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5 15:12: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注:沾)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章献太后称制,契丹使萧从顺请见太后,且言南使至契丹者皆见太后,而契丹使来乃不得见。奎时馆伴,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见也。”从顺乃已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宋史·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兵食有余 励精万机而简宴
B.州宿兵,经费常不足 非所以朝廷也
C.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夜宴,有戍卒杀人
D.历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 真宗时宴大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保终道,匪独臣不然也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请纵民还州偿所失 某所,母立于兹
C.至有沾醉者 有牵牛而过堂下
D.成都民妇讼子不孝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在隰州主管刑狱时,知道聚众赌博的危害,竭力预防。后来果然发生了参赌者杀害寺庙僧人的事情。经过他周密查访,终于将罪犯绳之以法。从此以后,隰州聚众赌博的事情就减少了。
B.薛奎在从仪州到盐州转运军粮的路途上,失于检束,放纵民伕,致使军粮霉烂不少。转运使卢之翰要弹劾他。薛奎要挟卢之翰说,要揭发他用陈腐的粮食替换军粮的腐败罪行,迫使卢之翰打消了弹劾薛奎的念头。
C.薛奎在任秦州知州时,行政开支上力求节俭,又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地方生产,当年就为秦州积聚了三百万石粮食。在他调离秦州任益州知州时,秦州的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秦州,但皇上并没有答应。
D.薛奎性格刚强,遇事急躁,又爱好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但他跟宋真宗关系好,哪怕是醉后进谏的意见,真宗皇帝都全部采纳,并且夸他说得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奎时馆伴,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见也。”从顺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翻译:薛奎当时是接待使者的官员,驳斥他说:“皇太后垂帘听政,即使是本朝群臣,也不曾见到太后。”萧从顺才作罢。
  (2)翻译: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警告他说:“如果再要不赡养你的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那两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干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小题1:文言文断句。(6分)
修 笑 而 辞 曰 昔 者 之 举 岂 以 为 己 利 哉 同 其 退 不 同 其 进 可 也 久 之 复 校 勘进 集 贤 校 理
小题2:写出你所知道的欧阳修和范仲淹的作品各一篇。(2分)
欧阳修?(1分)?范仲淹?(1分)
小题3: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欧阳修具有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小题1:《岳阳楼记》《苏幕遮· 怀旧》《渔家傲· 秋思》
《醉翁亭记》《秋声赋》《伶官传序》等
小题1:仗义执言,刚强,不捞取私利。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说出两点给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徐文长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座,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赀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①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②,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③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④,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⑤,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注:①入帘:指担任考官。? ②本房:考官分房阅卷。? ③他羁:其他事拖累。? ④曲蘖:酿酒的发酵物,指代酒。? ⑤遁情:隐去的真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非时:不按规定时间
B.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信心:充满自信地
C.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饵:诱降
D.公后以他事杖杀之?杖:用杖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②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B.①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①一知县以他羁后至? ②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①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文长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①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②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③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④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 ⑤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⑥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督胡宗宪欣赏徐文长的才能,就聘请他担任幕僚。徐文长既要胡公以礼相待,又要求行动自由,胡公都一一答应了他。
B.徐文长虽然很有才华,然而命运弄人,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的他只得放纵地饮酒,恣情于游山玩水,走遍了北方的荒漠之地。
C.徐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只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腐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潦倒一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作者对他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D.本文选取徐渭生平几件惊世骇俗可歌可佩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奇”,对他的诗歌创作所作的概括,生动隽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座,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见译文


本题解析:
1(随自己的意愿)
2(介词,因为? A①代词,根据语境,此处可译为“……的计谋” ②定语后置的标志? B①连词,假如? ②用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的样子”? D①时间副词,已经? ②时间副词,不久,然后)
3(①是说徐文长参加乡试总不被录取,而他仍性格豪放,无拘无束 ④表明徐文长深得胡公信任? ⑤写徐文长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后便纵情饮酒,恣情山水)
