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A.帕克计划,将于2015年以前成型鸟状飞行器,再到2030年推出昆虫飞行器模型。 B.帕克设计的鸟状飞行器,翅膀只是伪装,飞行需借助一套独立的推进系统。 C.昆虫飞行器可能会在袭击中携带化学制品或炸药。 D.另有专家认为,研制小得像黄蜂一样的飞行器,还要承载照相机和窃听器是不可能的。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譬如语言文字,这种因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符号系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其作为人类的日常交际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却有着是否丰富、是否准确、是否容易掌握、是否便于处理等等差别。从这一意义上看,我们固然不能说云南纳西族人保存至今的东巴文字没有价值,但这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却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
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并不总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在这一过程中,“强势文化”常常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这种影响和渗透自然有其好的一面,它使得居于劣势地位的“弱势文化”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正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但是这种影响和渗透也有其坏的一面,它使得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越来越小,文化面貌日趋渐同。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正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
好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影响和渗透并不总是单向的。尽管文化有强弱之分,但不仅“弱势文化”要从“强势文化”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强势文化”也要从“弱势文化”那里汲取必要的营养。毫无疑问,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交流,无论对东方人还是对西方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它纵然不能增加已有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并突出其特色,但却使我们愿有的文化形态更加丰富,从而享受的文明质量也随之提高。
在这一点上,或许日本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今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东方国家比日本的西化程度更高了;然而与此同时,恐怕也没有哪个东方民族比日本更善于保存传统文化了。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制建筑并存,西服、革履与和服、木屐并行不悖,就连厕所也能够分出“西式”与“和式”两种。真可谓是泾渭分明。说到底,文化只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因此,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1.对第一段中“这一意义”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
B.语言文字的不同是由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
C.语言文字是人类的日常交际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
D.纳西族人保存的东巴文字在当今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
2.对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影响与渗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种影响和渗透并不总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
B.这种影响与渗透过程中,“强势文化”总是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C.这种影响与渗透,使得“弱势文化”改变了其固有状态,提高了其文明含量。
D.这种影响与渗透,使得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面貌日趋渐同。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日常交际和信息传递过程中,内容丰富、表达准确、容易掌握、便于处理的语言文字,就属于“强势文化”范畴。
B.世界一体化的历史过程,对人类文化和文明而言,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C.在当今世界上,日本是最善于保存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西化程度最高的东方国家。
D.只要外来文化具有文明价值,我们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这一态度和鲁迅的“拿来主义”有相同之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永在
凸 凹
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
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劳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
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作用。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不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难丰收,人们就会挨饿。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或者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人们因此而敬重它,信任它。
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因为母亲就像一把离乡之土,即便是离开了母体,也带着故乡的腥味——她虽然身在城市,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
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
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过去的时态,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
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所以,你要真的开发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回廊和竹楼茅舍。我心中很是不快,感到所谓故乡,其实是相对于游子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
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但我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得发展。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
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
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
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所在之地,也就是故乡了。
小题1:关于故乡的“在”与“不在”,作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
小题2:作者为什么特别希望能保留下故乡的石碾和钟?(6分)
小题3:文章的主题是故乡,却用了不少篇幅叙写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某些旧的东西(如文中所写石碾、钟、传统民居)有其特定的价值,但保留它们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这时候我们是应该更强调保留,还是应该更关注发展?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4分)
5、阅读题 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来临?
何中华
晚清以降,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征服,使中国文化的底气不足,中国的哲学长期以来处于失语状态。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启示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自我迷失,也迫切需要重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从而为恢复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内核。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首先要求一种哲学的复兴。
笔者认为,同科学的情形相比,哲学创新有一个特点,即它不是积累性的,这不太像经验科学那样,可以通过积少成多,最后孕育着总体上的质的突破。哲学创新归根结底是元哲学层面上的重建,可谓“一是皆是,一非皆非”。所以,元哲学层面上的突破就具有了前提的意义,需要先行地着手。解决了元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将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问题”、“范式”、“话语”等不同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这三者也是元哲学预设的展开了的表现形式。“中国问题”的自觉提出,“中国话语”的自觉建构,“中国范式”的自觉生成,既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前提,也将构成这种发展的本身。?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中国和中国哲学来说,事情的复杂性在于,“问题”不仅仅有一个时代性的维度,还有一个民族性的维度。在哲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给出一种答案不过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之一种,而提出问题却意味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哲学境界在极致之处当然有超越中外古今之隔膜从而达到会通的可能性,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哲学又总是需要立足于哲学家之此在性的处境并以此处境作为问题提出来予以追问并回答。所以,哲学的原创不可能逃避时空坐标对哲学家的约束。再者,哲学之研究只有返回到当下现实的原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要紧的在于,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此而言,强调哲学的问题意识,乃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必要准备。?
在哲学上,只有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才能够在言说层面上真正拥有话语权。我们受西化的影响至深,这不仅表现在观念和价值偏好上,也表现在言说方式上,以至于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格式化为西式哲学的复制品。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水土不服”,甚至连“中国哲学”的称谓能否成立都成为问题,这意味着中西文化在运思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异质性。因此,那种东施效颦式的模仿,靠批贩西方哲学来支撑门面的做法,只能阻碍哲学的自主性。
哲学研究范式是哲学学派得以形成的标志,是哲学学派得以整合和认同的原型,也是哲学学派孕育成熟的衡准。不同范式、不同学派之间的和平竞争、平等对话、相互辩难,是哲学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恰当而健全的学术格局和学术生态的形成,有赖于哲学研究范式的自觉建构。当然,从根本上说,哲学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人为的塑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后果。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可以无所作为、袖手旁观、消极等待,而只是说不应急于立山头、挂旗号、划圈子。在学界倘若不能抵制那种文人相轻、党同伐异的陋习,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风气和秩序。只有在适宜的氛围中形成的学派及其内核——研究范式,才可能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后现代时期来临之际,中国哲学的原创就是中过传统哲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伟大复兴。
B.哲学创新不同于科学创新的一点是它不会走从量变到质变的途径,而是通过元哲学的重建实现总体上的质的突破。
C.不能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中过哲学就不能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话语权。
D.尽快推进中过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将有利于中国哲学学派的早日形成。
E.近代以来,强势的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传统的中国哲学就失去了影响力。
2.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问题”必须集中反映当今中国的时代要求、时代呼声。
B.“中国问题”的时代性维度意味着中过哲学只有提出并解决当今中过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C.“中国问题”的民族性维度意味着原创的中过哲学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中国哲学。
D.准确提出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味着开辟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3.本文作者为什么呼唤原创的中国哲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怎样才能来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