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四)
2017-09-25 14:51: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庭的演讲,完成1-3题。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1.下面对文中所倡导的“大学教育”的理解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
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
B.能培养大批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从而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C.既要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还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也能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D.培养能适应众多领域,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人。
2.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 ?)
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B.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把帮助大学生从事满意的工作最为办学的最终方向。
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D.大学之间互相沟通,加强合作,考察大家共同关心问题,这种做法已经在高等学府中蔚然成风。


参考答案:1.C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古代中国人对山岳有一种神秘感,《说文解字》解释“山”字说:“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对山岳的崇拜。人类社会早期崇拜山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山岳高大雄伟、山路险阻,又有奇禽异兽栖息,具有人难以接近的神秘性。这样的山峰,常会被古人看作神灵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而受到崇拜。二是由山峰奇特的形状和山中特殊的物产等自然条件引发人们对山岳的联想,幻想山岳是某种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种神灵在守护、管理着山中的奇珍异宝。总体而言,是山岳本身奇特的自然条件吸引着古人对山岳产生崇拜,进而祭祀山岳。
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由于山岳是古代中国人得到生活资料的地方,人们便认为山岳能产出万物,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灵性。每当发生洪水、旱灾、疠疫的时候,人们认为那些灾祸是山川之神在作祟,使到山川之神那里去祷告、祈求。这样,古代中国人便把山岳视为有神秘“灵能”的东西,即所谓“神”了。
中国人谈及山岳风光,必称“三山五岳”,“三山”乃是上古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五岳”则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除引人入胜的优美自然风光,五岳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五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帝王举行受命于天、拥有天下象征的封禅圣地。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使得五岳成为中国人膜拜的圣山。五岳信仰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据《礼记·王制》记载,上古舜帝时天子已经对五岳进行祭祀。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情况,这极可能是后人根据西周之后天子祭祀山神情况创造出来的传说,不可信以为真,但表明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五岳原本只是中国众多名山大川中的几座著名山岳,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最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据考古资料显示,殷人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境内山川祭祀进行了一番整理,将五岳等众多山岳一并作为“名山川”纳入官方祭祀行列,此举标志着五岳由区域性名山转变为全国性名山。西汉宣帝神爵元年诏曰:“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潜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至此,五岳从众多名山川中脱颖而出,以山岳代表的身份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南岳并非今日的衡山,而是霍山(即安徽天柱山),北岳并非今日的恒山,而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
中国古代帝王相信五岳不仅仅是五座名山,还与国家政权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满怀虔诚对五岳进行祭祀,目的是祈求江山社稷万年永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古人崇拜祭祀山岳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大险峻、禽兽栖息的山峰,神秘莫测,常会被人看作神灵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
B.山峰的自然条件,让人们把山岳想象成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种神灵在守护、管理着山中的珍宝。
C.古人视山岳为“神”,认为它具有“灵能”,庇佑保护了人类不受洪水、旱灾、疠疫等灾祸的侵害。
D.人们认为山岳能出产万物,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各种生活资料,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灵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岳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厚,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
B.五岳信仰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上古舜帝时天子对五岳进行祭祀的事实,证明我国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C.殷人卜辞中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五岳纳入官方祭祀行列,才使五岳成为全国性名山。
D.五岳是众多名山大川中的五座著名山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中国人膜拜的圣山,是帝王封禅的圣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依赖于山岳,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又心存恐惧。
B.古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山岳各种神异的特点,并且融入了情感因素,对山岳的崇拜与祭祀,寄托了人们的理想、愿望。
C.五岳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是因为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五岳与国家政权的兴衰紧密联系,能使自己的统治万年永固。
D.五岳具体指哪五座山,历史上一直都不固定,比如汉宣帝时,南岳是安徽霍山而非衡山,北岳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而非恒山。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无中生有,“庇佑保护了人类不受洪水、旱灾、疠疫等灾害的侵害”的信息不当。
