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用》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5 15:04: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qiú)劲(wèi)临 长歌(dāng)哭 桀(ào)锋利
B.堂(lòng) (qiǎn)能泪下沾(jīn)阳光明(mèi)
C.凌(wǔ)游(shuì)婆(suō)起舞(huò)然开朗
D.(è)梦 踌(zhú)重(chuàng)敌军 妄自(fěi)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A:临 读作lì lín 特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长歌哭chánggēdàngkū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B:(qiǎn)能 读作 qián néng踌躇读作chóu chú。掌握多音字要注意把握音义结合的原则。要根据内容的变化分类记忆。此题中“莅、遒、娑、骜”等字只有一个读音,必须强化记忆。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 沉浮笙箫箕踞
B.融合挥斥  寂寞  竞自由
C.保拇揉碎斑斓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印度有个古老的传说:鸿蒙之初,虎与人本是手足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悲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丁古?阿内妮神,目前8个老虎亚种已经灭绝了3个,每天太阳落山时,这个越来越稀少的族群,不知道明天是新希望的升起还是末日的来临。
①人设计骗虎过河,用毒镖射死了它
②虎选择住在繁茂森林中,人则筑室而居
③丁古·阿内妮神发现了它,伏在虎的尸体上暖了十年
④有一天,人想侵占森林,与虎兄弟展开了一场恶斗
⑤虎的尸体顺流而下,金色的条纹在水中闪闪发光
⑥直到几百只虎从尸骨中新生,长啸着跃入森林
A.②④⑥⑤①③?
B.②④①⑤③⑥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选出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     )
A.绝裂憎恨撇开一蹴而就
B.威慑箝制溃乏邯郸学步
C.积淀褶皱热忱班驳陆离
D.筛选窥视勘乱事过境迁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A.决裂 B.钳制、匮乏D.戡kān乱:平定叛乱)
班驳=斑驳    勘误:更正文字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圳地铁开通的消息传来,广大市民无不弹冠相庆
B.宾馆规定所有工作人员对每位客人都要相敬如宾,实行微笑服务。
C.有些兵,上课不好好听讲,猴子的屁股——坐不住;批评他吧,还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要贯彻条例、首长指示,他又像大象的屁股——推不动。
D.每次做这个题都是错,真是屡试不爽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弹冠相庆为贬义,用在这不合语境。B.相敬如宾只是用于夫妻之间,在这用错对象。D.望文生义。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和熟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