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2017-09-25 14:42: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句:誓天不
A.见常日稀
B.会不从许
C.儿已薄禄
D.悔道之不察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泪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新唐书?卷二〇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之异:与自己不同
B.帝欲白官:使……做官
C.永王璘为府僚佐辟:征召
D.还寻阳,事下狱坐:因为

小题2:下面材料全能说明李白“狂放不羁”性情的一项是(3分)
①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②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③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④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⑤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⑥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喜欢纵横之术以及击剑之技,崇尚侠义精神,轻财重施,好饮酒。
B.李白才华卓著,得到了贺知章的赞叹,并被举荐于唐玄宗,深受玄宗赏识,但仍不改狂放不羁的性情。
C.李白游并州时,曾见到郭子仪,郭子仪认为他是奇才,因此,郭子仪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来赎李白的罪。
D.安史之乱后,李白屡遭困顿,兵败后险被诛杀,又曾锒铛入狱;后来代宗要召他做左拾遗时,他已经去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5分)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前往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过他写的诗文,赞叹说:“您是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呀!”(2)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本题解析:
小题1:异:以为……奇异
小题1:①与“狂放不羁”无关,⑤表述对象错误
小题1:“郭子仪认为他是奇才”表述错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山东省莱芜市2009届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康熙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苏、松土隘人稠,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
淮、扬、徐三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未俟诏下,斌赴诸州县察赈。疏闻,上命侍郎素赫助之。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蒋调,斌察其廉,奏留之。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禁妇女游观,胥吏、倡优毋得衣裘帛,毁淫词小说。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愱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日:"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注]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注】登闻鼓: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力:耕作
B.明珠、国柱愈恚恚:怨恨
C.遮道焚香送之?遮:阻拦
D.愆过丛集?愆:指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①尔当使之去奢返朴?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①木者焚之,土者沉之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①继知无其事,乃散。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宁巡抚空缺,朝中大臣已推荐了合适的人选,但皇帝认为汤斌和其他凭借道学出
名的人不一样,他有操守,因而让汤斌担任了江宁巡抚。
B.汤斌体察民情,在担任江宁巡抚时,他曾多次奏请朝廷减免所属州县赋税,请求拨
发救灾银两,并亲自前往州县视察灾情。
C.汤斌关心民生,深得民心,他将要前往京城担任太子的辅导大臣,吴地百姓哭泣挽
留,没有成功,于是停市三天,拦路焚香为汤斌送行。
D.汤斌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灵台郎董汉臣指责时事,触及当权,有朝臣主张将董汉
臣斩首,汤斌据理力争,终使董汉臣免罪。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犹未可耕,奏寝前议。(4分)
②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3分)
③斌适扶病人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3分)


参考答案:
9、D
10、A
11、A
12、(1)汤斌派人重新查堪,发现水并没有退,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上疏奏请废掉先前余国柱的意见。(4分)
(2)常州知府因失察下属而降调,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4分)
(3)正好汤斌带病入朝,于是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3分)


本题解析:
9、D(愆:过错)
10、A (A拿,用,介词;B①代词,他;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议。C①句中,表提顿,不译;②……的情况。D①那;②代词,自己)
11、A(“朝中大臣已推荐了合适的人选”错,原文“方廷推”的意思是“正赶上朝廷推荐大臣)
12、(1)汤斌派人重新查堪,发现水并没有退,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上疏奏请废掉先前余国柱的意见。(4分)
(2)常州知府因失察下属而降调,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4分)
(3)正好汤斌带病入朝,于是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3分)
【参考翻译】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授汤斌为翰林院侍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正值朝廷推举(候选人),皇上说:"现在称为道学的人,有的言行不一。我听说汤斌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
起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明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汤斌派人重新查勘,发现水并没有退,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上疏奏请废掉先前余国柱的意见。二十四年,汤斌上疏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而承担相当于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不如一天。恳请将苏州、松江钱粮照征收规程减少一二成。"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遭水灾,汤斌逐条列举免征及救灾事宜,请求动用国库银五万两,到湖广去购米。不等圣旨颁下,汤斌又奔赴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他的上疏到朝廷之后,皇上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办理。常州知府因失察下属而降调,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
汤斌命令各州县设立学堂,讲授《孝经》等,禁止妇女游观,胥吏、倡优不能穿裘帛材料的服装,毁掉不健康的作品。苏州城的西上方山有一个五通神祠,接近好几百年,远近的人都纷纷前往。有一个少妇病了,巫婆就说五通将娶她为妻子,往往都死掉了。汤斌没收庙里的神像,木头做成的就烧掉,泥巴做成的就沉入水中,并命令各州县再有这样的就全部毁弃,用这些材料修建学堂。
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汤斌要赴京时,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满街巷烧香为他送行。二十六年五月,无雨,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这是由于时事所造成的,语言触及当权者。此疏下到延臣议论。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责,只有大学士王熙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可以完结。"汤斌后来也到了朝廷,余国柱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省。"皇上终于免去董汉臣的罪;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作为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汤斌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正好汤斌带病入朝,于是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江甫人住在京师的,要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么回事,才散去。不久,病发,死去,年龄六十一岁。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B.焉用亡郑以
C.每逢佳节思亲
D.尝以十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日:“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日:“闻太师名德久矣,公丛建大号乳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日:“吾年诸贼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日:“死生分矣,何多为?”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日:“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日:“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日:“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此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日:“有诏。”真卿再拜.奴日:“宜赐卿死。”日:“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使日长安来?”奴日:“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注:①建大号:即称帝。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往之?谕:晓谕? B.但严奉家庙?戒:告诫?
C.死生矣,何多为?分:区别? D.希烈称帝?僭:越位、超过本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郑叔则希烈反状明?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希烈发怒?利乘便,宰割天下
C.此吾殡也?予虽浩然无愧怍
D.岂受等胁邪?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真卿明知去李希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以年老为借口,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B.颜真卿入叛贼营后,李希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李希烈:“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拂袖而去。
C.在敌营中,颜真卿同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未及施行,事情泄露,导致周曾被杀。
D.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妣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恼怒,就派太监宣旨赐颜真卿死,颜真卿大骂说:“分明是叛贼,怎能称圣旨。”最后颜真卿被勒死。
10.把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3分)
?
(2)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2分)
?
(3)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4分)
??