点评: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小题2:试题分析:B,虚假信息,“上古舜帝时天子对五岳进行祭祀”错误。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表述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做到全面、准确、简明。
小题3:试题分析:D,范围不当,绝对化;“历史上都不固定”错。
点评:推断和想像必须真正读懂文章,把握文章观点,沿着文章已有的记述(无论是正面肯定,还是反面批判)往前推断。想象是根据有感知的生活材料进行合理的具体形象的推想,从而发现新的与之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现象的思维活动过程。其主要方式有再造想像和创造想象两种。联想是构思过程中由此及彼的思索过程,是把两种或多种互相里的事物有条、有理、有序地联系起来的能力。联想的主要方式有相似联想、相类联想、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要注意想像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不是胡思乱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是非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涤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英雄一死,千秋改容。
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赢政和项羽。一个要将中国归于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一统,一个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的问题,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从历史的长时段看,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可以设想,即便没有秦的武力,天下也终将归于一体,这也为汉以后的历史实际所一次次证明。无可否认的是,秦王的铁骑确实使这一过程大大简化了。看上去。历史似乎少走了许多弯路,细想来却又未必。先不说铁骑下呻吟的民众,是否也有追求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生活自由的权力,就是从文明的发展来说,统一的后果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但是,作为代价。从原始社会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那一种有限民主(哪怕是统治阶级内部民主),也彻底丧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士,逐渐变成了可以“倡优畜之”的文人。当秦军焚烧着六国的宫殿。将天下一切珍奇全都劫掠汇聚向成阳时,中华文明也就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所谓“两都”或“三都”)。项羽的恢复六国,常被看作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另一面看,或许也可以从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的意义上去理解,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去理解。
虽然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异,但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赢政与项羽的分别,或许可以拿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作比(虽然项羽所行仍是“霸道”)。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感受着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止不住要从感情上偏向项羽。李清照慨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只是借楚汉旧事,表达对南渡君臣的轻蔑。杜牧从“兵家”立场出发,不轻言失败。虽然所论只是一时的成败,但也于无意中表达出一种对所谓“历史必然”的怀疑。统一的趋势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路径选择中就不存在某种偶然。乌江渡口的一幕,其实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历史时刻。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节选自《读者欣赏》)
小题1:文中说“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又说“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此处,对(1)“深刻机微”和(2)“另一种可能性”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1)赢政与项羽的分别,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而在于所选择的实现文明一体化的路径。(2)与赢政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的方法不同,在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可能。
B.(1)赢政与项羽的分别,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2)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
C.(1)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2)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可能。
D.(1)赢政与项羽的分别,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2)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可能。
小题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秦王用铁骑扫平六国,天下归于一体。秦玉的铁骑使统一的过程大大地简化了,历史少走了许多弯路。
B.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
C.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也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一个或最多两三个, 中心。
D.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以赢政与项羽的分别,与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的区别完全相同。
E.司马迁感受到了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在写作《史记》时禁不住从感情上偏向项羽,使“垓下之战”大概成为整部《史记》中写得最为动情的一段。
小题3:文中说“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分)
小题4:文中第二段开头说:“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赢政和项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分)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A D(注意原文中“似乎”、“细想起来却又未必”等处,故A项错;原文中有“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或许”等处,故D项错。)
小题:赢政用铁骑扫平六国,以中央集权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是一个英雄;项羽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看,同样能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也是一个英雄。
