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5 15:37: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脑,人们也许还陌生,但制造光脑的尝试,科技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直至80年代中后期,才可以说有了决定性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台光脑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脑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脑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的高科技课题之一。21世纪将是光脑时代。
下面对文段所做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觉得陌生的光脑,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
B.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科技界研究光脑取得了重大突破
C.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7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研制的第一台光脑,其运算速度比电脑快1000倍
D.光脑的进一步研制是21世纪的高科技课题,21世纪将是光脑的时代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根据段意,应为“由70多名科学家”,而不是“多个国家”,故C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奶是妈妈的好
婴儿配方奶粉是母乳的最佳替代品,只有它能够做到在营养上与母乳没有什么区别。在有的人看来,配方奶粉已足以和母乳媲美,那些一出生就完全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不也活得好好的吗?但是配方奶粉并没有完全复制母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至今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一个原因是母乳中含有许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已知的已多达上百种。这些活性物质中,有的是母乳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副产品,例如乳糖合成酶、脂肪酸合成酶,不太可能对婴儿的身体有用处。但是其他活性物质显然与婴儿的健康有关:母乳中含有消化酶和能转运锌、镁、硒等矿物质的酶,以帮助婴儿的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在婴儿肠道里消灭病原体。还含有其他一些有助于婴儿抵御病菌、病毒的物质:乳铁蛋白能与铁结合,除了帮助铁的吸收,还使得病菌由于缺铁而难以生存,溶菌酶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抗菌能力,粘液素能帮助消灭病菌、病毒,干扰素、纤连蛋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等等。母乳中还含有许多种生长因子,被证明能刺激小肠细胞的繁殖,影响婴儿肠道的成熟和生长。
有的厂家试图通过添加其他动物的活性物质来模仿母乳,例如在奶粉中添加含牛免疫蛋白或牛乳铁蛋白,而其实牛奶中的这些活性物质并不能被婴儿利用。假如有一天,我们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一一生产出了这些活性物质,又如何能保持其活性呢?在奶粉生产、储存过程中许多活性物质会失去活性,婴儿的胃酸也会杀死它们。母乳中的活性物质之所以能被婴儿利用,是因为它们被乳汁脂肪巧妙地一个个包装、保护起来,所以躲过了胃酸,活着抵达婴儿的肠道。
复制母乳的另一个困难是,母乳的成分并非恒定。不同母亲的乳汁成分不同,同一个母亲的乳汁成分在一次喂奶的前后阶段以及婴儿的不同发育时期,也都在发生变化,以满
足婴儿的不同需要。母亲的饮食会影响到乳汁的成分,甚至出现不同的味道,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从小就在从母乳中适应母亲的饮食,而配方奶粉只有一种味道,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以后容易偏食。母亲身体还能根据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分泌相应的抗体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加以保护,这种个性化抗体生产更是没有哪种配方奶粉有可能做到的。
不过,母乳并非完美食物,和配方奶粉相比,也有不足之处,如铁和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等,母亲如果营养不良,也能使乳汁缺乏某些营养素。从饮食、药物摄入体内的毒素,以及多种传染病,都能通过母乳传给婴儿但母乳的不足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而母乳作为哺乳动物上亿年、人类数百万年进化出来的,母子之间相依为命的产物,却是无可取代的。