4(徐文长是因为科举考试失意才潦倒一生的)
5.略
附译文:
徐文长是山阴县的秀才,参加乡试总不被录取。他性格豪放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道了他的才能,聘请他担任幕僚。文长与胡公约定:“如果要我做幕僚,要按接待宾客的礼节,可以不按规定的时间自由出入。”胡公都答应了他。徐文长便穿着葛布衣,戴着黑色头巾,行过拱手礼入座,畅谈天下大事,就好像旁边没人一样。胡公非常高兴。胡公当时统领好几个地区的军队,威名震动东南一带,将领同他说话,都要像蛇一样匍匐向前跪着禀事,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的一名秀才,却高傲自若,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办事,随意地谈笑,一点也没有忌讳和担心。刚好捕得一只白鹿,胡公请文长代作贺表。贺表呈上后,世宗皇帝非常高兴。胡公因此更加器重他,一切奏疏公文,都请他代写。
文长对自己的才干十分自负,喜爱出奇计,谈论军事形势大多准确无误。凡是胡公用以诱降汪直、徐海等的计谋,都是和他秘密商议,然后实行的。文长有一次在一家酒楼上喝酒,有几个军卒也在楼下喝酒,喝过酒不给酒钱。文长暗中写了几行字让人迅速报告给胡公,胡公立刻派人将他们绑进营中,全都斩首,全军震动害怕。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胡作非为,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向胡公说起,胡公后来以其他罪名用杖刑将他打死。文长被胡公这样信任的事情很多。
胡公既爱惜文长的才华,又怜悯他多次应试不被录取,当时正逢乡试,凡是被任命为考官的,胡公都暗中嘱咐他们:“徐先生,天下大才,如果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说:“遵命。”有一个知县因为有其他的事耽搁迟到了,到了考期才去拜见胡公,胡公偶然忘了嘱咐他,而文长的试卷恰好分在他的房中,于是又没有被录取。
文长既然在科举考试中不被考官赏识,于是就放纵地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到齐、鲁、燕、赵一带旅行,走遍了北方的荒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屹立的高山,汹涌澎湃的大海,黄沙卷起如云翻滚,狂风怒号摧弯大树,深幽的山谷,繁华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事物,都一一在他的诗中表现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不可磨灭的豪气,以及英雄走投无路、无处可以立身的悲愤之情,所以他写的诗,像生气又像欢笑,像大水在峡谷里轰鸣,又像种子发芽出土悄无声息,像寡妇在夜晚的哀哭,像游子客居他乡时寒夜而醒。当他放纵心意,就犹如平坦无际的原野;偶尔幽深峭立,幽又像秋天坟地里鬼魂们的窃窃私语。文长眼界高远,认为千古文人都不值一提,自己在当时卓然独步。对当时所谓的达官贵人,诗人墨客,文长都高声地斥责他们,把他们当作奴婢一样,以和他们交往为耻辱,所以他的名声没能传到越地之外去。可悲啊!
有一天,文长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筵席上的一个小物件请求他写一篇文章暗中叫小仆人把纸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用这为难他,文长拿起笔一会儿就写成,写满了整张纸,气韵刚健洒脱,那物件的状态被描述得淋漓透彻,在座的人都大为惊叹。
文长喜爱书法,笔意奔放如同他的诗,苍劲中流露出婉媚的姿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于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小题1:下列句子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壁:营垒。
B.骑能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C.此天下亡我,非战之也。罪:过错。
D.项王身亦十余创。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顷之未发,太子迟
B.于是项王悲歌慷慨不知有汉
C.故汉追及之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D.项王瞋目叱之夜缒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亡我,非战之罪也?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壁:名词活用为动词,“修筑营垒”。
点评:本题所选的实词都是常见的,重要而且易错的词语。这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识记和理解重要实词,识记课内重要实词可以为理解课外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题2: A项,代词,他;B项,副词,于是/副词,竟然;C项,介词,因;B项,连词,表修饰。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都是重要而且易混淆的词语。例如“而”表修饰的与表承接是最难区分的,例如“夜缒而出”理解为表承接也说得通,但最好是表修饰,所以要从题目中其它选项来区分。本题可以让学生得到启示:文言虚词题要综合所有选项来选取最佳的选项。
小题3: ③表现的是项羽的刚愎自用,不知悔改。①⑥是正面写其勇猛善战。②④⑤是从侧面写其勇猛善战。所以选D。
点评:本题难度偏小,③明显与题干要求不符,而三个选项都包含了③,用排除法很容易选出D。所以本题的区分度不大。
小题4: 原文“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由此可见,渡过淮河后,只剩下一百多人了,与题目中“剩下八百余人”不符。
点评:本题错误点设置得很好,“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此句,才能正确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命题者抓住了重点和难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①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②,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③,犹武夫④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⑤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⑤希:观望,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研究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易王事:奉事
C.于是下仲舒吏,死当:应当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儒矣隆: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归有忧色
童子莫对,垂头
B.以《春秋》灾异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仲舒礼谊匡正
丹不忍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D.故不足称大君子之门也
使得毕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王向董仲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C.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D.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3分)
?
(2)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见”“羞”“设诈”各1分)(2)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以…为”“从谀”“嫉”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判罪”
小题2: D项均为“介词,在”。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第二个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
小题3:董仲舒是接受了任命,因为惧祸,不久就辞职了。从下文“凡相两国”也可看出他是做了胶西王的相。
小题4: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见:表被动。羞:意动用法,感到羞愧。设诈:设诡诈计策。(2)以……为:认为。从谀:顺从谄媚。嫉:嫉恨。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