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项“由低到高”错。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小题1:“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小题1:A项 “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项 “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错误。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小题1: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本所描写的地坛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看似平淡、重复,其实含意丰富。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5分)
小题3:结合文本,简析史铁生为什么对地坛如此情深意重。(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本所描写的地坛的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1分)“荒芜”体现在:园子历尽了四百多年的沧桑: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古柏苍幽,野草荒藤茂盛;(2分)“不衰败”体现在: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儿,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的蚂蚁,支开翅膀升空的飘虫,脱蜕而去的蝉,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生机盎然画面。(2分)
(概括1分,分析各2分)
小题1:①强调了“我家”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
②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
③更加突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①根据“从我的祖母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我一天到晚都耗在园子里”、“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可概括出第一个要点;②根据“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在它周围,而且越搬越近了”可概括出第二个要点;③根据“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等信息可概括出第三个要点。答到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5分或者还有其它合理的答案,可以给满分)
小题1:1地坛与作者结缘很深,古园仿佛是为了等他,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让他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给他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古园荒芜的现实与现实残废的“我”,命运相似,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3他从古园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中,看到了生机,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古园让他战胜了突如其来的不幸带来的恐惧与颓废,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古园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已经和他的所有思考、思想、思绪、情感、灵魂融在了一起。
(5分。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满分。如果还有其它角度,只要合理,亦可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祖父慢慢地止住了咳嗽,动气地说:“你们学生整天不读书,只爱闹事。现在的学堂真坏极了。你五爸没有进过洋学堂,他书读得不错,字也比你们写得好。”?
“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
“你还要强辩!我说你,你居然不听!……从今天起我不准你再出去闹事。……陈姨太,你去把他大哥喊来。”祖父颤巍巍地说着,又大声咳嗽,吐了几口痰在地上。
陈姨太答应一声走出去了,剩下他面对面地站在祖父的面前。
祖父不再说什么,他的老年的模糊的眼光无目的地向四处移动,后来他把眼睛闭上了。
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他知道他们祖孙两代永远不能够互相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他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似乎有许多东西沉重地压在他的年轻的肩上。他抖动着身子,想对一切表示反抗。
然而陈姨太进来了。她带进来一股刺鼻的香风。接着他的大哥也进来了。
祖父听见脚步声,睁开了眼睛,吩咐觉新道:“我把你三弟交给你,你好好管他,不要放他出去。倘若他跑出去了,我就问你要人。”祖父的声音仍然严厉,但是比先前温和些了。
觉新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一面偷偷地看觉慧,给他做眼色,叫他不要开口。觉慧也没有什么表示。
“好,你带他出去罢,我给他闹够了,”祖父歇了半晌才有气无力地说了一句。
觉新依旧唯唯地应着,一面向觉慧做了一个手势,于是两个人悄悄地走了出来。
觉慧深深地吐了一口气,半嘲笑地说:“我现在才觉得我是自己的主人了。”觉新看了他一眼。他忽然正经地问觉新道:“大哥,究竟怎样办?”
“我也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听爷爷的话:你这几天不出去就是了,”觉新摊开两只手说。
“那怎么行?外面的运动正闹得轰轰烈烈,我怎么能够安静地躲在家里不出去?” 觉慧绝望地说。
“这有什么办法呢?既然他老人家要你这样,”觉新平静地说。这些日子来他对于任何大事小事差不多都是以平静的态度处之的。
“好,你的‘无抵抗主义’又来了。我想你还不如规规矩矩地去做一个基督徒。人家打你左脸,就马上把右脸也送上去。……”觉慧愤愤地骂起来,好像要把他在祖父那里受到的气向觉新发泄。(节选自巴金《家》)
1、祖父“咳嗽”这一细节描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小说选段中觉慧的性格,并简评觉慧性格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刻画了祖父年老体衰、动气而气不顺的形象,这与祖父看不惯“洋学堂”新青年的思想老朽相吻合。(意对即可)
2、觉慧的性格:投身五四运动的新青年,性格叛逆,敢于反抗腐朽的封建家庭,追求民主自由,要做“自己的主人”。觉慧性格的现实意义:青年接受新事物、新思潮,敏锐而进取,有理想有追求;新一代青年精神上的成长,即便受到来自传统的腐朽思想的压制,也会勇于抗争,义无反顾。(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长城?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①哀鸣,狼烟在山头并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夐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前门被堵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大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③不再是嶔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喀嚓喀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④群山不语,并睛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注]①筚篥(bìlì):汉代从西城传入的一种管乐器。 ? ②斥堠(hòu):暸望敌情的土堡。③紫塞:指长城。? ④纠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试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下面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逐题做一简要分析。?
21.小题1: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6分)?
答:(l):?
(2):
22.小题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答:(1):?
(2):?
22.小题3: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3.小题4: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1):?
(2):?
参考答案:
小题1:(l)评价历史: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2)看待现实:①开放,②自信
小题2:(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前面说到“由是人们发现”,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小题3:作用:①借飞鸿作为岁月的见证,②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入对历史的回顾。?
小题4:](l)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