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和 谐 梦
邓苗(编译)
我走进这家玩具店时,离关门时间还差半个小时。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玩具,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这些玩具的造型虽然有些形象狰狞,有些尽显妩媚,但却相依相融,构成一个可爱的富有生机的整体,一如我们这个既丰富多彩又和谐文明的社会。
我边走边看,慢慢踱到玩具店最里头,比较着大型塑料恐龙和棕黄色的布袋木偶熊哪个更好。一个满脸稚气的年轻女店员坐在柜台后面,嘴里嚼着口香糖,手里捧着一本卡通连环画。她的身后是芭蕾舞演员式的布娃娃,头顶上有转着圈的各式飞机,这些让她自己看上去也像是众多玩具中的一个。
门铃响了。女店员没有动。
门铃连续响了四下。我看了一眼女店员,她只要一伸手就能按到那个电钮把门打开,但是她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似的埋头看她的连环画。“连环画会如此引人入胜?”我想,“莫非她的听力有问题?”这时,店门响起了彬彬有礼的敲门声。“我可以进来吗?”这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透过玻璃门,我看到门口站着一个英俊的男人。他大概三十多岁,手里拎着一只棕色的公文皮箱,这只公文皮箱十分好看,很明显价格不菲。他身上穿的那件风衣也很精致,可能值我一个月的工资呢。
“能让我进来吗?”那人又说。这个男人明显属于高收入阶层。他可能与我一样,临时碰到了一个需要送玩具当礼品的特殊情形。作为店里唯一的顾客,我有必要提醒一下那个女店员。未等我开口,那个男人先说话了,“请快点。”他说,“你不会因为我是黑人而不让我进来吧?”
女店员把头埋得更低了,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她肯定会跳进连环画里的。我不满地看着女店员。她也看了我一眼,但是她的眼神里透露出惊恐和哀求。“以前有两次我打开门让黑人进来,他们抢了店!”她脱口而出。我不能确定她说的话是真是假,不过我从她颤抖的样子,相信她确有可能遭遇过抢劫。
我是一个作家,能写出条理周密、意味深长的文章,但却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我很想为那个黑人绅士说话,却又不知如何说服这个心存恐惧的女店员。我冲着门外那个男人同情地耸了耸肩。他可以请我为他开门,我也可以主动走过去替他开门,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这样做。
那个男人,拂了一下他的高档风衣,拎着他的昂贵的公文箱,怏怏地走了。我掏钱为一只布袋木偶熊付了账,没有兴致去比较它和塑料恐龙哪一个更加合适了。后来,我再也没有到这家玩具店来过。
这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了,然而3个手足无措的人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不禁意识到,一个充满信任与没有偏见的社会还只是一个梦,实际上我们身边还经常会响起不和谐的音符。但是这个梦我还要继续做下去:终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将飘荡起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摘自《环球时报》)
1、第一段对玩具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店员的外貌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可以请我为他开门,我也可以主动走过去替他开门,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这样做。”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都没有这样做?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了,然而3个手足无措的人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请将“我”脑海中可能浮现的情况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写出玩具店的相融、和谐的特点(或“渲染了玩具店和谐的气氛”);
⑵与后文不和谐的故事形成对比;
⑶暗示一个充满信任与没有偏见的社会还只是一个梦。(意对即可)
2、特点:满脸稚气,像个布娃娃(意思对即可)
用意:年轻却有多次被抢的经历,满脸稚气却对社会心怀戒备、对黑人心怀偏见,更能表现社会的不和谐。(意对即可)
3、因为缺少信任。“我”可能不确定他的身份而没有主动走过去替他开门;他可能知道“我”不信任他而没请“我”开门。(意思对即可)
4、(要分别写到三个人。)一个惶恐不安的女店员,面对黑人顾客时,无法断定那是一位绅士还是一个强盗;一个经常写文章,抱怨社会不公的自由主义者,在具体事情面前却束手束脚无计可施;一个富足的成功人士,由于别人的某个不可原谅的原因,最终竟未走进一个小小的玩具店。(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23分)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①,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v?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②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也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
(选自《萧红散文集》)
[注]① 汪林:萧红的中学同学,家境较好。②中央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1.怎样理解文中“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这句话?(2分)
参考答案:答: 承接前文对不幸的人的描写,启示后文中央大街人们的不幸;与春的气息及中央大街的繁华形成对比;用反语,衬托当时社会对不幸人们的冷漠,表达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任答两点,一点一分)
本题解析:对语句的理解 ,要结合文章相关部分,还要综观全文,读懂全文的核心主旨。前面承接春天美景及不幸人们的描写后,再申发这句议论,故意用反语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愤慨,又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不幸者的同情。既要答出与相关内容的 配合作用,又要突出全文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九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师张伯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进步很快;后来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会社”,他在京剧方面造诣很高。
C.民国时为防止国宝流失,张伯驹债台高筑、生命堪虞之时仍坚持收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