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5 15:45: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引”和“衔”即可看作“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的心情。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题。(8分)
月上海棠
【金】 党怀英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注: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本词作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
小题1:上阕“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分别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两句诗?“仿佛”一词具有怎样的意味?(4分)
小题2: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价该词“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请就景与情的关系对本词下阕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分别是“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2分)。
“仿佛”既是写眼前之景与陶公隐居之处类似,表达了钦慕之意,又暗含作者官小政繁尚不能真正隐居的遗憾。(2分)
小题2:下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先写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秋水澄明,天边暮霭中飞鸿点点,疏林里秋声飒飒,抒发了词人倦游无味欲辞官归隐的思归之情(2分);又以落日西山、紫翠苍茫之景结尾,表达了思归而不得归的郁闷惆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抓住关键词来展开联想,第一问可由“东篱”而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由“山清气”可联想到“山气日夕佳”。“仿佛”在此处为类似之意,故联系上下句可体会出其指眼前的景象与陶渊明隐居之处的景象相似;在情感上,由景象上的相似,可体会出词人对陶渊明的敬慕之情;“仿佛”既是相似,也表明并没有真正的达到陶渊明隐居的境界。
小题2:可根据题干“融情景中,旨淡而远。”的提示,答出情与景的关系,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然后再结合着关键词,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等来概括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关键词如“断霞”“疏林飒秋声”“落日”等可从景象的凄清所衬托的词人心情角度描绘;“飞鸿”“倦”可从思念家乡归隐、厌倦等角度概括。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氓》,完成第1-3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奂,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哩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面对《氓》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讲述的是少女被一青年男子追求,两人终于成为了夫妻,她甘贫操劳,多年如一日,然而最后却被丈夫休弃归家。
B.此诗通篇采用比兴的手法。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既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更是两人的爱情由盛到衰的象征。
C.氓,婚前婚后也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氓之蚩蚩”到私欲得到满足的“至于暴矣”,乃至朝三暮四后的“士贰其行”,有力地表现了男子的暴戾不仁、忘恩负义的性格。
D.《氓》这首诗同大多数的《诗经》中的四言诗一样,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回环跌宕的结构,注重重章叠句。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两句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这首诗的情节分为“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部分,那么随着这样的情节变化,女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这两句景物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悲伤的心情。其一,洪水浩浩汤汤,如同无边的悲苦;其二,眼前是当年出嫁时幸福地渡过的洪水,洪水依旧而心境迥异。
3.峦爱阶段是勇敢追求爱情的形象,也是一个坠人爱河的痴情的形象,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堍垣,以望复关”等;婚变阶段是一个被无情抛弃的悲惨形象,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决绝阶段是一个自尊、坚毅的形象,如“反是不恩,亦已焉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辛弃疾《鹧鸪天》,回答下面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对这首词中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鹧鸪天》又名《千叶莲》《于中好》等,是词牌的名称,双调,按字数多少有人把它称为小令。
B.上阕中,“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在点染早春的乡村景象。
C.“斜日”是说晨辉斜照,“暮鸦”即黄昏的乌鸦,一早一晚,另有情趣。
D.“城中桃李愁风雨”,用了拟人修辞格,“愁”字用得格外传神,是意动用法。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着意写景;词的下阕由景及人,使词有生气、灵性。
B.“城中桃李愁风雨”和辛弃疾的《摸鱼儿》里的“匆匆春又归去”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是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苦。
C.“春在溪头荠菜花”一句,作者由悲苦转到寄予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D.这首词写得有起伏有波澜,中间虽有悲苦之音,但从首尾看基调是愉快的,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参考答案:1.C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
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
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C
②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