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2017-09-25 15:14: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家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用拟声词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吃着老农为我们烤制的纯天然食品时香甜可口的感觉。
C.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我”解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个人主义,讽刺他的小农意识。
E.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很开心”反映了乡下人渴望成为城里人的一种普遍心理。
(2)文中的“老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老农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朴实、好客,如对“我们”热情款待;
   ②率直、真实,如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
   ③有些狡黠、自私,如“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④有着矛盾心理,如文末的话语中流露出既担心城里人的生活安全,又向往成为城里人的矛盾心理。(答三点即可,其他方面视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3)①对这种做法不赞同。老农们的做法有些自私,与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悖。或:对这种做法赞同。这是一种生存智慧,也反映了老农们的无奈。(以上为要点,仅作参考,理由阐述可视学生作答情况酌情给分。)
   ②A.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生存压力对传统美德的冲击,或者是科技与人文的冲突。
    B.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我们应当趋利避害,消除其负面影响,使农业科技健康发展。   
    C.经济发展与创造绿色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如何统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深蓝”的胜利意味着什么?
[美] 戴 森
1997年5月,人类的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被软件程序“深蓝”击败,这一事件对于那些熟悉计算机发展步伐的人们来说不算什么惊奇。然而,我们一定会对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感到伤心。人类大师是个艺术家,在棋盘上创造走棋的模式,艺术家被机器击败是真正的悲剧,它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卡斯帕罗夫突如其来的失败更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卡斯帕罗夫进入赛场时自信十足,走出赛场时疲劳沮丧。比赛应当安排得像1972年鲍比?费舍尔和鲍里斯?司帕斯基的历史性比赛那样。那是由二十一局棋组成的一系列比赛,让两位棋手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彼此的优势和弱点,从暂时的挫折中恢复过来,从他们的错误中学习。这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双方都有机会做到最好。相反,1997年卡斯帕罗夫与“深蓝”之间的战斗太过仓促,总共才有六局棋。
卡斯帕罗夫因单独一局棋的失败而士气低落,没有时间恢复过来。“深蓝”有接口进入由卡斯帕罗夫多年来所下的棋局组成的数据库,而卡斯帕罗夫则只能接触“深蓝”与他下的那几盘棋。我们可以期望在人类冠军与机器之间的下一次比赛会像1972年的那次一样。
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从长期看来,象棋艺术将会被“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将会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比赛:一些只为人类举办,一些只为机器举办,一些为得到机器协助的人类举办。这三种类型将为这种游戏开拓艺术视野,加深对它的理解。人类冠军与分析机器的共生将把象棋带到远远超出费舍尔和卡斯帕罗夫止步的地方。?
“深蓝”的胜利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意味着什么?象棋是高度人为的消遣,并不比天体物理学或者洞穴学与大多数人有更大的关系。但是,在“深蓝”对于棋手的冲击和计算机网络对于普通百姓的冲击之间存在着强烈有效的类似之处。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来说,个别的机器或者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没有什么威胁。对于人类尊严和我们制度的自主性的威胁来自小机器在我们家庭和办公室里的泛滥,再加上由电话线和光缆组成的不可思议的网络。这些小机器把我们五岁大的孙儿、孙女变成了电脑迷,把我们的公司经理变成了电脑界面。互联网和万维网正在渗进我们的社会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全世界的一般公民既不能逃避也不能控制网络的迅猛发展。当然,今天的网络还处在萌芽状态,但注定要长成成熟的结构,其威力是我们还想像不到的。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是我们将要置身其中的人类处境的一个隐喻,如果我们让自己被网络的发展蒙蔽了双眼的话。
另一方面,我所设想的象棋的光明未来,是人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在网络世界中的未来可能进化的一个隐喻。在过去,进化总是由竞争与共生之间的平衡改变所驱动,在未来必定也是如此。我们作为人类的任务就是保持平衡的均势。今天,这一平衡已经失去控制,严重倾斜了。
网络驱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进行生死之争的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发现这一世界是毁灭性的,网络强加的文化和经济张力令我们感到无力抗拒。作为网络赖以生存的机器和方案的创造者,我们有能力理解网络,也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我们有责任让网络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进化的游戏,就像象棋游戏一样,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电脑空间的景色给我们提供了与棋盘的景色一样的发挥艺术创造力的机会。
(选自《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深蓝”击败了人类象棋冠军,艺术家被机器击败,令人类的自尊受到伤害,这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B.人类象棋冠军与“深蓝”的第一次较量,严格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时间仓促,局数过少,彼此了解的程度不平衡。
C.计算机或像“深蓝”这样的程序正渗进我们社会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并不存在威胁。
D.网络迫使人类步入了一个无力抗拒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世界,它充满了生与死的抗争,对人类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E.人类有能力使机器为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服务,因为我们是机器和程序的创造者,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理由的一项是(3分)
A.象棋艺术将会为“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并且拓展其艺术视野。
B.个别的机器或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对人类没有什么威胁。
C.人类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
D.人类有能力理解计算机,象棋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
小题3:“深蓝”的胜利给了人类警醒和启发,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B
小题3:①计算机的发展正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威胁,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②人类有能力、有责任让计算机与人类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


