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2017-09-25 14:45: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和 谐 梦
邓苗(编译)
  我走进这家玩具店时,离关门时间还差半个小时。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玩具,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这些玩具的造型虽然有些形象狰狞,有些尽显妩媚,但却相依相融,构成一个可爱的富有生机的整体,一如我们这个既丰富多彩又和谐文明的社会。
  我边走边看,慢慢踱到玩具店最里头,比较着大型塑料恐龙和棕黄色的布袋木偶熊哪个更好。一个满脸稚气的年轻女店员坐在柜台后面,嘴里嚼着口香糖,手里捧着一本卡通连环画。她的身后是芭蕾舞演员式的布娃娃,头顶上有转着圈的各式飞机,这些让她自己看上去也像是众多玩具中的一个。
  门铃响了。女店员没有动。
  门铃连续响了四下。我看了一眼女店员,她只要一伸手就能按到那个电钮把门打开,但是她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似的埋头看她的连环画。“连环画会如此引人入胜?”我想,“莫非她的听力有问题?”这时,店门响起了彬彬有礼的敲门声。“我可以进来吗?”这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透过玻璃门,我看到门口站着一个英俊的男人。他大概三十多岁,手里拎着一只棕色的公文皮箱,这只公文皮箱十分好看,很明显价格不菲。他身上穿的那件风衣也很精致,可能值我一个月的工资呢。
  “能让我进来吗?”那人又说。这个男人明显属于高收入阶层。他可能与我一样,临时碰到了一个需要送玩具当礼品的特殊情形。作为店里唯一的顾客,我有必要提醒一下那个女店员。未等我开口,那个男人先说话了,“请快点。”他说,“你不会因为我是黑人而不让我进来吧?”
  女店员把头埋得更低了,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她肯定会跳进连环画里的。我不满地看着女店员。她也看了我一眼,但是她的眼神里透露出惊恐和哀求。“以前有两次我打开门让黑人进来,他们抢了店!”她脱口而出。我不能确定她说的话是真是假,不过我从她颤抖的样子,相信她确有可能遭遇过抢劫。
  我是一个作家,能写出条理周密、意味深长的文章,但却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我很想为那个黑人绅士说话,却又不知如何说服这个心存恐惧的女店员。我冲着门外那个男人同情地耸了耸肩。他可以请我为他开门,我也可以主动走过去替他开门,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这样做。
  那个男人,拂了一下他的高档风衣,拎着他的昂贵的公文箱,怏怏地走了。我掏钱为一只布袋木偶熊付了账,没有兴致去比较它和塑料恐龙哪一个更加合适了。后来,我再也没有到这家玩具店来过。
  这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了,然而3个手足无措的人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不禁意识到,一个充满信任与没有偏见的社会还只是一个梦,实际上我们身边还经常会响起不和谐的音符。但是这个梦我还要继续做下去:终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将飘荡起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摘自《环球时报》)
1、第一段对玩具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店员的外貌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可以请我为他开门,我也可以主动走过去替他开门,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这样做。”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都没有这样做?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了,然而3个手足无措的人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请将“我”脑海中可能浮现的情况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写出玩具店的相融、和谐的特点(或“渲染了玩具店和谐的气氛”);
  ⑵与后文不和谐的故事形成对比;
  ⑶暗示一个充满信任与没有偏见的社会还只是一个梦。(意对即可)
2、特点:满脸稚气,像个布娃娃(意思对即可)
  用意:年轻却有多次被抢的经历,满脸稚气却对社会心怀戒备、对黑人心怀偏见,更能表现社会的不和谐。(意对即可)
3、因为缺少信任。“我”可能不确定他的身份而没有主动走过去替他开门;他可能知道“我”不信任他而没请“我”开门。(意思对即可)
4、(要分别写到三个人。)一个惶恐不安的女店员,面对黑人顾客时,无法断定那是一位绅士还是一个强盗;一个经常写文章,抱怨社会不公的自由主义者,在具体事情面前却束手束脚无计可施;一个富足的成功人士,由于别人的某个不可原谅的原因,最终竟未走进一个小小的玩具店。(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23分)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①,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v?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②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也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
(选自《萧红散文集》)
[注]① 汪林:萧红的中学同学,家境较好。②中央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1.怎样理解文中“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这句话?(2分)


参考答案:答: 承接前文对不幸的人的描写,启示后文中央大街人们的不幸;与春的气息及中央大街的繁华形成对比;用反语,衬托当时社会对不幸人们的冷漠,表达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任答两点,一点一分)


本题解析:对语句的理解 ,要结合文章相关部分,还要综观全文,读懂全文的核心主旨。前面承接春天美景及不幸人们的描写后,再申发这句议论,故意用反语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愤慨,又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不幸者的同情。既要答出与相关内容的 配合作用,又要突出全文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九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师张伯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进步很快;后来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会社”,他在京剧方面造诣很高。
C.民国时为防止国宝流失,张伯驹债台高筑、生命堪虞之时仍坚持收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

