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9-25 15:02: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小题2: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3分)(?)
A.①择善而从之②渔父莞尔而笑
B.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臣闻求木之长者
C.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D.①范增曰:……因击沛公于坐②(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小题4:下列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小题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小题7: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略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非曰能之,愿学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D.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A项: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其余均为:代词,相当于“之”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疏林挂住斜晖(使)
B.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拿)
C.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一声长吁气(交替)
D.到京师服水土,程途节饮食(顺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游钓台记
[ 清] 郑日奎
? 钓台①在浙东,汉②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得藉先生以传,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舟发自常山,由衢抵严,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觉有异,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堍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山既奇秀,境复幽茜,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 (选自《静庵文集》,有删改)
? [ 注] ①钓台:山名,在浙江桐庐县富春江畔,一名严陵山,有东西二钓台,据说是汉代严光隐居垂钓处。②严先生:严光,字子陵,汉代会稽余姚人。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招他为谏议大夫,不就,归耕富春山。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先生以传? 藉:凭借,依靠
B.视之,所云两台? 迫:靠近
C.觉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待
D.子言,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作者景仰严先生的一组是(?)
①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
②急呼舟子日:“若非钓台耶?”
③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④偃仰离奇各有态
⑤不能强,因致礼焉
⑥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严子陵先生的高风亮节映照千古,作者一向仰慕他,对严先生的隐居地-- 钓台也十分好奇,总想一游为快。但这次送公文北上实际上还是未能如愿。
B.钓台其实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两座山峰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
C.有客人认为作者的脚没有跨出船中一步,算不上游览,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此行感受到了钓台的优美,收获很丰富,也非常快乐,可以算是一次真正的游览。
D.本文是一篇颇为奇特的游记。作者道经七里滩,并没有登钓台游览,但他写目游、鼻游、舌游、神游、梦游、耳游,极尽想象之能事,景物生动如画,引人人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1)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只是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点点头罢了。
(2)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3)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参考答案:见译文


本题解析: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