小题1:文章指出:“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下列不属于这个判断的理由的一项是
A.我们至今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B.母乳中含有许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已知的已多达上百种,并且其成分并非恒定。
C.母乳中有些活性物质是,可能对婴儿的身体没有用处,只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
D.即使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出母乳中所含的活性物质,也难以保持其活性。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婴儿配方奶粉够做到在营养上与母乳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没有母乳,婴儿配方奶粉可以成为最佳的替代品。
B.不同母亲的乳汁成分不同,味道不同,同一个母亲的乳汁成分在不同的时期,也都在变化,以满足婴儿的不同需要。
C.母乳并非完美食物,也有不足之处,母亲可能将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和遗传性疾病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增加婴儿患病的危险。
D.母乳中铁和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母亲如果营养不良,也会使乳汁缺乏某些营养素,在些这方面,它不如配方奶粉有优势。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母乳喂养的婴儿身体的健康状况,是与母亲的身体健康、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的,所以,哺乳期的妇女应该特别地加强营养,预防各种疾病。
B.母亲能根据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分泌相应的抗体,并通过乳汁传给婴儿,使婴儿产生个性化的抗体,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就不会患各种疾病。
C.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许多配方奶粉,已经足以和母乳媲美,但如果从一出生就完全用配方奶粉喂养,婴儿就不能很好地成长。
D.随着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的全面、深入的了解,人们将能够完全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母乳将最终被取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说的是复制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没有必要,而不是说不能复制
小题1:原文是说“从饮食、药物摄入体内的毒素,以及多种传染病” “都能通过母乳传给婴儿”但其中不包“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和遗传性疾病”并且“母亲身体还能根据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分泌相应的抗体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加以保护”
小题1:B“母乳喂养的婴儿就不会患各种疾病”有误;C“婴儿就不能很好地成长”与原文意思相反;D“母乳将最终被取代”是不可能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欺 骗
闫岩
  范长寿这些天感觉浑身没劲,正赶上单位就要搞职称考试,这是关系到他前途命运的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所以一点小病他也不在乎。考试完后,他才去找他的妹妹长英看病,他的妹妹是市医院的医生。长英给哥哥检查后笑着说对哥哥说,没什么大事,给你开点药,吃了就没事了。
  长寿和长英是同父异母的兄妹,长寿的亲妈死了后父亲娶了现在的母亲,然后生了妹妹,后来父亲得了尿毒症,那时医术还没那么高明,不能换肾,就病死了。后来,继母没有再外嫁,就带着8岁的长寿和4岁的长英一起生活。继母没有外看他,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养着。他和妹妹都为母亲争了光,上了大学有了出息。如今母亲和长英住在一起,长寿一家人星期天过去团聚。