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也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
小题2:文章从那几个方面表现张伯驹“一代名士”的风采?请归纳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
?
小题3:作者写张伯驹“言谈举止十分‘怪异’,不寻常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
?
小题4:读罢此文,你觉得张伯驹身上最值得敬佩的一点是什么? 请联系现实说说理由。
?
?
?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2:①做事方面:凡是喜爱的事情,不论是京剧、书法、还是收藏,他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2分)②做人方面:他狂狷洒脱,特立独行(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拔胡子;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与政治保持距离。身为董事、老板,却对生意经没有兴趣,是个甩手掌);淡泊名利,生活简朴(长年一袭长衫,饮食非常随便,对汽车的要求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豁达乐观,坦荡超逸(文革中被诬陷,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但他照样外出游历,寻访古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2分。三个方面任答出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③成就方面: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2分)(学生如果从其他角度归纳概括,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亦可得分)
小题3:内容上突出张伯驹狂狷洒脱、坦荡超逸的性格特征;(3分)结构上承上启下,说明他将精力多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3分)
小题4:(4)示例1:坚持自我,淡泊名利,不媚流俗。(2分)张伯驹生于官宦世家,想要升官发财都得天独厚,但他却不为所动,始终与政治保持距离,对做生意不感兴趣,却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全身心投入,不吝付出。在收藏、诗词、书画、京剧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3分)如今很多人被金钱权势诱惑,被世俗左右,往往在追求的路上迷失了自己,最终沦为平庸之人。(3分)
示例2:有气节有担当。(2分)国难当头,为避免国宝流失,张伯驹倾家荡产,债台高筑,甚至之生死于度外,表现出可贵的气节和操守。(3分)现在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两者相较,真是判若云泥。(3分)(观点2分,联系文章分析3分,联系现实分析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逻辑错误。“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与“深厚的文学底蕴”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再说自幼也不可能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E“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错。
点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意思的错误,有的只是说法的不同,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小题2:“一代名士”是全文的线索。全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表现这点:做事方面、做人方面、成就方面。做事方面: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做人方面:狂狷洒脱,特立独行。成就方面:是集众多艺术与一身的文化名人。
点评: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本题答案比较有条理,有根有据,很好。
小题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内容上说,“怪异”“不寻常规”是说“狂狷洒脱、坦荡超逸”,这里实际上是反语的手法;从结构上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尾的段落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在文章中间部分的句段的作用则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的作用。同时还要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至于在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只用空洞洞的术语,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
小题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的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不要任意生发。如本题可以从狂狷洒脱,特立独行;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豁达乐观,坦荡超逸等方面去谈都可以,但一定要有观点,有分析,使人容易接受。
点评:这个考点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题干中联系现实说说理由,是指在文本意义的引领下,考生应该作出一定的阐释和延伸。给出的答案仅供参照,考生只要结合文本阐释了有一定内涵和意义的看法,即可相应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读下面一首小诗,完成第1-2题。
落雪的夜
牛汉
北方
落雪的夜里
一个伴伙
给我送来一包木炭
他知道我寒冷,我贫穷
我没有火
祖国啊
你是不是也寒冷?
我可以把自己当作一束木炭
燃烧起来……
1.有人认为此诗与陆游的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思想内容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你这样认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陆游词上阙回顾当年从军万里南征的往事,下阙抒发身老田园的悲愤,短短几行,写尽陆游爱国的一生。同样,对24岁的牛汉来说,虽不比“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陆游,但他正值青春年少,一腔爱国热情却无处挥洒。于是,在“北方/落雪的夜里”,当“一个伴伙”给“寒冷”“贫穷”“没有火”的牛汉“送来一包木炭”时,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祖国。祖国在这里被意象化为人。诗人感到寒冷,有人送给了诗人“一包木炭”,那么祖国呢?诗中的抒情主体“我”,在祖国寒冷的时候,宁愿“把自己当作一束木炭”“ 燃烧起来” ,赤子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从表达感情这方面来看,牛汉《落雪的夜》虽少了陆游《诉衷情》中的那股悲凉和苍劲,却与之异曲同,都真实确切地表达了抒情主体强烈的爱国情感。
2.首先我们看看题目。“落雪的夜”—— 雪落无声,又是夜晚,沉寂中藏有生气,也藏有压抑。在这样的夜里,会发生什么呢?动(雪落)静(夜)巧妙组合的题目,在引起读者阅读欲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全诗的氛围营造进行了意未表而境先成的准备。现在再来看这首诗的结构。全诗分为两小节,第一节是诗人个人现实生活层面的直观;直观过后,诗人笔锋一转,从“我” ,诗歌的跳跃在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中实现,诗歌的美感亦产生于此。中间的跳跃转换,由“寒冷” 作为纽带连接。“我”的“寒冷” 是由于” 而” 取暖,祖国的” 不也如此么?“寒冷” 是一个表感觉的词,在这里贴切地缩减了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之间的距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首诗的结构可概括为这样一个模式:现实(“我” )——情感(爱国之情)——现实(“祖国” )。现实总是外化的,而情感是内化的,内化的情感(爱国之情)通过语言材料艺术地表现为外化的现实(语言承载的意象),一首诗便诞生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l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说明鲁迅先生对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持赞同的态度。
B.文中用“只是给予”的尼采“究竟不是太阳”来类比论证“只是送去”的中国虽地大物博,却没有达到“光热无穷”的地步。
C.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我们不能用鱼翅来宴大宾是因为鱼翅得来不易,宴大宾花费太大,付出太多,损失太重。
D.作者用“大宅子”比喻中国文化遗产,生动具体地语句有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形象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E.“拿来”与“送来”本质不同,其区别在于主体不同,目的不同;“拿来”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送来”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小题3:为什么要对鸦片采取不同于鱼翅、烟灯、烟枪的态度?(6分)
小题4:当前国家、养生、网络、漫画盛行,从以上生活实例中选取一种,谈一谈用“拿来主义”怎样解决具体问题。(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1)抛来与抛给有区别,抛给的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1分)抛来是中性词,无轻蔑、侮辱意味。(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1分)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自主的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小题3: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对于有益的一面要存放,供治病;(2分)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使用,吃掉;(2分)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我们要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的毁掉。(2分)
因为它们喻指的事物不同,“拿来主义”主张采用“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不同态度。(意思对即可,共6分)
(只答最后总结性的语句,没有具体分析只给2分)
小题4:结合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如何“占有”2分,如何“挑选”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