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5 15:46: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穷人蒲松龄 李新 蒲松龄住在蒲家庄。 蒲家庄就是一个庄,和北方的任何一个农庄没什么区别。虽然出过蒲松龄这样一个大文豪,但似乎没沾上文豪什么光,庄户人家世世代代还是过着种地打粮的日子,不像有些地方出了个名人,小猫小狗都以这名人的名字命名,子子孙孙都发着名人的财。若果真是那样,那这条路该叫蒲公路,这煎饼可叫做松龄煎饼,这饭店可叫做聊斋饭店,喝一通留仙酒,挥一把剑臣扇,岂不可大造名人经济?可这地方除了出一种柳泉啤酒,好像没什么拿老祖宗来作文章的。 事实上也没什么文章可作的。蒲松龄没做过官,一辈子是个穷教书的,教书之余写点鬼呀神呀的东西,也就是现在二流三流写点地摊文学的业余作家之类,大概生前有过话:咱老蒲家世世代代读书人,读书人君子固穷,然而人不改其志,儿孙们给我记住了,我死了之后你们谁也不许拿我的名字做招牌,去发祖先的横财!实际上蒲松龄也不可能说过这样的话,你蒲松龄是啥人?说出来不够让后代脸红的,18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可秀才不做官呀,于是再去参加乡试,想中举人,想混个一官半职,可是一考二考就是考不中,一连考了八次,是著名的复读研究生,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是不是以他为原型?故居里有明确记载的是两次,那时候是科举,要考八股文,八股文有严格的要求,蒲松龄写着写着不知怎么多翻了一页,留出一页空白,不符合规格,被判为零分卷;于是来年再考,谁知正当开考的时候,他犯了大病,真是天不助我也!老婆刘氏说:“算了吧,认命吧,咱天生就没有那个做官的命!”于是蒲松龄就认了命,卷了铺盖到了几十里外的毕家。毕家藏书万卷,蒲松龄也就是在这里饱读了诗书,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可蒲松龄有忧,恨老天无眼,让他这个胸有大志之人,到头来只能跑到人家家里搞家教,做一个塾师,他对儿孙叹道:“宁愿三年不打粮,此生不当孩子王。”无奈啊!于是蒲松龄又卷了个铺盖回家。回家干啥?在满井旁摆个茶摊卖茶。满井就是柳泉,真是个好地方,柳树堆烟,这满井满而自溢,使百棵柳树更加葱郁。蒲松龄自然喜欢这片环境,铺了一圈蒲团,谁来谁往这儿一坐,都不准走啊,喝我的茶分文不收,一人讲一个故事。那山东农村的故事可真是多呀,都是傻光棍娶了一个白仙子之类,于是蒲松龄取得了狐仙鬼怪的大量素材,开始创作通俗文学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然而是越写越穷,写了又不能发表,不像现在的畅销书作家,一本书就可成为百万富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个字没发表出去,他死过50年后才得以刻印出版,这时候蒲松龄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 蒲松龄真是穷呀,穷得就只聊斋那一间房。郭沫若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就是这“高人一等”的蒲松龄,是*着毕老爷的赞助,才有一方床榻和一架挂衣帽的架子,至于他的卧室就更简陋了,一张床。妻子刘氏去世后,蒲松龄忧郁成疾,在76岁那一年,倚窗而卒。 像这样一个一生穷困潦倒的蒲松龄,有什么可给后人做招牌的呢? 蒲松龄是不幸的,半辈谋取功名,可一生与功名无缘,到了71岁那一年,才援例得了贡生,是个老秀才;可蒲松龄又是幸运的,试想假如蒲松龄做了官,在吟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遭砍头的那个大兴文字狱的清初社会里,他糊里糊涂成为统治阶级刀下鬼也未可知,倒不如这样清风朗月独步其间来得自在。给后人留下一部《聊斋志异》,传扬海内外,一生一世,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的呢? 穷人蒲松龄,穷得干净。(选自《散文》2006年第2期,有删节) 5.简析文章开头提及的“蒲公路”“松龄煎饼”“聊斋饭店”“留仙酒”“剑臣扇”“柳泉洒”等的作用? 答:??? 6.作者将诗句“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转用在蒲松龄的身上,这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 7.文章的结尾说:“穷人蒲松龄,穷得干净。”“穷得干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篇分条列述。 答:? 8.简要分析蒲松龄与“孔乙己”的“穷”。 答:?