  几天后,长英突然给长寿打来电话,说母亲病了,是肾衰竭,和父亲一样需要换肾,她的肾不匹配,正在想办法找和母亲匹配的肾。长寿马上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焦急万分,问妹妹找到合适的肾没有,妹妹无奈地摇了摇头。长寿心里顿时思绪万千,继母含辛茹苦养育他这么多年,如今病了,他应该不顾一切地救母亲,他应该把自己的肾换给母亲,可又有一种自私的念头涌上心头,现在他正处于事业上升的阶段,如果身体状况不好了,对他的前途事业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他翻来覆去地想,一会儿是母亲怎么疼他爱他养育他,一会儿又是自己的前途渺茫。他看着妹妹期望的眼神,最后终于下了决心,换!其实他还有一个自私的想法:他的肾也不一定能匹配母亲。可是结果一出来他就有点懵了,他和母亲的肾是匹配的。他已经别无选择。其实长英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把他叫到一旁说,哥哥,你要想好了,换不换你自己说了算,虽然你也跟她叫妈,可她毕竟和你没有血缘关系,其实妈也不想让你换的,我是救母心切。长英的一席话让他很感动,他肯定地说,换。
  手术很成功,母亲醒过来躺在床上面带微笑问他:“儿子,感觉怎么样?”看到母亲欣慰的样子,长寿突然感觉有点恨母亲,他觉得母亲应该为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捐献而感到难过,可她偏偏是在笑,他想,如果是自己的亲妈肯定不会让他这样做的。
  换肾后他的身体是虚了点,但还没出现什么大事,母亲一恢复便经常跑到他家里来照顾他。那天晚上,母亲在家里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摔倒在地,马上昏迷过去,在医院里抢救了两个多小时也没抢救过来。妹妹长英哭得昏天黑地,他和妻子也掉了不少眼泪。妻子埋怨他说,你做事太草率了,看,换得不值了吧?他无语以答。
  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兄妹俩来到母亲的坟上,长英突然问:“哥,你后悔把肾换给妈吗?”长寿不知道怎么回答。长英说:“哥,有一件事我一直瞒着你,妈生前死也不肯让我对你说明白,可是我实在瞒不下去了,因为我不想让你对死去的妈有什么怨恨和不满。其实,妈身体一直好好的,没有换你的肾,而是把她的肾换给了你。”长英擦了擦泪接着说,“你那次来检查身体。我知道了你的肾有了大毛病,可不敢对你说,回家和妈一说,妈也不让我把病情告诉你,妈说如果让单位的领导知道了,会影响你的前途,最后妈想了一个办法,说她病了需要换肾然后把肾换给你,开始我不同意,可是妈说如果不这样她就先死,她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受苦。”长英已经泣不成声了。
  长寿的头开始发涨,他想起了母亲躺在病床上那欣慰的笑容,此时他才明白过来,那曾经让他起恨的一瞬其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瞬间。?选自《文学报·微型小说》
1、“手术很成功,母亲醒过来躺在床上面带微笑问他”这句话和后面的哪句话相照应?母亲“微笑”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节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突出母爱的朴实、圣洁和无私,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欺骗”为题,可能有作品主题、情节两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要求紧扣主题,情节两方面分点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他想起了母亲躺在病床上那欣慰的笑容?
  (2)文中写到母亲躺在床上面带“微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为儿子成功换肾的欣慰,引出对长寿的心理描写,产生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2、母亲:平凡而伟大,智慧而无私,关心照顾儿子,无微不至,以无私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具体表现:
  ①这位母亲不是范长寿的亲生母亲,而是继母,可见她的无私;
  ②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儿子着想,无微不至,在儿子生病时,母亲毫不犹豫地为儿子献出肾脏,而且巧妙地让儿子接受了自己的肾脏。
  ③母亲用全部的心血呵护着儿子的健康,直到自己倒下,她为儿子付出了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
3、母亲谎称自己需要换肾而决定将自己的肾换给儿子;母亲手术后尽力照顾儿子,希望儿子早日康复,且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儿子以为是要将自己的肾换给母亲,一再犹豫,手术前甚至心存侥幸,想着自己的肾不一定和母亲匹配,手术后看到母亲的微笑心存恨意,母亲去世后更是后悔,认为自己做了件没意义的事情。小说将母亲的无私和儿子的自私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母亲的圣洁和伟大。
4、A、作品主题方面:
  ①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了平凡、朴实、无私的母亲形象,母亲为了儿子的健康和前途,说是自己的病需要换肾,而将自己的肾换给儿子,这种充满温情的谎言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②小说弘扬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小说中的母亲是继母,继母的形象通常是不公,阴险狡诈、恶毒的代名词,但本文中继母以无私诠释了母爱的。
