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充深思之,终不能用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 B.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 C.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D.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①译文: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只因为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②译文: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利(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不结党营私(或答无偏向亦可),想任命他为相。
本题解析:
小题1:坐:因……获罪,犯……罪。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縻”释为“笼络”,“亡”释为“没有”都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译译出来。“坐”“狱”两个词则是考查课内知识的转移。
小题2:B 公正严明;C勤政而力不足;D为人严肃/心正而力不足
点评:这类题最容易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而本题题干中的“都能”这一限制词,让考生不至于过分纠缠于某一个选项,可以大胆做题,但若不把握好尺度,这么限制也会导致题目不严谨。
小题3:吴充并非 “得到宠爱”也不是“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的人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题目不会太难。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①?等辈:同事。狎:亲近。齿:年龄。以:因为。见:表被动。受:同“授”。
②善:赞同。所为:所字结构,做的事。数:多次。与:亲附,结交。相:动词,让……担任丞相。
点评:本题句子选得较好,重点考查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另外这两个句子很多地方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补充内容,所以考生平时学习要多培养语感,将句子翻译得更加通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感谢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尔车来
B.皆以母事之唯草木之零落兮
C.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阿母为汝求
小题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何以解忧
B.俟我于城隅
C.行李之往来
D.为仲卿母所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小题1:①当今太守谭敬先不是允公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靠他呢?(盍:何不,为什么不)
②?伯章好像没有听见,只是说:“我也知道,不过路途很远不能去啊”。(第:只,只是 若:
好像)
本题解析:
小题1:谢:拒绝
小题1:B、代词 她 结构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A、都是介词?用?
C、都是副词 才? D、都是介词 替
小题1:例句和A都是宾语前置句
小题1: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不正确,因为文中有“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张氏日夜思念伯章备受煎熬。
小题1:略
小题1:文言文参考译文: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喜欢在危急时周济别人。
他父亲的好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在九江,家业破败,他的母亲张氏有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哭泣,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先恭的,可怜她老迈无助,告诉她说:“现在安庆做太守的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允恭老母照这个人的话去做,坐了一条船到谭敬先处,谭敬先推辞不接纳,张氏陷入了困境,随从的人到了金陵,趁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儿,问:“一元现在还好吧?”路上遇着的那个人回答说:“一元已经死了,好久了,只有儿子杜环在,他家住在直鸳洲的街市里。”常母穿着破衣,下雨天走到杜环家。杜环当时正和客人坐着,看见常母来,非常吃惊,于是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怎么到这来了?”常母哭着把原因告诉了他。杜环听后也哭了,扶着她坐下,对她行跪拜礼,又叫妻子儿女来拜见。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常母询问她的故旧亲人及幼子伯章的情况,想投奔他们,而不想拖累杜环。杜环知道老人的故旧亲人都没在这儿,不足以把老人托付给他们,又不知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人说:“外面正下雨,雨停后我再替您走访,假使无人奉养您,我虽家贫,难道不能赡养您吗?希望您不要有后顾之忧。”常母见杜环家很穷,等雨停后,坚持要出门找自己其他的故旧亲人。杜环让使女跟着她走,到了晚上,果然没有收获而返,这才在杜环家定下心住下来。
杜环买了布帛,让妻子老人制伯衣被。杜环家人无论老小都把常母当作长辈来侍候。十年后,杜环在外乡遇到了老人的儿子伯章,哭着对他说;“你母亲在我家,天天想你都想出了心病,你赶快见见她吧。”伯章就象没听见这些话一样,推脱说:“我也知道母亲的情况,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呀。”
杜环回家半年后,伯章才来见母,母子相见抱头痛苦,不久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杜环奉养常母愈发恭谨,可是常母思念小儿子伯章的心思更切,病情也更为加重。三年后,去世了。杜环为她准备好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按时给她扫墓。
史官评论说:“真正奉行交友之道,是很难的事呀。当人身处顺境、志得意满时交友,双方情意相投,恨不能为对方奉献一切,就好象遇不见难事一样。等到事态发生了变化,局势不妙的时候,不能履行自己对朋友的诺言、违背友情的人,很多呀,更何况朋友本人死了,却能奉养他的亲人,我看杜环的事迹,即使是古代那些被称做义烈之士的人也比不过他,可世俗之人常说现在人比不上古人,这不是在错怪天下的士人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孝惠还,赵王已死。於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疆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疆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疆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史记·吕太后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微时妃也微:指地位微贱
B.高帝属臣赵王属:托付
C.太后欲杀之,不得间间:机会
D.号令一出太后一:大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吕后“残忍奸诈”的一组是(?▲?)(3分)
①所诛大臣多吕后力?②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③常留守,希见上,益疏?④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⑤发丧,太后哭,泣不下?⑥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
B.如意立为赵王后,好几次差点儿取代了太子,靠着大臣们的辩争,加上留侯张良的计谋,太子才得以没被废黜。
C.吕后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
D.惠帝非常不满吕后掌政,于是欢饮无度,最终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第一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其它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句3分)
①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
译文:?▲??
