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一)
2017-09-25 14:51: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心中的芦苇
张弛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中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墨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字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遂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的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于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时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浓醇、率直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要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心中的芦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瘦瘦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说屈原“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请简要说说你对“大寂寞”和“湿湿”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说说”心中的芦苇“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3分)
兽?人?鬼   闻一多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一串纷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原载1945年12月9日《时代评论》第6期)
背景资料
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大校园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头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
小题1: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2: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3分)
小题3: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个字)。(4分)
小题4:闻一多先生说“胜利的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闻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售。我在蒙眬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1:以上两莰文字描写了祝福的情景,寓意很深刻。下列见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描写,反映出鲁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揭示出人们的迷信与落后。
B.两段描写,描绘了鲁镇人们迎接福神的热烈景象,表达出穷苦人们欲摆脱命运,遏望光明的心情。
C.两段描写,反映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当时人们乞神祝福的风俗习惯、落后愚昧的思想意识仍没有变革。
D.两段描写,描绘出农村贫富对立的图景,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题2:在(乙)段的“□”内,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A.一扫而光飞舞
B.一笔勾销游荡
C.一下笼罩缭绕
D.一扫而空蹒跚
小题3:《祝福》中“我”的作用是?(?)
A.“我”是一个串连故事线索的人物,是作者鲁迅的化身,“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现实,但是又具有软弱性,尚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B.“我”是一个胆小怕事、软弱无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虽然不满黑暗现实,但是“我”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革命者的;“我”虽然同情祥林嫂,却不能帮助祥林嫂解脱芦难。因此,“我”与祥林嫂形成鲜明的好比。
C.“我“就是鲁迅,这样写不仅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而且使《祝福》的人物画廊更加丰富多彩。
D.“我”是一个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也是一个典型人物,“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面好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代标志设计中传统吉祥图形元素的融入
中国传统吉祥图形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它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艺术现象,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沉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
现代标志设计是由一种特殊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媒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以图形传达信息,它的表现手段是利用图形、文字构成具体可见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并将这一视觉符号中的内容 、信息、观念传达出去,影响观者的态度、看法和情感,从而树立品牌形象。作为沟通的媒介,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缩影。出于追求美好、祈求吉祥平安的目的,将传统吉祥图形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这是具有民族性、 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
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吉祥符号的出现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吉祥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先民们对人类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迷惑和畏惧,以为是魔鬼侵入体内作怪,于是创造出他们认为魔鬼害怕的形象,作为保护神,于是,图腾出现了。 图腾的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甚至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形象,原始人最初将图腾当作祖先崇拜,然后将图腾认作保护神,继而有了图腾符号、图形等。这一点与当今现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内容,其中包括吉祥物、象征图形等,在形式上是多么接近!因此把传统吉祥图形运用到现代标志形象中更能体现企业的文化意蕴。
几千年来,传统吉祥图形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人们驱恶除害,求吉祈福,希望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等美好的愿望,是其他文化艺术的开端。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地心存向往,因而传统吉祥图形蕴含的意味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适用于现代标志设计。
传统吉祥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吉祥图形的借鉴,而且是对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继承。借鉴不是对传统的重复,而是以“设计”为主的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吉祥图案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
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把传统吉祥图形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的表达中,使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代的语言因素相结合,使标志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特色,这样必定会使我国的现代标志设计焕然一新,更具魅力。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现代标志设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标志设计是用一种特殊图像组成的大众传媒符号实现其以图形传达信息的基本功能的。
B.作为沟通的媒介,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化高容量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C.只要将传统吉祥图形结合到现代标志之中就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
D.为了树立品牌形象,现代标志设计利用图形、文字构成具体可见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并将其内容 、信息、观念传达出去,以影响观者的态度、看法和情感。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吉祥图形具有鲜活生命力”原因的一项是(?)
A.传统吉祥图形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B.传统吉祥图形起源于图腾,其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甚至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形象。
C.传统吉祥图形表达了人们驱恶除害,求吉祈福,希望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等美好的愿望。
D.传统吉祥图形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是其他文化艺术的开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吉祥图形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偶然艺术现象,更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
B.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
C.传统吉祥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吉祥图形的借鉴,而且是对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继承。
D.传统吉祥图形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中,使标志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特色,可能会使我国的现代标志设计焕然一新,更具魅力。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_____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2)“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如苏轼:“咸酸杀众好,中有至味永”。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3)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F,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春秋时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讲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4)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 的审美观念。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5)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来祈求幸福,平安。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味,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6)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易经》讲:“形面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1.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1)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B.所以
C.那么
D.况且
2.文中通过对“美”与“和”的解字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和谐美”在中国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美的感受和味觉之美都发乎自然。
B.第(2)段中“余香满口”和“秀色可餐”表现味觉与美的欣赏之间的关系。
C.第(4)段从两个层次说明了美食与美器的关系。
D.第(5)段中举《辋川图》和民间的面塑礼花蒸制之例,体现了举例层次的多样性。
5.第(6)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的“道”的“形而上”在中国食文化 上体现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第(5)段“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句,在下列菜名中选择一个加以鉴赏。
霸王别姬(鳖与乌骨鸡同烹)
踏雪寻梅(白萝卜丝上点缀红辣椒)
花好月圆(虾仁鸽蛋)
龙凤呈祥(鸡与蛇同烹)
荷塘月色(荷兰豆、黑木耳、胡萝卜等色泽鲜艳的配料作底,上置鹌鹑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