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5 15:38: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划9处)(4分)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参考答案: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对两处得1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本题解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益者”、“ 损者”、“友”、“益矣”、“损矣”这些标志性词语是断句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孟子》序说 朱熹 《史记列传》曰:“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昊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告诉、解说)而辟(排除、驳斥)之,廓(阐述、发挥)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①而言侏离②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选自《四书集注》) [注]①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后也用左衽作为外族统治的代称。②侏离:这里指少数民族的语言。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果:成功 B.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务:致力,专力从事 C.然赖其言——赖:依靠,凭借 D.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任:担当,担任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于)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B.(孟门弟子)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 C.孔子之道大而能博,(而)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D.然向无孟氏,则(今人)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韩愈推崇孟子原因的一组是(? ) 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②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③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④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⑤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⑥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伐盛行的时代,孟子宣扬古代贤君的德政显得不合时宜,他的主张也就得不到各国君主的赏识,更无法得以实践。 B.在韩愈看来,孟子对先贤学说及圣人之道的解说、阐述得极其精要,他自己的学说也达到了精粹至极、毫无瑕疵的境界。 C.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并提出了独到的“性善”“养气”理论。 D.《孟子》一书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目的是“正心”“诚意”,最终达到“性善”。
参考答案:1.A 2.B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注: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异:看重 B.除亢父令——除:废除 C.殆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D.会征孙权——会:正赶上,恰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 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 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 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①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 ②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俊臣未至追还,恨之恨,怨恨。 B.瑰使按普思者按,审问。 C.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论,判处。 D.卒削相王辅政事卒,突然。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瑰“文贞”的一组是(?)(3分) ①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②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③立庙塔,役无虚岁 ④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⑤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 ⑥卒削相王辅政事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瑰躬行孝悌之道:他的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感染到他人,因此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
B.苏瑰为官清廉爱民: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他劝谏武后为民着想,希望她少建庙宇。
C.苏瑰嫉恶如仇:郑普思的党羽遍布岐、陇,他们煽动诱骗百姓作乱。苏瑰逮捕郑普思,将其处以极刑。
D.苏瑰直言敢谏:他不按照当时的习惯给天子献食,在宴会上自我辩解时还讽谏皇上要体恤民情。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5分)
⑵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⑴郑普思的妻子凭借鬼道为韦后所宠,能随意出入禁中。因此中宗特下敕要苏瑰不要再追究。(得幸,被动,为……所宠。出入,随意进出。治,追究。“有诏勿治”补出省略。各1分,句义通顺[含人名全称]1分)
⑵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依法该当判处死罪。”(顿首,叩头。“瑰长者”,判断句式。枉,错。法,名词作状语,依法。各1分。句义通顺[含人名全称]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卒”在此是“最终”的意思。
小题2:①是说苏瑰考中进士,担任官职,③是说武后广盖庙宇,百姓劳役沉重,⑥是说宗楚客等人削除相王辅政,均和表现苏瑰“文贞”无关。做此题宜用排除法,如③是武后事,明显与苏瑰无关,则排除了B C,⑥是宗楚客等人的事,也明显与苏瑰无关,则又排除了D,则只能选A了。
小题3:错在“感染到他人”,原文是说“哀毁加人”,意思是悲哀伤心超过一般人。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1)“以”译为“凭”,“左道”译为“鬼道”“不正当的方法、门径”,“治”译为“追究”。(2)“顿首”译为“叩头”,“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依法”。句式:(1)“得幸”,被动句,为……所宠。“有诏勿治”,省略句,补出主语。(2) “瑰长者”,判断句,注意译出判断词“是”。
参考译文:
苏瑰,字昌容,是雍州武功人,隋朝时尚书仆射苏威的曾孙。科试得中进士,补为恒州参军。母丧期间极度悲哀。左庶子张大安上表荐举他孝悌,提拔为豫王府录事参军,历任朗、歙二州刺史。那时,来俊臣因贪淫罪贬为同州参军。人们担心来俊臣会再被起用,很多人写信给苏瑰,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来俊臣还未到达所贬州就被召回,对苏瑰心中怀恨。因此,苏瑰连连外徙,不得入京。很久以后,转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理位置很重要,且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张潜、于辩机都收取了好多万,而苏瑰只单身及简单行装,自我约束很严。武后建佛寺、立庙塔,没一年不派劳役。苏瑰认为:“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武后觉得他说得很好。
神龙初年,入京任尚书右丞,封爵怀县男。苏瑰明晓法令,十分了解台省的旧章。当时的律、令、格、式均特命他删正。中宗复位,郑普思以妖幻之术任秘书员外监。他的党羽分布在岐州与陇州之间,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将郑普思逮捕入狱,穷追到底。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所宠,能随意出入禁中。因此中宗特下敕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赦,皇帝仍旧犹豫。司直范献忠——苏瑰让他审讯郑普思的人——进言:“苏瑰身为大臣不能诛杀叛逆小人而报答天子,犯了大罪,请让臣先诛杀苏瑰。”那时,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依法该当死罪。”皇帝不得已,将郑普思流放到儋州,其余党徒都处死。苏瑰后来升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封爵许国公。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初任仆射,独不进献。到侍宴时,宗晋卿嘲讽苏瑰,皇帝听了默不作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宰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愚蠢不能称职,所以不敢烧尾。”皇帝驾崩,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任太尉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及苏瑰等人在禁中议事。宗楚客讨好说:“太后临朝,应该停止相王辅政。皇太后与相王有叔嫂不通问之礼。”苏瑰严肃地说:“遗制,是先帝的意思,怎能更改?”宗楚客等人生气了,终于削除相王辅政的事。苏瑰称病不入朝。景云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二,赐谥为“文贞”。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问题。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荚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对。于是避舍使人迎刊、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非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擅:独占
B.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求:寻找
C.丘子避席,不知所对——对:正确
D.楚庄用焉,功业遂伯——伯:称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王之所谓贤者何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①今贤于妾者二人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此之谓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①楚庄用焉,功业遂伯。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樊姬“善于劝谏”的言行的一组是
[? ]
①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
②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
③虞丘于贤则贤矣,未忠也
④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
⑤(虞丘于)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
⑥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庄王得到贤妻良臣的辅助,又善于吸纳批评意见,知错就改,是春秋时代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王。 B.楚庄王的夫人樊姬毫无嫉妒之心,胸怀豁达,知人善任,举荐贤臣,历史上对她评价很高。
C.虞丘子听了楚庄王转告樊姬对他的批评,马上以实际行动“进贤退不肖”,改正了任人唯亲的错误。 D.孙叔敖由樊姬推荐担任了楚国令尹,充分发挥了治国的才能,所以说樊姬对楚国的强大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知 贤 不 进 是 不 忠 不 知 其 贤 是 不 智 也 妾 之 所 笑 不 亦 可 乎 王 悦
参考答案:1.C
2.B
3.C
4.A
5.①为什么散朝这么晚?也许饥饿疲倦了吧?
②楚庄王让孙叔敖担任令尹,治理楚国三年,楚庄王得以成为霸主。
6.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