  B、使情节曲折、集中、更能打动人。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一次“善意的欺骗”展开的:因为母亲“欺骗”儿子,所以小说以范长寿为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很好地描画了范长寿内心的波澜,而母亲的心理活动却很少表述,但完全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感知,所以故事情节安排紧凑,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让人感动不已。(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孩子
秦德龙
  ①这孩子捧着变成铅字的文稿,泪流满面。
  ②这孩子真嫩啊,像个还不会打鸣的小公鸡呢。
  ③晚报副刊部主任阿敏被这孩子的泪水冲垮了情感线。阿敏咬着嘴唇,竭力不使自己落花流水。
  ④10天前,这孩子送来了3篇散文。经常有作者到编辑部送稿子,但是,像这样十几岁的孩子,阿敏还是第一次碰到。阿敏当然很喜欢,当然很热情地接待了这孩子,并且当场就给看稿子。阿敏看稿子的时候,这孩子像只小山羊一样乖乖地静坐着,眼神却流露出几分顽强。
  ⑤阿敏很快就看完了稿子。写父爱那篇,写得很涩,好像这孩子吞吞吐吐藏看什么。写少年少女那篇,还像那么回事,但晚报不宜用这类稿子。只有读书那篇尚可,写青少年的追求,文笔也还流畅。阿敏就决定用这篇了,当然少不了还要润润色。这孩子当时很有礼貌地走了。走的时候,他突然回过头来对阿敏说:阿姨,我爸,爸是杨松林,您一定认得。
  ⑥阿敏当场将口型“(  )”了起来。阿敏怎么会不认识杨老板呢?上次晚报搞杂文征文,就是杨老板鼎力赞助的呀。
  ⑦也许,这孩子更想发表父爱那篇?但是阿敏还是决定用读书那篇,阿敏是质量第一主义者。
  ⑧少年作者叫杨丁。阿敏想,这孩子,杨丁,挺好玩儿。
  ⑨稿子很快就发了出来。
  ⑩但是,阿敏却没法给杨丁寄样报。阿敏忘了让这孩子留地址。阿敏很快就想起了杨丁的父亲杨老板,就翻出杨老板的名片,一个电话打过去,开门见山地说:杨老板,晚报给令郎发了一篇大作。
  杨老板在电话那头嘻嘻哈哈地笑着,说:我没有儿子呀,一定是有人想从我身上榨鱼肝油哇。
  阿敏吃了一惊,告诉杨老板这孩子叫杨丁。杨老板沉默了几分钟,什么也没说,竞挂了话机。阿敏这边直个劲儿发愣。这年头,啥稀罕事都有,竞有人冒充大款的儿子了。
  片刻,杨老板却突然打过来电话说:买断,这一天的晚报我全部买断!
  阿敏不冷不热地说:杨老板,这不可能,当天的晚报,下午四点就送到订户手里了,你只能到报摊上去买断了。
  阿敏极讨厌有人说“买断”这个词,因此对杨老板说话就不客气。干嘛哪,一会儿说没有儿子,一会儿又要买断报纸,你不就是有几个钱嘛?世界上有些东西,用钱你就能买到?
  杨老板那边悻悻地收了线。
  阿敏这边却心情难耐。她有些恨这孩子了,为了发篇稿,竟然冒充大款的儿子,真得好好教育教育。阿敏一气之下,文思泉涌,当即展开稿纸,写就了一篇杂文《也说打假》,预备近日见报。
  杨丁却在这个时候到报社来了。
  这孩子并没有觉察到阿敏态度有什么异样,先朝阿敏有礼貌地叫了一声“老师”,接着就开口要买10份报纸,他说要把这些报纸寄给妈妈。
  阿敏的肚子又开始产生叹号了。记者出身的阿敏,很快就明白这孩子一定有个故事。
  阿敏没有告诉这孩子自己和杨老板通过电话。她要这孩子讲讲为什么取名叫“杨丁”。
  这孩子呜呜地哭了起来。这孩子就讲了一个爹姓杨、娘姓丁的故事。爹娘离婚了,杨丁跟着娘在乡下过,杨丁想读中学,就跑到城里来找爸爸了,爸爸却要求儿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许喊爸,只能喊“二叔”。
  阿敏明白了,自己错怪了这孩子。由于自己的冒失,这孩子今天回去,说不定要挨不少苦呢。阿敏只好没头没脑地说:杨丁,你如果有什么难事,只管来找阿姨,阿姨在报社,有办法给你做主。杨丁点了点头,将眼珠抹得红红的,抱着阿敏赠送的20份报纸离去了。
  阿敏的泪水夺眶而出。阿敏将那篇《也说打假》的文稿撕成了碎片。阿敏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儿子到海南找他爸爸去了,至今杳无音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杨丁这个形象非常鲜明,作者运用了直接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B.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开头三段巧设悬念,这样的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与结尾巧妙呼应。
C.杨老板要买断当天的报纸是因为他想向人证实他爱孩子,想对孩子有所补偿,留下报纸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D.阿敏发表杨丁的文章也是照顾杨老板的情面,因为杨老板为报社做过贡献,曾为晚报提供赞助。
E.小说的情节设计独具匠心,充满悬念和波澜,其中阿敏送样报这一情节的安排波澜尤其突出。
(2)小说第22段交代了孩子的身世经历,而从全文看这一情节的出现又完全在情理之中,请找出前文作者对这一情节所做的暗示与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两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一是杨老板“什么也没说,竟挂了话机”,二是杨老板“那边悻悻地收了线”。请揣摩“此时”杨老板的心理并简单概括杨老板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处画线句子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第四段中“阿敏看稿子的时候”,静静地坐着,眼神却流露出“几分顽强”。