本题解析:
小题1:C D(C.“并不存在威胁”应是就“个别的机器”和“个别的程序”而言。D.原句:“网络驱使……无力抗拒”中的“毁灭性”是指对原有文化和经济的摧毁,而非选项中说的“对人类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小题2:B(选项是对人类社会整体意义而言,并非说“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 。)小题3:[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其中,“冲击和威胁”1分,“清醒认识”1分;“有能力、有责任”1分,“一起进化”1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亵渎和玷污英雄的民族没有希望!
汪长纬
  在经历了戏说历史与戏说经典之后,如今文化生活领域里又出现了一种怪异现象,即打着学术的幌子,却在亵渎传统的神圣。例如,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归咎于“夫妻感情不和”;把民族英雄岳飞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把伟大的爱国者屈原说成是“反对国家统一”。这样颠覆历史、亵渎传统神圣的东西,还居然标榜为“个人的研究成果”或“个人的学术发现”,理所当然地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指责和抨击。
  无独有偶。在历史的神圣遭到亵渎的同时,当代神圣和经典也遭遇玷污。据《劳动报》报道,日前香港影星陈小春和内地歌手阿朵在某时装发布会上,玩起了“军装元素”:前者穿着类似军装的衣服,帽子上歪别着红五角星,脖子上系着“改良”的红领巾,还大摆敬礼姿势;后者身穿红色泡泡袖衣,眯眼做出性感表情,头上却戴着雷锋帽。这样肆无忌惮地亵渎人民解放军军装,自然遭到一片骂声。事后面对巨大的批评声,陈小春公开道歉,表示穿着不妥,并表示自己一向热爱祖国,深为这次失误而遗憾,今后要引为教训。可是,内地这个阿朵却毫无悔意,还声称“很喜欢那天的服装风格”,对舆论的批评“不太理会”,“做自己才最时尚。”这样极端的态度只能激起社会舆论更大的批评声浪。
  不论是以学术的名义还是服务商业的娱乐,都把对神圣的亵渎轻飘飘地或标榜成“个人发现”或说成是“个人时尚”。这些举动果真仅仅是“个人”的吗?不是。上述行为实际上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是对民众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传统的神圣不论是来自于历史的真实,还是源于悠久的传说,在千百年的演绎中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成为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与道德标志。大禹治水的传说,岳飞精忠报国和屈原爱国的真实历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价值尺度和精神寄托。至于现代和当代的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和他的光辉代表雷锋形象,已经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储存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种神圣。
  有位外国哲人说过: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有了英雄却又千方百计地亵渎和玷污的民族,也同样没有希望。因为,这种亵渎和玷污,割裂了民族的文化脉络和精神传承,颠覆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价值观念,这无疑于在摧毁民族的根基。而阿朵所谓的“个人时尚”,与那些所谓的“个人学术观点”或“个人的考证发现”一样,已经侮辱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形象,玷污和亵渎了千百万公众心中的价值观念,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行为,触犯了众怒。对这些人,公众和社会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告诉他们:这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他们没有权力推卸应负的社会责任。
  好在上述种种行为,不论是娱乐的还是“学术”的,都遭到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抨击,这足以证明我们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选自《解放日报》2008年4月6日)
1.对“亵渎民族的英雄”现象的分析,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一些人打着学术的幌子,掀起了一股戏说的恶流,以颠覆历史和亵渎传统为乐事。
B.甚至当代经典也遭到娱乐界的颠覆,这种做法只能激起社会舆论更大的批评声浪。
C.把对神圣的亵渎轻飘飘地标榜成“个人发现”、“个人时尚”的人,是毫无道德的。
D.面对巨大的批评声,陈小春能公开道歉,并承认过失,说明其能为自己行为负责。
2.根据原文,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生活领域戏说历史、戏说经典、以学术的名义亵渎传统的神圣,激起了国民的义愤。
B.传统的神圣就是历史的真实,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是不容亵渎的。
C.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和雷锋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神圣般的价值符号储存在人们的心中。
D.传统神圣的东西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已成为我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与道德标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割裂了民族的文化脉络,摧毁了民族的根基。
B.公众和舆论对亵渎神圣行为的谴责和抨击,这些足以证明我们国家是大有希望的。
C.亵渎传统的神圣,实际上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是对民众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D.亵渎传统的神圣,不论是娱乐的还是“学术”的,都将遭到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抨击。


参考答案:1.C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些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那儿显眼贴那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阿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选自《教育博览》2001第5期)
1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上看是有所变化的,请分条概括(每项不超过15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乡小学,却哭着回来,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说明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老鼠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小说写弟弟哭了,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小说用了不少对比,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


参考答案:
1(①对清泉乡恶劣环境的不满与厌恶;②对乡亲热情友好态度的感动;③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的欣喜;④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弟弟的来信,弟弟思想感情的变化);
2(①要求儿子极严,十分疼爱儿子;②使爹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衬托清泉乡条件恶劣,进而表现弟弟热爱乡村教育的高尚品质);
3(①爹的严格要求;②乡亲们的关爱;③农村对知识的渴求;④学生成长与进步的鼓舞;⑤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海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褶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令戈壁越发地一览无余。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抑或是海,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会如奇迹般出现……
  如不是亲见,我也不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会是一个骗局。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依然烟波浩渺、树影幢幢,美得充满诱惑。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晴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划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戈壁滩上的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乎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和斑斓的飞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妄的希望。可惜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船帆。
  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呵,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浇灌、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是“海市”,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戈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机说“我们”的运气不错,为什么“我”心里却觉得“酸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我”看“海市”的经过和感受,其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突出戈壁荒茫死寂(单纯)的特点,为下文写海市的美丽诱人作铺垫。(意对即可)
2.①海市的美丽只能给旅人以虚幻的希望。
  ②尽管明知海市的美景是个骗局,但人们仍然自欺欺人地去追寻,并为此而迷失自我。(意对即可)
3.①揭示“海市”表面美丽诱人、实则虚幻缥缈的本质。
  ②启示人们应该依靠自己,脚踏实地去创造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
  ③委婉批评现实中那些盲目追求虚幻的美丽、却不脚踏实地的人和现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