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A.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 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会:相聚,会面
小题1: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A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连词,表选择,可译成“是……(还是)……”。B前一个“以”连词,“来”;后一个“以”连词,“因为”。 C前一个“而”是转折连词,“却”;后一个“而”假设连词,“如果”
小题1:②句说的是陈庭学能征战,⑥的陈述对象不是陈庭学。
小题1:因而令人抱憾而止”的“止”,文中无此意。从原文“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可知,强调的不是不能到达,而是即使到了也无所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珍国,字德重,沛国相人也。珍国起家冠军行参军,累迁虎贲中郎将、南谯太守,治有能名。时郡境苦饥,乃发米散财,以拯穷乏。齐高帝手敕云:“卿爱人治国,甚副吾意也。”永明初,迁桂阳内史,讨捕盗贼,境内肃清。罢任还都,路经江州,刺史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乃叹曰:“此真可谓良二千石也!”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武帝雅相知赏,每叹曰:“晚代将家子弟,有如珍国者少矣。”复出为安成内史。迁巴东、建平二郡太守。还为游击将军,以父忧去职。
建武末,魏军围司州,明帝使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拔涡阳,以为声援,起珍国为辅国将军,率兵助焉。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惧,弃军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永泰元年,会稽太守王敬则反,珍国又率众距之。敬则平,迁宁朔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将军如故。
义师起,东昏①召珍国以众还京师,入顿建康城。义师至,使珍国出屯硃雀门,为王茂军所败,乃入城。仍密遣郄纂奉明镜献诚于高祖,高祖断金以报之。时城中咸思从义,莫敢先发,侍中、卫尉张稷都督众军,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稷许之。十二月丙寅旦,珍国引稷于卫尉府,勒兵入自云龙门,即东昏于内殿斩之,与稷会尚书仆射王亮等于西钟下,使中书舍人裴长穆等奉东昏首归高祖。以功授右卫将军,辞不拜;又授徐州刺史,固乞留京师。复赐金帛,珍国又固让。敕答曰:“昔田子泰固辞绢谷。卿体国情深,良在可嘉。”后因侍宴,帝问曰:“卿明镜尚存,昔金何在?”珍国答曰:“黄金谨在臣肘,不敢失坠。”
五年,魏任城王元澄寇钟离,高祖遣珍国,因问讨贼方略。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十四年,卒。?
(选自《梁书》,有删节。)
〖注〗①东昏:萧宝卷,齐明帝萧鸾第二子,南齐的第六代皇帝,在位4年,被杀,谥号“东昏侯”。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迁虎贲中郎将累:多次,屡次
B.罢任还都,路经江州罢:停止,完成
C.珍国又率众距之距:通“拒”,抵挡
D.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要:要挟,挟制
小题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表现王珍国“治有能”或有“为将才略”的一项是(?)(3分)
①发米散财,以拯穷乏?②讨捕盗贼,境内肃清
③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④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
⑤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⑥授徐州刺史,固乞留京师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在治理政事方面王珍国颇有才能名声。当时郡内苦于饥荒,于是发派米粮财物,来救济穷困缺乏的人,因此齐高帝亲为下令,表示鼓励。
B.王珍国不仅体恤百姓,而且治政严明。永明初年,他任桂阳内史的时候,派人四处抓捕盗贼,于是境内被整顿得非常清明。
C.建武末年,魏军围困司州,明帝派刺史裴叔业迎战,派王珍国助战。魏将杨大眼率军来到,裴叔业丢下军队逃跑,导致军队惨败。
D.因功高王珍国被授予右卫将军,没有接受;又授予徐州刺史,他请求留在京师,后来又赐予金帛,又推让。皇帝下诏,用田子泰推辞绢谷财物之事,表彰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义师至,使珍国出屯硃雀门,为王茂军所败,乃入城。(5分)
(2)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义军到了,派王珍国出城驻扎在朱雀门,被王茂的军队打败,于是(义军)进城。
(屯:驻扎,1分;为……所;表被动,1分;入城:省略“义军”,1分;句意2分。)
(2)王珍国回答说:“我常常担心魏兵人少,不担心人多。”高祖认为他的话很雄壮,于是授予他旌节,和众军共同讨伐敌军。?