参考答案:
7.B(分:天数,运数)
8.D(D均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A.认为,因为;B.因为,依靠;C.表处所,…的地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9.C(颜真卿并没有伙同周曾等人,而是周曾等人谋划准备以颜真卿为帅。)
10.(1)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到达宾馆。(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昭雪)。(共3分。捍,1分;就,1分;雪,1分。)
(2)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2分。孰先,1分;语气,1分)
(3)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庭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共4分。两个状语后置句,各1分;“廷”,通“庭”,1分;“坑”,作动词用,1分。)


本题解析:7.分:天数,运数。
8. D均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A.认为,因为;B.因为,依靠;C.表处所,…的地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9.颜真卿并没有伙同周曾等人,而是周曾等人谋划准备以颜真卿为帅。
10.(1)共3分。得分点:捍,1分;就,1分;雪,1分。
(2)2分。得分点:孰先,1分;语气,1分。
(3)共4分。得分点:两个状语后置句,各1分;“廷”,通“庭”,1分;“坑”,作动词用,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向皇帝上奏,要把颜真卿派往外地,他说道:“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来到河南,河南尹郑叔则鉴于李希烈谋反的迹象已很明显,劝他不要前去,颜真卿说:“君命能违背吗?”他见到李希烈,宣读圣旨,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都拔刀前来,李希烈手下的将领也破口大骂,恨不得把他吃下去,颜真卿毫不动声色。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进入馆舍。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答应,于是希烈采取欺骗的手段,让颜真卿的侄子颜岘以及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为李希烈昭雪),德宗皇帝不予理睬。颜真卿每次给子侄们写信,只是告诫他们好好守护宗庙,体恤孤儿,并无其他言语。李希烈派李元平去劝说颜真卿,颜真卿斥责说:“你受国家的委任,却不能传达(皇上的)命令,我手中无刀,有刀就把你宰了,你还来劝说我吗?”李希烈和他的同党聚会,把颜真卿召来,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说:“你李希烈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一甩袖子去了。当时朱滔、王武俊等派来的使者都在座,他们对李希烈说:“早就听说太师颜真卿的高名盛德,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颜真卿呵斥说:“我已年近八十,官至太师,我坚守我的节操,死而后已,我难道怕你们的胁迫吗!”叛贼们都大惊失色。
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颜真卿看到李希烈,说道:“生死是有运数的,你不必再说什么了!”适逢李希烈的同伙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推颜真卿为元帅,事情泄露,周曾被杀,于是把颜真卿押送至蔡州。颜真卿估计这次必死无疑,便定下遗书、墓志、祭文,指着居室的西墙下说:“这就是我葬身的地方。”李希烈僭号皇帝,派人去问颜真卿登基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主管国家的礼仪,我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兴元年间以后,官军的力量又强大起来,叛贼担心形势发生变化,派将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那里,满院堆满柴草,对颜真卿说:“你如果不变节投降,就把你烧死!”颜真卿站起来向烈火扑去,辛景臻等人马上拉住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泚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大为恼怒,就派太监等人来杀害颜真卿,他们对颜真卿说:“圣旨到!”颜真卿行礼听旨。太监说:“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我出使没有完成使命,罪该赐死,但使臣你是哪一天从长安出发的呢?”那太监说:“我是从大梁派来的。”颜真卿大骂:“分明是叛贼,怎么能称圣旨。”于是颜真卿被勒死,时年七十六岁。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