   ②第五段中说“写父爱那篇,写得很涩,好像这孩子吞吞吐吐藏着什么”。
   ③阿敏对杨老板说到孩子叫“杨丁”的时候,“杨老板沉默了几分钟,什么也没说,竟挂了话机”。
   ④知道阿敏说到的“杨丁”的事情后,杨老板片刻又打来电话说要买断当天的报纸。
   ⑤孩子开口买十份报纸要寄给妈妈。(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每点1.5分)
(3)第一处,此时杨老板心里应非常震惊,他会揣度杨丁在报社说了些什么,他会很担心一直想隐瞒的这个儿子会不会为众人周知,他的“名人”形象是否会受到影响。
   第二处,杨老板想通过“买断”报纸的方式消除“儿子”的出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但计划落空,他心里会很失望、忐忑。杨老板是一个来自农村通过自己的奋斗在城市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有了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他抛妻弃子,对家庭缺少责任感,薄情寡义,也很虚荣虚伪自私。(意对即可)
(4)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有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就可以。
   观点一:去掉好。
  ①从情节结构看:去掉结尾句完全可以,因为结尾阿敏流泪和撕掉稿件已经呼应了前文的情节和内容,小说的情节已经很完整。
  ②从艺术效果看:去掉结尾句使得情节能够更加集中,结尾收得干脆利落,小说主人公杨丁的有关情况能够更鲜明。
  ③从人物情感看:小说去掉结尾句能够使得阿敏对杨丁的同情之情更加突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关爱。
  ④从主题表达看:去掉结尾小说的主题已经非常鲜明,已经表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意识淡漠的问题和被遗弃孩子渴望得到关爱的心理。
   观点二:去掉不好。
  ①从人物形象看:小说的另一人物阿敏的情况能够更加清楚明了,阿敏这一人物形象更丰富。
  ②从内容呼应看:留下结尾句能够表现出阿敏的孩子与杨丁同病相怜,这样阿敏表现出的前文对孩子的态度有了可以理解的依据。
  ③从情节设计看:以此结尾,又起一个小小的波澜,留给读者以无限猜想、反思与回味。
  ④从主题表达看:这样的结尾使得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更有普遍意义,拓展了文章的表现范围。(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都可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信任
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具体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选自《读者》2009年第10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做作。
D.小说的故事围绕“信任”层层展开,不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以“信任”为题,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味。
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表面顾全大局,对斯曼友好实际上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处心积虑身处将军身边却想为父亲复仇为暗线来安排故事情节。
(2)请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负责将军卫士的初选工作;隐约察觉斯曼的不同寻常;发现斯曼的真实身份;建议将军控制斯曼;为将军的落泪感到恐惧;对斯曼的手枪不响感到疑惑;明白斯曼遇害的真相后,杀死将军。(意对即可)
(3)①心狠手辣,心胸狭窄;②城府极深,哗众取宠;③虚伪、阴险;④善于掩盖犯罪事实,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意对即可)
(4)观点一: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①给读者留下更多想像的空间。将军到底是被谁杀的?是汉克还是其他伸张正义之士?或者是他的对手?②主旨表达更加含蓄。小说结尾“可怕的东西”即指信任危机,读者仔细体味得出,更富韵味。③小说情节在将军被杀的恐怖场面戛然而止,更有震撼力,更能表现惩恶扬善的主流思想。
   观点二: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①情节更完整。②汉克的形象更鲜明,更丰满。③主旨更加突出。(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熟..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