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一只鸟
芦芙荭
(1)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地悦耳。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
(2)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3)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
(4)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都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好在盲眼老头看不见这一切。?
(5)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他的话说得很诚恳。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
(6)“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
(7)“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
(8)“我只要你这只!”他口气坚决地说。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9)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
(10)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
(11)“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
(12)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
(13)“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
(14)“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
(15)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
(16)他说:“我把鸟放了。”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
(17)“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
(18)“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犯法的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我都觉得自己判得问心无愧。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那个年青人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从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潸然泪下。盲眼老头听了这话,那双凹下去的眼睛竟然也流出泪水。但盲眼老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
(19)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那么相像,好像就是同一个人。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部分细腻描写鸟的漂亮,揭示了“他”强烈地想占有这只鸟的主要原因。 ?
B.盲眼老头为人宽厚善良,得知“他”因鸟而病,便忍痛割爱,把鸟送给了“他”。 ?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写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
D.“阿捷”尽管没有出场,但他的命运却是构成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核心要素。 ?
E.小说内涵丰富,它揭露了社会腐败现象给普通百姓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极大伤痛。
2.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指出其中的两处,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一只鸟”为题,请简要概括“一只鸟”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他”通过放鸟的行为表示自己对“阿捷”的忏悔,你对此有何评价?请联系实际或读过的其他作品,谈谈“忏悔”的现实意义。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①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为后面交代“他”错判阿捷的情节做铺垫。 ?
②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暗示这只鸟引发了“他”的痛苦回忆。 ?
③“我只要你这只!”他口气坚决地说。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暗示这只鸟对双方都有不同寻常的人生意义。?(举其他例子分析,意思对即可)
3.①作为题目,引起阅读兴趣。
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有情节、人物都与“一只鸟”密切相关。
③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一只鸟”寄托着盲眼老人对儿子的思念,把鸟送给“他”又表现出“盲眼老人”忍痛割爱、善良无私的品德。鸟的名字叫“阿捷”,这触动了“他”灵魂的忏悔。(意对即可)
4.“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它们有着露珠一样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1.作者等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和得知录取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试用几个词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品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却能够看到“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中动词的出色使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试结合作品分析以下句子中划线动词表现了“爹”怎样的形象特征。
①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爹”啃西瓜皮和“娘”抠鸡屁股的情节太过夸张,不够真实,这样写降低了作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焦急 无聊(前);踏实 忘乎所以(后)(意对即可)
2.因为汽车开出很远了,爹妈和村庄已经无法看见;西瓜皮和死去的芦花鸡代表着爹妈对“我”深沉的爱,铭记在“我”的心间,呈现在“我”的眼前。(意对即可)
3.①“喷”写出了“爹”到处向别人传播“我”考上大学的喜讯时兴高采烈的情形。表现了“爹”对“我”的爱,并为“我”感到骄傲。
②“扎”写出了“爹”对我的“浪费行为”的不满和责怪,“刨”形象地写了“爹”吃西瓜时唯恐浪费而尽力啃干净的情形。表现了“爹”的节俭。(意对即可)
4.不同意。这两个情节是父母在贫困生活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儿子筹集上学费用而做出的无奈举动。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无奈举动,更加突出体现了“爹娘”对“我”深沉无私而又令人辛酸的爱。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同意。“爹娘”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也不至于做出如此夸张举动。作品为了表现父母对儿女深沉的爱这一主题而设计如此不切实际的情节,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 )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 )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 )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及 却 因此 就
B.乃至 则 所以 也
C.以及 则 因此 就
D.乃至 却 所以 也
2.文中加粗处的“那些”“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那些”指代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以及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这样”指代木框架。
3.因为这种“文法”和“词汇”既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又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①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⑤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⑥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⑦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⑧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注:文中说的“北平”是1928~1949年间对北京的旧称。
1.本文第②段中作者说?“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作者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3.第④~⑦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从第⑥⑦段中,找出与下面句中“感到寂苦”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2.?(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
3.?(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
(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
4.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5.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背 叛 泥 土
向?迅
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
⑵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
⑶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这和邻里一带所有父母给儿女的设计如出一辙。这或许是一个传统,无可非议,天经地义。
⑷出生在鄂西山地的人,似乎从出生之始,就已被命运安排为一个以泥土为生的种田人,仰仗泥土,世代为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在山地活命的法则。学习劳动,是最早的生活必修课。
⑸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从小就跟在他们后边,拿着小镰刀去割猪草,背着小背篓去背玉米,扛着小锄头去种小麦。父亲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⑹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总是忘记时令,不知道这个季节该种什么,下个季节要种什么。如果不是母亲,我开垦出的田园也会荒芜得一塌糊涂。
⑺泥土生万物,养生命,可我对泥土的爱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母亲晓得哪一块地肥沃,哪一块地贫瘠;晓得每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晓得每一种作物发芽、扬穗、成熟的时间。她总是将几亩地经营得井井有条。
⑻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她懂得它们的心思,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她心疼泥土,心疼庄稼,像疼爱我们一样疼爱着它们。在大地和庄稼面前,她也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
⑼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在山地里伺候泥土,服侍父母,顺乎自然的命运也无可厚非。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他最初的理由是,多认识些字,少吃些亏。
⑽在鄂西山地,很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村子,离开泥土。他们去得最遥远的地方可能是数十里之外的亲戚家。他们对村子里的事情如数家珍,对庄稼的长势了如指掌,对山外却是一无所知。山外是神秘的,只能道听途说。山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泥土的种子在我少年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⑿读书,是一条路,一条背叛泥土的路,一条可以吃上轻省饭的路。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绝大多数在途中失散,不是回家种植,就是娶妻嫁人。他们没能走出村子,即使暂时走出了,迟早也会回来。
⒀在读书路上埋伏着许多不确定性。我认识村子里的一个人,读了不少书,毕业后却在家无所事事。村人看待读书人,也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企图背叛泥土的人,非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行,否则江东父老不好相见,不会施以好颜色。
⒁好在我读书之余,还不忘帮助父母事农耕,虽身单力薄,也不是行家里手,却足够滥竽充数,为以后留下了半步台阶。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激励我读书。
⒂祖父是民国时期的高小毕业生,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孙辈身上。挨个排序,在我身上看见一抹希望。在我考上县城高中之时,他就到处炫耀;在我念高三时,他就说等我考上大学了,好好摆几桌以示庆贺。没想到在那一年的高考前夕,他就匆忙走了。这成为我心头遗憾。
⒃那一年的秋天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就是在那一年秋天,我含泪背叛了泥土,告别了家人。
⒄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记忆。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只有偶尔亲近它,才能找到丢失已久的山地方言和感知到漫漶在山地间的温暖,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乡!