(患:担心,1分;壮:意动用法,“认为雄壮,1分;假节:授予旌节,1分;全句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要:相约,结盟
小题2:③表现王珍国的清廉、简从,⑥表现王珍国的拒不受官。
小题3:魏军围困司州,明帝派裴叔业攻打涡阳,作为声援,并非“迎战”。由于王珍国殿后,也没有导致大败。
参考译文:
王珍国,字德重,是沛国相州人。王珍国在家被征召做冠军将军行参军事,多次升官做到虎贲中郎将、南谯太守,治理政事颇有才能名声。当时郡内苦于饥荒,于是发派米粮财物,来救济穷困缺乏的人。齐高帝亲手下诏说:“你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这)非常符合我的心意。”永明初年,升官做桂阳内史,四处抓捕盗贼,境内被肃清。卸任回到都城,路经江州,江州刺史柳世隆到江边践行送别,见到王珍国回京的装束轻便简朴,于是感叹说:“这真可以说是优秀的太守啊。”回京后做了大司马中军参军。武帝平素了解赏识他,经常感叹说:“后代的将领家的子弟,有能比得上王珍国的很少啊。”后又出京任安成内史。升官至巴东、建平两郡的太守。回京做游击将军,因为父亲去世(守孝)而离任。
建武末年,魏军围困司州,明帝派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打涡阳城,作为声援,起用了王珍国做辅国将军,率领军队助战。魏将杨大眼大队人马突然来到,裴叔业恐惧,丢下军队逃跑了,王珍国率领军队殿后,所以还没达到惨败的地步。永泰元年,会稽太守王敬则^造**,王珍国又率众抵御。王敬则被平定,升官做了宁朔将军、青州、冀州二州的刺史,仍像以前一样率领军队。
义军起兵,东昏侯诏令王珍国率领部队回京师,进入主理建康城。义军到了,派王珍国出城驻扎在朱雀门,被王茂的军队打败,于是(义军)进城。王珍国仍然秘密地派遣郄纂捧着一面明镜进献对高祖表示诚心,高祖折断黄金来回复他。当时城中人都想归附义军,没有人敢先行动,侍中、卫尉张稷总领众军,王珍国秘密结交张稷的心腹张齐,与张稷相约(结盟),张稷答应了。十二月丙寅早晨,王珍国带领张稷到卫尉府,领兵从云龙门进入,在内殿遇见东昏侯杀了他,和张稷会和了尚书仆射王亮等人在西钟下,派中书舍人裴长穆等捧着东昏侯的头归顺高祖。因为(这个)功劳被授予右卫将军,推辞不接受;又授予徐州刺史,坚决地请求留在京师。后又赐予金帛,王珍国又坚决地推让。皇帝下诏说:“想当年田子泰坚决地推辞绢谷财物。你体谅国家情感深厚,真是很值得嘉奖啊。”后来赶上侍宴,皇帝问他说:“你的明镜还在,以前的黄金还在吗?”王珍国回答说:“黄金还恭敬地带在我的肘后,不敢丢失。”
五年,魏任城王元澄作乱侵犯钟离,高祖派遣王珍国,趁机询问讨贼的方法。王珍国回答说:“我常常担心魏兵人少,不担心人多。”高祖认为他的话很雄壮,于是暂时授予他旌节,和众军共同讨伐敌军。十四年,去世。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谢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为王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如:到,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参考答案:1.B
2.C
3.(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重点:固定格式“所以”、“非常”的意思。“出入”翻译为“进入”也可以)
(2)杀人如同不能杀尽,惩罚人如同不能用尽酷刑。(重点词语“如”“举”“胜”)
(3)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啊)!(重点:句式“判断句”、词语“耳”“为”等)?
4.①一是刘邦为自己辩解,樊哙指责对方失信;?
②刘邦澄清真相,樊哙向对方提出要求
③刘邦讲得可怜低下,樊哙慷慨激昂;?
? ④措辞上的区别,刘邦称将军,樊哙称大王,等等。(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二日,涉其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B.问之习庐山者 ? 习:谙习,熟悉。
C.完壮邃密,非复其旧 壮:使……坚固。
D. 愿为文以志之 志:记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流转汹涌,穷水之变 B.?以待四方之游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C.?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
D.?则其为道也轻?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即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机缘,景物描写生动鲜明,连用多个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石间流水的巨大声响和湍急情态。
B.本文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议论,从“僧”追求佛理谈到“士”追求“道”,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求“道”的看法。
C.苏辙因获罪而被贬谪,不免有些悲观颓废,但他从二迁身上看到了“不懈”的力量,从而发出“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的感叹。
D.本文先叙后议,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淡雅、朴素自然,简洁畅达,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D/志:记述,记载。7.B/A项,均为结构助词,前者可译为“的”,后者取消主谓独立性;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C项,均为连词,一个表并列,一个表转折;D项,前者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后者为句末语气词,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8.C/本文没有表现作者悲观颓废之情,“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不是作者的感叹。9.(1)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2)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 (3)如果某一天明晓真理,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
本题解析: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谪到高安。夏天六月,经过庐山,明知它风景优美而不敢久留。停留两天,从庐山南面登山,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耸相靠。水在石头中间流动,声音像雷霆,像千辆车疾驰,令人惊恐而不能自控,就连险要的三峡也比不上。所以那桥叫“三峡”(桥)。过桥向东,依山沿水而行,(只见)流水平滑像白练。(流水)横冲巨石,汇集而形成大车轮(的形状),回旋汹涌,穷尽水的(各种)变化。(栖贤)寺院建在流水的上游,右靠石壁,左临流水。石壁的脚下,僧堂建在那里。狂峰怪石,(宛如)在屋檐上飞舞。杉树、松树、竹子,(枝叶)横生倒悬,青翠茂盛,相互交错。每当大风大雨来临,僧堂中的人怀疑(树木)将压下来。向熟悉庐山的人询问,(他们)说:“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说:“我们的僧堂从开始修建至今天已经六十年了。瓦木败坏腐朽,没有办法来招待四方的客人,我能够凭我的勤劳将它翻新,(使它)完好坚固幽深,不再像它以前的样子,希望(您)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听说,求道者不在饮食、衣服、居住上有奢求,然而如果让他饮食能够充足,衣服能够完好,居住能够安稳,安心求道而没有外在的干扰,那么他追求佛理就会容易些。这就是古代的通达之人必定会依山林建房屋、储存蔬菜粮食来招待四方的游客的原因,也是智迁惠迁致力于此而坚持不懈的原因啊。士人居住在尘世之中,每天遭遇纷乱繁杂的变化,而心中未曾一天忘记道。更何况身在深山之中,野水之边,有房子可安居,有食物可吃饱,是非荣辱不在心头耳边萦绕,却(怎么可能)不迅速明白呢!孔子说:“早晨明晓真理,纵然当晚死去也值得了。”如今那些致力于俗学而不闻大道的人,即使勤劳终生,我知道他也没有值得死的东西。如果某一天明晓道,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因此我依着智迁惠迁的意愿,而把它告知那些后来者,难道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吗?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眉阳苏辙作记。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