②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译文:?▲??
③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译文:?
参考答案:小题1:D(全、都)
小题1:A(③是吕后经常留守,不在皇上身边,逐渐被疏远。⑥只表明吕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 )
小题1:D(“惠帝非常不满吕后掌政”,原文无出处。)
小题1:①如意被立为赵王之后,数次险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被动句式、状语后置句;几:几乎、险些 ;代:取代。3分)
②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于是就登基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畔”通叛;践阼:登基;摄:主持3分)
③于是(译成“这时候”也可)沛公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座。(翻译要点:摄、谢、延3分)
本题解析:文言文译文
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太后。到高祖做汉王时,又娶了定陶人戚姬,非常宠爱她,生了赵隐王刘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惠柔弱,高祖认为不象自己,常想废掉他,改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象自己。戚姬得到宠爱,常跟随高祖到关东,她日夜啼哭,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孝惠帝做太子。吕后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如意被立为赵王之后,好几次险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着大臣们的极力诤谏,以及留侯张良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
吕后为人刚强坚毅,辅佐高祖平定天下,诛杀韩信、黥(qíng,情)布、彭越等大臣也多有吕后之力。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甲辰日,高祖逝于长乐宫,太子承袭帝号做了皇帝。
吕后最怨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就命令永巷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同时派人召赵王进京。使者往返多次,赵国丞相建平侯周昌对使者说:“高皇帝把赵王托付给我,赵王年纪还小。我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起杀掉,我不能让赵王前去。况且赵王又有病,不能接受诏命。”吕后非常恼怒,就派人去召周昌。周昌被召到长安,吕后又派人去召赵王。赵王动身赴京,还在半路上。惠帝仁慈,知道太后恼恨赵王,就亲自到霸上去迎接,跟他一起回到宫中,亲自保护,跟他同吃同睡。太后想要杀赵王,却得不到机会。孝惠元年(前194)十二月一天清晨,惠帝出去射箭。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太后得知赵王独自在家,派人拿去毒酒让他喝下。等到惠帝回到宫中,赵王已经死了。于是就调淮阳王刘友去做赵王。这年夏天,下诏追封郦侯吕台的父亲吕泽为令武侯。太后随即派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扔到猪圈里,叫她“人猪”。过了几天,太后叫惠帝去看人猪。惠帝看了,一问,才知道这就是戚夫人,于是大哭起来,从此就病倒了,一年多不能起来。惠帝派人请见太后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再也不能治理天下了。”惠帝从此每天饮酒作乐,放纵无度,不问朝政,所以一直患病。
七年(前188)秋季八月戊寅日,惠帝逝世。发丧时,太后只是干哭,没有眼泪。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强任侍中,只有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惠帝这一个儿子,如今去世了,太后只干哭而不悲痛,您知道这里的原因吗?”陈平问:“是什么原因?”辟强说:“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顾忌的是你们这班老臣。如果您请求太后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二军,并请吕家的人都进入宫中,在朝廷里掌握重权,这样太后就会安心,你们这些老臣也就能够幸免于祸了。”丞相照张辟强的办法做了。太后很满意,才哭得哀痛起来。吕氏家族掌握朝廷大权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于是大赦天下。九月辛丑日,安葬惠帝。太子即位做了皇帝,到高祖庙举行典礼,向高祖禀告。少帝元年(前187),朝廷号令完全出自太后。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请用斜线( ∕?)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汉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参考答案: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本题解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参考译文】