⒅在鄂西山地,对泥土没有二心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勤勉的种田人。像我母亲一样的人。那些种田人,依然在广袤的田野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种植姿势: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⒆ 只有在泥土里进行种植的人,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才能用舌头和鼻子分辨出口中饭食出自哪一块泥土。我们这些背叛了泥土的人,无法体会种田人对于泥土的感情。
⒇那是寸土寸金的感情。
小题1:文章开篇便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
?
?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
?
(2)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
?
小题3:文章中父亲、母亲、祖父三个亲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作简要分析。(6分)
?
?
?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对“泥土”表现出了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内容上,对自己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离开哺育自己的亲人和故乡的行为的否定,表达对故土的热爱,又是对故乡落后生活方式的一种重新的思考。在结构上,“泥土”是原文的线索,通过写“背叛泥土”为下文写对故乡复杂的情感作铺垫。
小题2:(1)泥土与父母一样滋养和养育了我们,都是值得信赖的,都是我们的依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感激与依恋,也体现出山地人只能依靠土地为生,顺乎自然的一种无奈。
(2)“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回忆”,“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乡”,离开了故乡,作者自己已找不到精神的皈依。
小题3:父亲希望把“我”培养成合格的种田人,要求严格,是“我”生活的导师;也教“我”识字,激励“我”读书,让“我”下地,让“我”懂得种田的辛苦。母亲善良、慈爱,把土地经营得井井有条,心疼泥土,心疼庄稼,疼爱子女。母亲的爱感染着“我”,教会“我”热爱故土。祖父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孙辈身上,激励“我”读书,希望“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小题4:故乡的贫穷、落后让“我”决定千方百计地离开,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通过泥土的象征,回顾故乡“对”我的滋养,让“我”对故乡眷恋、牵挂;“我”经历“轻省生活”后反观故乡的生存方式,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的是开头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用类的答题的模式:内容和结构;二是开头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对于内容的分析,是解题的基础,要结合本句的下面几段来分析,具体理解“故土”和“阴谋”的含义。
点评:这类题要注意句段中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就不同。具体解答时,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答。“内容”包括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结构”除形状、中间、结尾外,还要注意在线索、思路方面的作用。但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答题不具体、笼统,只是写了几个术语;二是面面俱到,即把自己所知道的作用都答在里面。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要解答两句话的含义。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这两句话的位置,从而确立这两句话的具体语境。第1句话在第⑼段段首,因此,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应联系文章的第⑻段和第1句所在段的内容。第2句在⒃段,因此,要结合本段内容与本句的上下文。
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最主要的是要关注重要语句的具体语境,对其解读一定要把它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上下瞻顾。首先找到它在文中的位置,进而确定应结合考虑的具体语言因素。其次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本句中的“菜园”“心中的春色”“心中的底色”等,如果用了修辞,应将要解读的句子还原。
小题3:试题分析:要认真梳理本文的内容,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并提炼出各句内容的关键词。比如对父亲,从文中可找出:⑶段“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 ⑸段“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父亲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⑼段“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 ⒁段“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激励我读书。”据此可概括:父亲希望把“我”培养成合格的种田人,要求严格,是“我”生活的导师;也教“我”识字,激励“我”读书,让“我”下地,让“我”懂得种田的辛苦。以此类推。
点评: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一般要求能准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确认词语在文中指代的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查找、摘录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材料,在索检相关信息区域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插入性词语、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等。能够比照与题意指向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发现其细微的偏差。
小题4:试题分析:泥土是故乡的象征,代表着故乡。从而通过泥土的象征,回顾故乡“对”我的滋养,让“我”对故乡眷恋、牵挂;“我”经历“轻省生活”后反观故乡的生存方式,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故乡的贫穷、落后让“我”决定千方百计地离开,改变自己的命运。
点评:探究题的一般做题方法是:一读题目,明方向。就是要明确答题的要求(答题的范围,答题的角度等);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疑问点。二扣文本,寻解释。抓住关键词在文本中寻求突破。三巧引申,谈见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有个性的、有创新的解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