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5 15:37: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曹操,曹操未必到?
近日,河南公布“发现曹操墓”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
研究汉魏石刻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震云说,他认为曹操墓的认定“非常搞笑”。专栏作家、历史学者陶短房认为曹操手下的军官墓里都可能放一把曹操用过的武器,“如果我非要说这是许褚的墓地,他拿什么反驳?”而与安阳隔漳河相望的河北邯郸也提出疑问,认为曹操墓更可能在漳河北岸的邯郸。
“确认曹操墓必须得有过硬的证据。”刘心长的质疑集中在陪葬品、周围墓葬和头盖骨的考证上。66岁的刘心长,从事历史研究30余年,从邯郸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岗位上退休,著有500多页的专著《曹操墓研究》。
刘心长的第一个疑点,指向那几块关键性的石牌和石枕。这些圭形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字样。刘心长的疑问是,曹操死后被汉朝皇帝追封“武王”,是在曹操下葬之前还是之后,这个时间无从查考。如果是在下葬之后,那么有没可能把墓再打开来,将刻上新封号的物品埋进去?刘心长还有一大疑问:“曹操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墓‘无藏金玉珍宝’、‘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那么在这个墓中出土的250件器物中,为什么会有金、银、铜、铁等金属物件,甚至玛瑙、玉石等珠宝?”
“曹操墓不可能是孤零零一个墓,周围会有群墓。”刘心长说,“曹操的大将夏侯惇死后也葬在邺城附近。如果安阳的墓周围有重要的文臣武将的墓,这也能说明问题。”刘心长在其著作中对曹操墓的位置进行了研究,他画出的曹操墓地图分为北区和南区。以邯郸和安阳分野的漳河为界,河北磁县讲武城乡以西和时村英乡中南部视为北区,河南安阳安丰乡属于南区,共5平方公里。两区都在曹操遗嘱所描述的方向上。刘心长说:“这两个区域都有可能,我更倾向于北区。”他的理由是,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从这一带的情况看,南区北临漳河,难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
唐朝诗人王勃《铜雀棘二首》中也写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刘心长解释说,高台即铜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从今天尚存的铜雀台遗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丰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针对学者以及大量网友提出的质疑,挺河南的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昨日做出回应,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室主任、著名汉魏史学家梁满仓。
疑问一:曹操死在了洛阳,怎么会选在古邺城建墓穴?“我觉得这样做非常正常。”梁满仓说,曹操的一生,与洛阳、许昌、邺城三个地方有着紧密的联系,许昌作为一座帝都,曹操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另外曹操也经常在洛阳活动。但曹操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主要集中在邺城这个地方。另外,据考证,曹操家族的宗庙就修建在邺城附近。疑问二:为什么墓内没有墓志铭?“据我所知,在东汉同时期出土的墓穴当中,尚未出土墓志铭。”刘庆柱表示,墓志铭较多地出现在东汉以后的朝代,因此,曹操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并不意外。不能单纯以有没有墓志铭和哀册这一标准来断定曹操墓的真假。疑问三:曹操是盗墓行家,为什么墓地没有重重机关?刘玉柱说,虽然曹操曾经做过盗墓的勾当,但称为盗墓行家,此说并不严谨。据他所知,大多数古墓中,也是没有所谓的机关的,曹操在墓中安装机关的可能性也相当小。疑问四:能否找到曹操的后人做DNA鉴定,确认一下?“谁能找到曹操的后代?即使找到了,谁能够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他就是曹操的后人?”对此,刘玉柱表示,寻找曹操后人难度大,不太现实。
但有网友提出,可以找到当时曹氏家族的墓地,进而提取其家族成员的DNA,与曹操的头盖骨相比较,该做法还是比较有可行性的。但从生物遗传学角度来看,曹操的头盖骨中能否提取到有效的DNA,这个很难说,仍需相关专业人士确认。
小题1:下列对一些学者认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有学者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此墓是曹操而非许褚、夏侯惇的墓。
B.曹操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墓“无藏金玉珍宝”,在这个墓中出土的250件器物中,这些都有。
C.根据王勃的诗“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高台即铜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从今天尚存的铜雀台遗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丰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D.河南安阳安丰乡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

小题2:下列关于“挺河南”的说法,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操经常在洛阳活动,但曹操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都集中在邺城这个地方,连曹操家族的宗庙也修建在邺城附近。
B.东汉以后的朝代才出现墓志铭,因此,曹操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并不意外,在东汉同时期出土的墓穴当中,尚未出土墓志铭。
C.现在如果找到了曹操的后人就可以证明墓中安葬的是曹操,但现在确认曹操后人的工作难以开展。
D.即使找到当时曹氏家族的墓地,进而提取其家族成员的DNA,也并不能确定现在墓中安葬的是曹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引发各方质疑,两位刘姓专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B.刘心长认为在陪葬品、周围墓葬、头盖骨和哀册的考证上,目前证据还不够充足。
C.曹操遗嘱描述的“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也就是重要的文臣武将陪葬在安阳的墓周围并无发现。
D.刘庆柱等专家认为从墓的选址、墓志铭、墓内无机关等角度都可能证明墓内葬的是曹操。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李白、杜牧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在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们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上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小题1:对林清玄产生影响的作家很多,这些作家的作品有什么共性?周作人为什么不是其中的一位?