参考答案:5.①内容上,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名人经济现象反衬出蒲家庄人的朴实厚道,突出了蒲松龄的“穷”。②结构上,开启文章、引起下文。 6.转用恰当,因为《聊斋志异》写的多是狐仙鬼怪的故事,所以说是“满纸荒唐言”,但故事中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渗透着作者辛酸血泪,而各种滋味又是许多人难以体味和理解的,所以说是“谁解其中味”。 7.①蒲松龄在世时,穷困潦倒,穷的就只“聊斋”一间房,然而 “独善其身”“不改其志”,力求活出个自己来。②蒲松龄去世后,只留下一部《聊斋志异》,他的家乡没沾上什么光。 8.①蒲松龄与孔乙己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仕途失败的命运决定了他们无法摆脱“穷”的窘境。②一个“穷的干净”,借文反思社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一个因“穷”而沦为人们不屑的小偷、酒徒。
本题解析:5.无 6. 无 7. 无 8. 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街 沈从文 (1)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2)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作军队上搬运军火的夫子的。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 (3)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一些小猪,随后男女小孩子出来站在门限上撒尿,或蹲到门前撒尿,随后便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跷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4)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午睡,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到土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作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机,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伸出憔悴的手来,一面便捷地退着粗粗的棉线,一面用一个棕叶刷子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带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边沿,等候每五天来一次的行贩,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 (5)许多人家门对着门,白日里,日头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动时,街上半天还无一个人过身。每一个低低的屋檐下人家里的妇人,各低下头来赶着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抬起头来,用疲倦忧愁的眼睛,张望到对街的一个铺子,或见到一条悬挂到屋檐下的带样,换了新的一条,便仿佛奇异的神气,轻轻的叹着气,用兽骨板击打自己的下颌,①因为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记忆到由另一个大城里来的收货人的买卖了。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6)街上也常常有穿了朱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胭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小孩子便大声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望到不见这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的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7)街上到黄昏时节,常常有妇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簸箩,放了一些米,一个蛋,低低的喊出一个人的名字,慢慢的从街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去。这是为不让小孩子夜哭发热,使他在家中安静的一种方法,这方法,同时也就娱乐到一切坐到门边的小孩子。长街上这时节也不寂寞的。 (8)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到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们到门前站定了的女人们,一面摇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的唱着忧郁凄凉的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 (9)“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 (10)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为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相磕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的哭了。 (11)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并没有信来。有些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便人带了信回来。得到信息哭了一整天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②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的。 (12)阴雨天的夜里,天上漆黑,街头无一个街灯,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嚎着,用鼻子贴近地面,如一个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动在这奇怪的声音里。什么人家的孩子在梦里醒来,吓哭了,母亲便说:“莫哭,狼来了,谁哭谁就被狼吃掉。” (13)卧在土城上高处木棚里老而残废的人,打着梆子。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且不必明白半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那梆子声音,只是告给长街上人家,狼已爬进土城到长街,要他们小心一点门户。 (14)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半夜里落了雪,则早早的起身的人,开了门,便可看到狼的脚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 (选自《品中国散文》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2)段紧承段首,进一步写出湘西小城镇长街的寂寞,点明了长街寂寞的社会原因,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戚氛围。 B.第(5)段画线①处是心理描写,反复写“一定想起(到)……事情”,起强调作用,说明了妇女们对男人的思念牵挂之切。 C.第(11)段画线②处以哀写乐,这里写不谙世事、无知孩童的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反衬的是妇人们失去男人的无限悲哀。 D.文章写“白日里街上走过新媳妇,阴雨的夜里狼的光顾与争斗”用以衬托长街妇人失去丈夫后的孤苦、无依和生活的乐观。
| E.写法上作者有意模糊散文、小说的体式,文章有清晰的叙事线索,自然、朴实、真切的日常生活画面有一种异样感人的魅力。 小题2:文章开头写长街“寂寞”,而后文却处处写长街“不寂寞”,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6分) 小题3:文章主体部分作者不动声色反复诉说了长街的种种“不寂寞”,长街的白天、黄昏呈现了哪些不寂寞的生活图景,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8分) 小题4:沈从文作品独特的叙事视角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依据文章内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说你的见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1:不矛盾。①内容上,开头直接点出自己所写的对象“长街”,并赋予它应有的情绪色彩“寂寞”,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奠定了全文的叙事、抒情基调。②形式上,总领全文,与下文反复写到长街不寂寞形成对比。 小题1:①白日不寂寞:妇女们单调劳作,疲倦而忧愁;街上走过新媳妇,热闹之后更觉心酸。②黄昏不寂寞:妇人声声低唤,为孩子祈福;妇人们轻唱忧郁的歌,祈盼夫归;孩子在焚烧纸钱的火光中,欢天喜地。 小题1:①独特的散文写法:有清晰的叙事线索,远离抽象的抒情,借助素淡朴拙的文字写自然、朴实、真切的日常生活;创造了一种杂糅文体,模糊了散文与小说的体式,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形式。