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5 15:45: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小题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作者在诗歌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1分)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1分)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1分)
【小题2】采用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1分)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系”字的传神之处在于其蕴含拟人修辞,更好的表达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描述其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诗人选取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柳条系,黄莺相识显然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不说自己依恋湖上亭,而说湖上亭的景象依恋他。用他们的依依难舍来表达自己的离情。所以很有特色。答题时可先写出其用何手法,并结合诗句举出事例,并写出其表达了何种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①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②,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①淳熙五年,作者与辛弃疾同登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中的多景楼,写下这首《水调歌头》。②“应答龙鱼悲啸”语出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意即波涛汹涌之声是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寒眼乱空阔”一句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①对国家风雨飘摇的局势的担忧;②对年华逝去、报国无门的悲叹;③寄情山水的无奈。(2)“寒”字一语双关(或“虚实相生”),既表现出眼前所见的秋景萧条冷落的特点,又表现出作者目睹山河破碎,无法为国建功立业的内心的凄寒,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意思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小题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2分)
小题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小题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小题2: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
小题3: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4分。答到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需要结合诗句描述画面,再用四字格或二字格概括出画面的特质,最好再写出这个画面反映出的情感,就更完美了,如:写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小题2:此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还完美。
小题3: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题干其实已经提示你答案了,一是正衬:以愁衬愁,不过与往年所愁不同。二是反衬:以愁衬喜,愁的是丰收后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三是对比:开头写兴奋,而结尾转写愁情,从反面写喜悦,其实是俏皮话,更见喜悦。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建业
丁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途经建业(今南京),有感于它的残破荒芜。
小题1: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找出来并赏析。(5分)
小题2:赏析颔联诗人表达感情的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遣”字传神,“使、令、让”的意思。(“满”也可)(2分)说明建业的残破荒芜是人为的,是蒙古军的铁骑和南宋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3分)
小题2:颔联将建业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南宋王朝的领土十分广阔,建业的地势也相当的险峻,现在却落得个“社稷空”的下场,(2分)表达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的抗议之情和对南宋昏庸君臣的无情鞭挞。(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有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此题主要是炼意,一个“遣”字表明残破的景象是人为的,表达了对入侵者的批评和对统治者的痛恨。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表达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的抗议之情和对南宋昏庸君臣的无情鞭挞。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谒金门?怀故居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词人。
小题1:“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借燕子无法找到旧巢,表现了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利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
小题1:意思是如果东风能把敌人吹走,那就把东风封为万户侯。表达了作者渴望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


本题解析:第一小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要掌握一般的答题思路:指出所用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具体运用及效果;点明表达的情感或写出的意境。该句写燕子归来寻旧巢不得而愁苦。此情此景很自然让人想到南宋时的作者,沦陷时流落他乡,春仍归来,人无归处,“旧巢”比喻自己的故居,悲凉之感溢于言表,其手法自然想到该是间接抒情,这样分析后再按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第二小题这两句的理解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朝廷无人收复失地,作者那就只有寄希望于“东风”了。若东风能将胡尘吹去,则东风便可被封为万户侯了,很明显这是讥讽抗敌之无人!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