小题2:林清玄是怎样理解慢生活的?
小题3:这篇访谈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小题4:林清玄说“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小题1:
(1)这些作家的作品有三个共性: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2)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而且文字没有伸缩性。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所以周作人没有对林清玄产生影响。
小题2: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小题3:①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②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③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④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
小题4:认同。林清玄认为大家每天的生活大致相同,但因为生活态度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感受。的确如此,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质量,不是看他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主要是看他的生活态度。有些人每天有饭吃,有书看,有工作做,就非常满足了。这些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把它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能够从容面对。而有些人却整天抱怨饭难吃,书难看,工作不好做,结果生活质量非常低下。(或:我不认同林清玄的观点,我觉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所需,比如买书、旅游等。而物质缺乏的人,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高)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答案包含在第四段和第六段文字中。
小题2:林清玄对慢生活的理解在选文第十段文字中。
小题3:结合广州日报记者的提问概括。
小题4:此题答案比较开放。若认同其观点,可结合林清玄对生活的淡定自然态度来回答;若不认同,可从对物质生活需求的必要性上来展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火星人入侵
达利
  火星探测车和轨道探测器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火星土壤和气候的一些信息,但科学家还想通过名为“火星样本回送”的空间任务从这颗红色的星球采集一些土壤样本,并将其带回地球。这就让人不由得联想起科幻小说家迈克尔·克莱顿的处女作《天外来菌》中描绘的恐怖故事了。那么,美国航空航天局计划在2018年实施的这次采样任务,会不会也带回一些恐怖的病毒呢?
  轨道探测器不可能装下能深入检查火星土壤的全套科学设备和仪器,但它可以将土壤样本带回地球进行分析,这也能让科学家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大的灵活性对其进行充分的试验——对于这些来自火星的石块,科学家最需要的恰恰就是时间和灵活性,研究人员已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对来自火星的“阿伦·希尔”陨石进行研究,而且发现了可能是生命存在的证据的化石。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018年我们将从火星带回一块咖啡杯大小的样本,并在地球上对起进行深入的研究。
  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下属的行星保护部门(“我们的任务是防止生物交叉污染”)的计划,他们将把从火星带回来的所有东西都限制在地球上一个专门的接收设施内,其隔离等级相当于安全标准最高的四级生物危险品实验室。
  “唯一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会进行复制的东西,”地外文明搜寻计划的首席研究员玛格丽特·瑞斯说,该计划一直关注着外星污染及行星保护的问题。“如果只是具有放射性或者毒性,我们都能轻松应对”,她相信来自火星妁样本在面对地球上的微生物时将是非常脆弱的,就像让我们去面对火星上的细菌一样。“我们在防止生物污染上已经做得很好了,”瑞斯说,“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只要使用高压灭菌器就行了。它能杀死所有的东西。”(选自《青年文摘》)
1.作者以“火星人人侵”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星人人侵是危言耸听的观点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火星人人侵,地球人作好准备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去外星球探索,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看法?请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能够让读者产生好奇,吸引读者注意,吊起读者阅读胃口。
2.不是。由于我们对火星并不十分了解,这样,从火星上带回的土壤是不是带有病毒,是不是带有可怕的会进行复制的病毒,都是未知数。
3.作好了准备。可将来自火星的所有东西都限制在地球上一个隔离等级相当于安全标准最高的四级生物危险品实验室的专门的接收设施内。
4.(1)可以通过提高探索器的技术含量,让科学家对外星球的研究,限制在地球以外。
  (2)可以在地球上研究从外星球上带回的东西,但必须是慎之又慎,以防给地球人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待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待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没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计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计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有删节)
1.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C.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让人接近等。
D.男孩误以为自己即将死去后,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当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时,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E.尽管9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2.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被冻病,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房间。
  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恐惧死亡: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睛、对听故事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感。坚强、勇敢: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③天真而又脆弱。“天真”表现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意对即可)
3.①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③“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是多余的。
  理由:
  ①因为父亲打猎这件事游离子小说主要情节之外,给人节外生枝之感,对于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并没有什么作用。
  ②孩子生病了,但父亲却高兴地去打猎,不合情理,是个明显的败笔。③打猎时轻松愉快的情调与整篇小说营造的氛围不协调。
  观点二:这正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理由:
  ①明写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暗写男孩在孤独恐惧中勇敢地等待死亡,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②荡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
  ③父亲去打猎意味着他觉得孩子的病情不重,这与孩子自己的紧张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结尾的喜剧效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字、比获奖更重要。
D.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是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小题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6分)
?
小题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
小题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2分)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2分)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2分)
小题3:
① 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和无私。(2分)
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和恒久。(2分)
小题4: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 ②母爱又是独特的(2分)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2分)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说法错误。母亲说这话时还没有发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 “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D项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对生活,特别是对 “我”充满了新的信心;不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小题2:此题是对语句理解和作用的综合考查,应该结合全文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分析其作用,尤其是它的内容作用,用于突出人物形象。
小题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答案应该在比较不同点的基础上概括得出。
小题4:这是对文章结尾部分的考查,文章的结尾往往起到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以“拟想”的独特方式结束,又给人以“言虽尽而无穷”之感。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熟..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