小题:秦汉之交的纷争,从本质上说,只是实现中华文明一体化两种不同途径与方法之争。践行以暴力将中国归于中央集权专制一统的赢政和为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而抗争的项羽,正是这两种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这段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A D(注意原文中“似乎”、“细想起来却又未必”等处,故A项错;原文中有“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或许”等处,故D项错。)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购物时与商家讨价还价或是商业谈判桌上你来我往的语言交锋,都是运用语言工具来博取更大经济利益的表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语言经济学将“语言”和“经济”这两个重要因素结合起来,关注如何使用语言才能既精炼有效又可获得高产出的经济回报。
著名经济学家鲁宾斯坦认为博弈论的概念和原理特别适用于有大量“局中人”参与的各种语言运用现象的分析。语言的轮回和交锋就是一种博弈,在用以解释语言现象时,博弈论工具可能最为有效。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认为,博弈论在包括日常会话交际、商务会谈、外交谈判、法庭辩论、文学语用等等不同层面的语言行为研究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语言经济学关注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语言学和经济学研究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克指出,语言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价值、效用、成本、收益等经济特性,经济学与语言的优化之间存在重要联系。秦朝的“书同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强大,目前世界范围的英语热,我国粤语的北上,方言情结以及孔子学院在国外的蓬勃发展等都是语言与经济交互作用的实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美国等移民国家中移民所使用的语言与他们就业、收入之间的问题日益凸显,早期的语言经济学就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为理论支持,研究移民的语言与他们就业、收入之间的关系。这样,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便成为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激发研究者从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的角度去考察语言,最初是研究语言与收入的关系,后来扩展至语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语言技能与收入的关系等。研究者意识到,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进行科学的语言规划,不仅会对社会中使用语言的每一个成员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问题,也成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进入21世纪,随着语言经济学的成熟和发展,也由于博弈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博弈论与语言分析的结合、语用博弈与经济学的关系等研究也被经济学家引入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职场上因为语言水平或语言的驾驭能力而影响经济效益和个人收入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相声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导游、导购等职业,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声传译、国际组织雇员则需要掌握双语或多语种的人,这些都是通过语言博弈获取更大经济利益的表现。
(选自2013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列不能证明语言与经济交互作用的一项是
A.商业谈判桌上你来我往的语言交锋,是运用语言工具来博取更大经济利益。
B.秦朝的“书同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强大。
C.语言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价值、效用、成本、收益等经济特性。
D.工程设计、广告策划、劳动管理等领域,没有书面语言能力的人无法胜任。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博弈论在日常会话交际、商务会谈等不同层面的语言行为研究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在用以解释语言现象时,博弈论工具最为有效。
B.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关注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关注如何使用语言才能既精炼有效又可获得高产出的经济回报。
C.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进行科学的语言规划,不仅会对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会对社会中使用语言的每一个成员产生影响。
D.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是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激发研究者研究加拿大、美国等移民国家中移民的语言与他们就业、收入之间的关系问题。
10.概括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①语言与收入的关系,语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语言技能与收入的关系。②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问题。③博弈论与语言分析的结合、语用博弈与经济学的关系等。(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C项只是从理论上说明语言具有的经济特性,没有证明语言与经济的“交互作用”。
小题2: A把或然误为实然。原文“在用以解释语言现象时,博弈论工具可能最为有效”。C颠倒逻辑关系。原文“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进行科学的语言规划,不仅会对社会中使用语言的每一个成员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D偷换概念。原文“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便成为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激发研究者从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的角度去考察语言,最初是研究语言与收入的关系,后来扩展至语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语言技能与收入的关系等”。
小题3:结合原文筛选信息,如原文第三段“最初是研究语言与收入的关系,后来扩展至语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语言技能与收入的关系等”“因此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问题,也成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随着语言经济学的成熟和发展,也由于博弈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博弈论与语言分析的结合、语用博弈与经济学的关系等研究也被经济学家引入语言经济学”。将以上文字进行筛选和整合可以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概括为以上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自毁英名
秋风
(1)如果不是周围的住户们嫌噪音影响休息提意见,老板会让我们干到九点就下班?不过老实说,还没挨到那时间,人早就累得拿不动瓦刀了。一下班,只想倒头就睡,哪顾得上别的。
(2)我却还有一段路要赶。在这座城市里,我已混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刚开始,我只是个搬砖筛沙的小工,但现在,我却是个手掂电钻和吊线锤的老技工。我结了婚,有了孩儿,虽说租住的房子狭小偏远了一点,但难道说我就永远在这里找不到一块理想的立足之地了?