②选材上,选取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场景,作者对湘西小城镇底层人们为自己、为儿女,不畏贫贱,知天安命,艰难努力地活着的生存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反思。③独特的审美眼光:湘西人循环往复、千年不变的无可记载的寂寞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作者静静的叙述中呈现出的是淡淡的哀愁,带给人们的是无言的哀戚。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应为“以乐写哀”;D项,“生活的乐观”错,应为“生活的凄苦”。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答对两点即可,其它有创意的见解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商张謇 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为“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来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 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非常坎坷,到41岁才功成名就。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③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来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 ④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⑤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张謇的“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了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看,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有哪些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全文看,张謇被称为一代“国商”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体现了张謇对儒家传统的背离。(2)经商之后的张謇依然坚持着儒家社会理想。 小题2:(1)商人阶层的社会权利少。(2)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3)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 小题3:(1)既从事经商事业,又坚持儒家社会理想。(2)历经艰苦,给后代很多启发。(3)有着耀眼的政治和社会声望(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4)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第②段提取即可。 小题2:答题区域在第③段第二句“此时……渠道”,要分层提取。 小题3:信息分布在③④⑤三段中,提取关键词语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5题。 雨的四季 刘湛秋 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③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当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档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增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④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⑤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莱,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的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⑥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⑦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14.文章的最后,作者动情地说:“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这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结合全文,请说说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句中的“泪水”显得比较突兀,有人这样认为,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灵魂得到净化。 15.赞同。从整篇文章来看,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而泪水往往是忧伤痛苦的表现,篇末突然出现这样的内容,缺少概括的基础,因而显得比较突兀。不赞同。泪水不仅代表忧伤痛苦,也可以表示极度的愉悦兴奋,这句话出现在抒情性语段中,前有感激雨对我思想感情滋润的情感抒发,后有北方干燥的城市生活的衬托,把感情的抒发推向了极致,此句是极度快乐之情的表现,所以,谈不到突兀的问题。
本题解析: 14.答案集中在文中第⑥段。 15.A赞同。要从整个文章的内容和行文思路的关系入手 B不赞同。可以从文章内在的情感脉络入手。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我眼中的刘文典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B.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C .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D. 刘文典之所以有“活庄子”的美誉,主要是因为他潜心研究庄子并有所得;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 D. 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作者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E刘文典之所以有“活庄子”的美誉,主要是因为他潜心研究庄子并有所得;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 小题2:依据文本,刘文典的“狂”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4分) 答:? ? ? 小题3:刘文典“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6分) 答:? ? ? ?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②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仙桃一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 (答出2点、任举一例即可) 小题3:(第一问)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地方。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不应成为车马喧嚣、迎来送往之地。 (第二问)可从学术独立、治学氛围、教师的个性和才华等方面谈,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又能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表述不当、条理不清者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C项涉及的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并不代表“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本项属于无中生有;D项“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没有心理描写。 小题2: 本文总共写了四件事来证明刘文典“狷介狂人”的特点。这几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讲学,做学问时的“狂”,比如讲《红楼梦》时自称“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讲《月赋》时,将课堂放到室外,时间放在晚上。自称中国只有庄周和他才懂得庄子。第二类是对待权贵的“狂”,如傲慢地对待蒋介石。 小题3: 解答本题要首先要了解“衙门”的特点。“衙门”作为政府部分,等级森严,规章制度多,官僚气息浓等。所以“大学不是衙门”暗含了大学追求的是自由,是平等,所以不应像“衙门”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解答第二问时也要从“平等”“学术”“自由”等方面来谈。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