺着一位憔悴的老人。
  73岁的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晚期胃癌,生命垂危。
  气管,切开了。腹部,插着5根导管。那双曾经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双手,此时无力地搭在胸前……
  惊雷滚滚,泪飞顿作倾盆雨,人们的心碎了——
  老红军罗文书来到病床边,搬来一把椅子,老泪纵横地守候着他。
  家住郊区的一名医院临时工,整天盯着田里的南瓜:“第一个结出的南瓜最甜,一定要让华主任尝尝……”病房门前,从天南海北赶来探望的人们络绎不绝地送来鲜花,成片地盛开,成片地凋谢。
  一名普通军医的病情,为何让那么多人如此牵肠挂肚?感动人们的,不仅是他高超的医术,更是他高尚的医德、人格的力量!
  从医56年,患者再贫穷,手术风险再大,他总是挺身相救——
  “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
  一个两岁的农村小孩,肚里长了个大脓肿,奄奄一息。父母抱着孩子在京城跑了几家医院,都说太晚了,没有治疗价值。绝望的夫妻俩抱着孩子,找到了华益慰:“华主任,救救孩子吧!”
  “风险太大!”同事们忧心忡忡。华益慰却说:“病人走投无路才来找我们,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
  果然,还没等到手术,孩子的脓肿就破了,流了一肚子脓。华益慰立即把孩子抱上手术台,引流、清洗、抢救……
  腹膜炎、心衰……术后,险情接踵而来。那些天,华益慰没日没夜地守着孩子,?硬是从鬼门关把孩子夺了回来。
  视救死扶伤为天职,视见死不救为耻辱。华益慰总是将一切顾虑抛之脑后,将一切责任慨然承担。从医56年,他有一个从没破过的规矩,就是不收红包——
  “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退休工人冉桂芳的丈夫张秋海,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红包”的故事:
  “我老伴9年前得了小肠癌,华主任给她做的手术。我打心眼里感谢他,就包了1000元钱送给他。华主任不要,我撂下红包就跑了。华主任好几次找我退那个红包,我还是老办法,拔腿就跑。
  “后来,我们搬家了。我寻思,这回华主任可找不到我了。万万想不到,今年6月18日,华主任的老伴张燕容找到我家,把一个存折交给我。打开存折一看,是存了9年的1000元钱。户主,是我的名字。
  “张燕容说,当时你把钱撂下就走了。总也退不掉,老华就把这个钱以你的名义存起来。现在老华不行了,这个存折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他嘱咐我一定要找到你,亲手把存折交给你。
  “当时,我就大哭起来,哭得惊天动地。我从来没有这么哭过,我自己的爹妈去世了也没哭得这么伤心……”
  一个红包,华益慰退了9年,垂危之际依然念念不忘!
  从医56年,他始终视患者如亲人,让每一名患者如沐春风——
  “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华益慰的微笑,同事们称之为“华氏微笑”——眉毛弯弯的,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
  每次手术前一天晚上,华益慰一定要到病房看望病人。经典的“华氏微笑”,常常伴着华益慰一生重复无数遍的嘱咐:“明天我们就要给您手术了,放心,别紧张。手术后伤口有点疼,别怕疼,有痰咳出来,多翻身……”
  微笑的背后,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操守的背后,是一颗慈爱的心灵。他常说:“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每次查房,他第一个动作是把门轻轻关上。每次给患者检查,他总是先把?听诊器在掌心捂热,再接触病人。冬天,他先把双手搓热,再给患者触诊……
  很多人注意到,华益慰给病人摸肚子检查时,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小手指有点翘,好像“兰花指”。一次,一位患者逗趣地说:“华主任,?你这个指头翘得挺漂亮。”华益慰一句话,让这位患者感叹不已:“小手指头,末梢循环,这个指头最凉。”
  结束采访,记者找到了华益慰做最后一例手术的记录单。记者发现,与他一生不计其数的签名相比,这份手术记录单上的“华益慰”三个字异常工整.最后一笔,延长、收敛,画了一个近似圆圈的弧线……
  看似无意却有情。一名人民军医,用毕生不渝的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56年的行医生涯,画了一个光彩的句号!(选自《解放军报》,有删节)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新闻人物的道德光芒?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一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善于根据采写对象的特点巧妙地安排结构,有助于增强通讯的感染力。本文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具有崇高的责任感,视救死扶伤为天职;廉洁正直,坚守道德情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视患者如亲人。
2.采用设问的方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提出问题,并在问题解答中释题点题,突出“医德”二字,引导读者阅读下文。
3.细节描写有真实传神(或有典型性、有感染力)、凸显人物形象、呼应主题等特点。比如文中通过华益慰一个“翘小手指”的习惯性动作,既真实再现了华益慰特殊的职业特点,又刻画其一心为病人着想、一丝不苟的心灵世界(或者:呼应对高尚医德的颂扬这一主题)。
4.作为一篇人物通讯,作者选取“道德”作为主题,在结构上采用了多种形式。①倒金字塔结构。开头从华益慰生命垂危、人们冒雨守候几个镜头开始,调动情感,先声夺人,然后从不同侧面追叙其光辉一生。②多侧面拼接形式。从人物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系,多角度立体刻画人物的高尚医德,事件多而不重复、不杂乱。③主线勾连式。以“从医56年,他总是……”为行文的线索,通过人物原话连缀成文,突出了人物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的高尚品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滞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有关议论并未停止。
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对于是按照既有模式追求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让经济转入新的增长轨道而宁可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不同看法。一般地讲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兼顾、怎么把握好时机。经济学界最近兴起的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存在,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到过验证。不过,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尚有争议,因为我国还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则仍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腾笼换鸟”似可缓行;如果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腾笼换鸟”则势在必行。