(3)骑上摩托,就往家赶。街灯虽已亮了,但光线还是有点昏暗。好在路熟,就骑得飞快。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给女儿辅导功课,好早早打发她去睡觉。可是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刚才路过那个汽车站,站牌下是不是站着一个人?当然是个姑娘———她难道不知已没车了?想着①,我调转车头,往回骑去。大老远就喊道:姑娘,别等了,早没车了,天太晚,快走吧。
(4)骑了没几步,又一想,不行,天这么晚了,把那么年轻漂亮的一个外地姑娘孤零零扔在那儿怎么行。想着②,又返身折回,说:妹子,没车了,你要去哪儿,我送你行不行?但不管我说什么,她就是不动。我们身边好半天也不过一个人,只有一辆辆轿车飞驰而过。我一看没法,只有走了。
(5)但走了没几步,我的心却又一动:这太危险,不行。因为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报道:这里已经发生过好几起抢劫案了。想着③,又折回她面前说:姑娘你就信我一回好不好。我也是顺路的,举手之劳,不费事的。姑娘大概也看出了我的诚意,便小心翼翼地说出了她要去的区域。我一听,嘴里只说:正好顺路。心里却暗暗叫苦:这一拐至少要多跑五六十里路呢……
(6)一路走着聊着,才知道姑娘是进城做保姆来了。我便说起我第一次进城的事。那时我刚初中毕业,来城已半个多月了,却找不到活儿,钱早花完了,三天没饭吃,就饿昏在路边。一个好心的大爷看见了,便给我买馍吃,还领我到工地找活儿。我到现在还记得:大爷的馍真甜真香啊!
(7)说着,我的手机不停响着。我知道是老婆打来的,不想接。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便把车停在路边。可不等我开口,老婆早在电话里吼叫起来:你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我等了一下午了,怎么货还没有送来?我一听,也有点急了,说:你别急,我马上就到家了。正说着,那姑娘却突然说:货?什么货没送来?说着,提起行李就跑。我忙赶上去说:姑娘,你听我说……姑娘说:你把手放开。正拉扯着,一辆巡警车却停在我们身边了。
(8)我说:警察同志,误会了。我老婆是开小卖铺的,我们批发了几箱啤酒,下午送货,不知什么原因没送来。警察说:那你家住在东郊,你往南郊送人也是顺路的了?我一听急了,说:我是怕她不坐我的车,故意说的。警察意味深长地笑笑说:这我早知道了……几乎所有的受害人都是这么被人哄上车的。这时我电话又响了。我说:算了,人我不送了,我走还不成吗?警察说:走?哪能那么容易?
(9)我坐上警车被带到派出所。可能因为我是民工吧,审查得就更仔细些。我不知他们在外面是怎么调查的,反正等我出来,我的房东只说:你还是换个地方住吧,我这房要自己住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老板也找了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我炒鱿鱼了。
(10)老婆哭了,我也流泪了。但我还是安慰她说:没事儿,一切还会好起来的,是吗?
(2011年5月16日《羊城晚报》)
小题1:小说没有开篇便进入故事情节,那么第一、二两段文字主要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第三至五段中都出现了“想着”一词,请分别概括“想着”的不同内涵。(3分)
答:①想着:?
②想着:?
③想着:?
小题3:第七段“老婆”打来的电话使情节出现了意外转折,简要赏析这一构思的特色。(2分)
答:?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请结合“自毁英名”这个标题和有关情节作适当探究,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是说明(在工地)干活很累,下班很晚;二是交代“我”的基本情况(有家室、租房偏远等);三是为展开故事情节设伏(伏笔)。
小题1:①想提醒那位姑娘早就没有班车了,不要再等了。②想把那位姑娘送到目的地。③想到姑娘留在那里不安全,可能出危险。
小题1:运用了“无巧不成书”(巧合)的构思技巧,放大了信息“误读”,那位姑娘本来就没有完全放松戒备心理,听到电话内容,第一反应就是自己“上当”了,显得合情合理。
小题1:从“自毁英名”这个标题和主人公试图帮助外地姑娘而反惹麻烦等情节看,小说的主题应该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人们之间彼此猜忌(怀疑),互相戒备(提防),“自毁”其实含有反讽之意。
从“可能因为我是民工吧,审查得就更仔细些”、房东收回租房、老板“把我炒鱿鱼了”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题在于揭露现实生活中以“貌”(身份、经济收入状况等)取人、嫌贫爱富等不良风气(现象)。“英名”二字多少含有几分自嘲和苦涩。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