大凡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必须靠不平凡的人才。所以,马有狂奔踢人但能日行千里的;士有受世俗所讥笑的毛病但能立功扬名的。那种不循轨辙的骏马,行为放荡不羁的士人,只在于善于驾驭和使用罢了。命令:各州郡考察吏民中才能优秀和出类拔萃的,可以担任将相和出使绝远国家的人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纵:听任
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易:交换
C.吕后因哺之哺:给人吃
D.诚如父言,不敢忘德诚:果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季雄心勃勃的一组是
①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②大丈夫当如此也
③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④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⑤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⑥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的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中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译文: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单父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句意1分,“善”“客”“因”“家”各1分。)
(2)老汉走后,高祖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就把那老人经过此地,给她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全部)告诉了高祖。(句意1分,“适”“具”“相”“我子母”各1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易:轻视。从句子的上下文看,并没有交换官吏的一些事情或做法。从上文的语境看,高祖做亭长,平时就看不起那些县里的官吏。易,除了有“交换”义外,还可讲成“轻视,看不起”。所以根据上下的具体语境,应讲成“轻视,看不起”。
小题2:本题筛选的内容是刘季的雄心勃勃,而①是介绍刘季的外貌,③是对刘季为人性格的评价,⑤是吕公认为刘季面相显贵;皆与刘季“雄心勃勃”无关。
小题3:原文的意思是“高祖做亭长,平时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并非选项所说“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小题4:这两个句子的翻译,要处理好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首先这两个句子中词类活用比较多,翻译时要体现出来。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友善;客,名词活用作动词,作客;家,名词活用作动词,安家;相,名词用作动词,看相。(2)句中“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句子构成较复杂,“客有过,相我子母大贵”都是“言”的内容,这个最是处理不好的。最后就是两句中的除了上述的词类活用外,还有几关键词要注意:因,于是;适,恰巧,正;具,全,都。
参考译文:
高祖是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ǎo,袄)。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相遇。那时候电闪雷鸣,太公去找刘媪,看见一条蛟龙趴在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刘媪有了身孕,产下高祖。
高祖长的很有帝王之相,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态度大方豪爽。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跟老百姓一样做生产之事。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
单父(shàn fǔ,善甫)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高祖做亭长的时候,经常请假回家到田里去。有一次吕后和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汉从这里经过讨水喝,吕后让他喝了水,还拿饭给他吃。
高祖做亭长的时候,经常请假回家到田里去。有一次吕后和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汉从这里经过讨水喝,吕后让他喝了水,还拿饭给他吃。老汉给吕后相面说:“夫人真是天下的贵人。”吕后又让他给两个孩子相面,他见了孝惠帝,说:“夫人所以显贵,正是因为这个男孩子。”他又给鲁元相面,也同样是富贵面相。老汉走后,高祖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就把刚才那老人经过此地,给她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高祖。高祖问这个人在哪,吕后说:“还走不远。”于是高祖就去追上了老汉,问他刚才的事,老汉说:“刚才我看贵夫人及子女的面相都很像您,您的面相简直是贵不可言。”高祖于是道谢说:“如果真的象老人家所说,我决不会忘记你的恩德。”等到高祖显贵的时候,始终不知道老汉的去处。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