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而是表现为工资大幅度上涨。虽然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非农产业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农民就不愿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而一旦工资大幅度上涨,显然就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看,应该说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
在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的背景下,实施“腾笼换鸟”,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选择。这虽然在短期内有可能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如果现在不主动转型,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小题1:下列关于“腾笼换鸟”和“刘易斯拐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是因为“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滞地区经济发展。
B.“腾笼换鸟”就是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C.“刘易斯拐点”是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枯竭,出现的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相对短缺的转折点。
D.“刘易斯拐点”是在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的情况下,出现的非农产业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

小题2:作者认为“在我国,实施滕笼换鸟势在必行”,下列不属于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下,我国一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大战略的需要。
B.近年来,虽然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
C.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出现了只有非农产业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才愿意进城务工的现象。
D.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竞争优势。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是否实施“腾笼换鸟”取决于刘易斯拐点的是否到来,若未到刘易斯拐点,则应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滕笼换鸟”必须缓行。
B.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刘易斯拐点”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曾得到过验证。
C.实施“腾笼换鸟”战略,短期内会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是有利的。
D.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而未来被动改变不太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强加因果。
小题2:A项,并非势在必行的依据。
小题3:A项,“必须缓行”应为“似可缓行”;C项,说法太绝对,原文是“短期内有可能……”,只表示一种可能性;D项,“不太可能带来更大的震荡”应为“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地图上的长城?唐晓峰
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画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画环境资源地图,都要习惯地标上它。看来,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的东西。
中国人画长城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翻检一下古代的地图,发现宋代的一幅《华夷图》上已经有了长城。《华夷图》是刻在一块石版(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的,石版的另一面还刻有一幅《禹迹图》。两幅图为同一年(1136年)所刻。奇怪的是,《华夷图》是倒刻,即头朝下的。两幅图面貌很不一样,河流、海洋的画法大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禹迹图》上没有长城,《华夷图》上则不但华北有长城,西部居然也有长城(这是汉长城的一段),符号取城墙上的垛口状,一看就明白。《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有学者推测,《华夷图》很可能是根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制的,但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在今日尚存的其他宋代全国地图上,大多也画长城,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
宋代并不是一个修建长城或利用长城进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图上却普遍出现长城,这说明什么?长城是一个人类遗迹,绵延甚远,跨越巨大空间;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绘制地图的人几乎无法回避它,这可能是地图上出现长城的基本原因。对前朝留下的老长城,宋人时有感慨,“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吴则礼《绛都春》)。又说: “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宋人面对老长城,又不仅仅是怀古,北方“胡马”(女真人)威胁犹在,两宫(徽、钦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据说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则其意义之大就更加客观了。
传世的金朝《陕西五路之图》及后来之明清各朝的地图都有长城者,渐成一种不易的传统。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有些王朝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但有关长城的知识、议论,借助长城而抒发的对北方边塞的情感,如同长城的遗迹一样,从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头。从地图的技术角度说,长城的走向比山脉清晰,比河流稳定,是难得的地理坐标。清康熙皇帝推进实测地图的编制,首次实验性测量就是邀法国人白晋从京师北部长城地带开始的。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人们发现长城蜿蜒的身躯与起伏的山脉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样一个穷极视野尚不能尽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地图上不表现是一个缺憾。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上有长城,就连美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也要插上长城的“小像”。可见长城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地位。?(节录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5)
12.属于“在地图上画长城已定型”的依据的是(3分)
A.1136年所刻的《禹迹图》?B.1136年所刻的《华夷图》
C.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D.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1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一致的两项是(6分)
A.翻检古代地图发现,中国人在地图上画长城的习惯源于宋代的《华夷图》。
B.《华夷图》与《禹迹图》虽同刻于1136年,但估计两者的来源并不相同。
C.在宋代的全国地图上大多有长城,可见在地图标画长城的做法定型于宋代。
D.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更具有重大意义。
E.自秦汉以后,长城已经失去其军事地理作用,但它的价值并未因此而消失。
F.长城不仅是一处人类遗迹和一种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14.长城对于宋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3分)
?
?
15.分点概述长城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东西的原因。(6分)
?
?
?
?


参考答案:
12.D
13.BF
14.寄托了宋人希望洗雪破国之恨的思想感情。或者“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寄托感情”1分,“洗雪破国之恨”2分)
15.①长城的难得的地理坐标,是地图绘制技术上的需要。②长城是中国人抒发一种民族情感的特殊寄托物。③长城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极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本题解析:
12.D
13.BF
14.寄托了宋人希望洗雪破国之恨的思想感情。或者“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寄托感情”1分,“洗雪破国之恨”2分)
15.①长城的难得的地理坐标,是地图绘制技术上的需要。②长城是中国人抒发一种民族情感的特殊寄托物。③长城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极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快乐
钱钟书
我们经常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大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1ange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的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残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亭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竞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节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节)
1.“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4分)
(1)说明的道理是?
(2)表述的好处是?
2.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作者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原因是什么?(4分)
答:原因是?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2)?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通过对快乐的阐说.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鲜明地指出了通往快乐的途径。
B.《西游记》中一句“天上一日,下界一年”,与第二自然段中“永远快乐”“荒谬得不能成立”是从同一角度论述的同一个道理——欢娱嫌夜短。
C.第五自然段谈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苏轼有诗“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恰当地说明精神作用能使人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
D.文章语言活泼深刻,作品笔法自然严谨,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五自然段中的“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就与上文第三自然段中“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有一定内在联系。
E.作者对第五自然段结尾处“抱这种态度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人是“傻子”。


参考答案:
1.说明了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几分钟的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了许多痛苦。这种表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2.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即便是肉体上的快适也是缘于心上没有挂碍,灵魂是轻松的。
3.(1)现实生活尽管有很多不如意,甚或是痛苦,但人终究抱着快乐的希望,故虽痛苦却不悲观。(2)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因而肉体的痛苦由于内在精神的作用变得并不可怕了,于是,人可以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
4.CD


本题解析:
1.
2.
3.
4.(A.没有表现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没有鲜明地指出通往快乐的途径。B.角度不同。E.作者对第五自然段结尾处“抱这种态度的人”并不是持否定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