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A.酌贪泉而觉爽 B.烟光凝而暮山紫 C.天柱高而北辰远 D.蟹六跪而二螯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例句与A项中“数”都是名词,“定数”。B中“数”读shuò,副词,屡次、多次。C中“数”读shǔ,一个一个的计算;查点。D中“数”读shǔ,列举罪状。
小题2:A项中“而”表示转折,连词。B、C、D三项中“而”均表示并列,连词。?
小题3:例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逃。B项,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C项,名词作动词,看,望。D项,形容词作名词,美德。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2分)
王及善,铭州邯郸人也,父君愕。隋未,并州人王君廓掠邯郸,君愕往说君廓曰:“方今万乘失御,英雄竟起,诚宜抚纳遗氓,保全形胜,按甲以观时变。今足下恣行残忍,窃为足下寒心矣。”君廓从其言,乃屯井陉山。会义师入定关中,乃与君廓率所部万余人来降。从太宗征辽东,与高丽战于驻跸山,君愕先锋陷阵,力战而死,太宗深痛悼之。
及善年十四,以父死王事,袭爵邢国公。高宗时,累迁左奉裕率。太子冬居春宫,因宴集命宫官掷倒①,次至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乐官,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臣将奉令,恐非殿下羽翼之备。”太子谢而遣之。高宗闻而特加赏慰。寻除右千牛卫将军,高宗谓曰:“以卿忠谨,故与卿三品要职。他人非搜辟②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侧,知此官贵否?”
后契丹作乱,起授滑州刺史。则天谓曰:“边贼反叛,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缓步至彼,为朕卧理此州,以断河路也。”因问朝廷得失,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则天曰:“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乃留拜内史。
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及善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时张易之兄弟恃宠,每内宴,皆无人臣之礼。及善数奏抑之,则天曰:“卿既高年,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中可也。”乃上疏乞骸骨,不许。圣历二年,薨,年八十二。废朝三日,陪葬乾陵。
《旧唐书列传四十》
【注】①掷倒:翻跟头。②搜辟:搜査清除道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万乘失御控制力,统治力
B.袭爵邢国公承继
C.太子谢而遣之致谢
D.及善数奏抑之抵制,压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窃为足下寒心矣为朕卧理此州
B.以父死王事以卿忠谨
C.太子之居春宫恐非殿下羽翼之备
D.乃留拜内史乃上疏乞骸骨,不许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王及善“有大臣之节”的一组是?
①力战而死,太宗深痛悼之。
②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
③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
④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
⑤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
⑥及善数奏抑之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朝末年,王君廓和王君愕率领所部一万多人来投靠义师,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冲锋陷阵,英勇杀敌。
B.高宗对王及善特加信任并委以重任,授予三品要职,让他佩大横刀留在自己身旁。
C.武则天对王及善极为器重,本来想派他去滑州,但在向他问策后决定把他留在朝中。
D.王及善不满张易之兄弟恃宠而骄、不守臣礼,屡屡上奏,但武则天反倒让他不要多管此事。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
?
?
② 及善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
?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 (4分)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4分,该断不断、不该断断了均算错,每错3处扣1分。)
(2)(6分)① 翻译:防边贼作乱(译作"那"也可)是小事,朝廷根本是大事",你不应出行。(3分)赋分:"末"1分,句意2分。
② 翻译:王及善在官时总是凭着清廉正直得到皇帝的知遇,遇事不轻易改变主张,很有大臣气节。(3分)赋分:"见知"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道歉,致歉
小题1: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A介词,为,替;B连词,因为;D连词,于是
小题1:① 句写的是王及善的父亲王君愕;③ 句写的是高宗对王及善的信任;④ 句写的是武则天对王及善的要求。
小题1:偷换主语,原文是说王君愕"与君廓率所部万余人来降",王君愕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而非"王君廓和王君愕"。
小题1:参考译文:
王及善,是汔州邯郸人,父名君愕。隋朝末年,并州人王君廓侵掠邯郸,王君愕前往游说王君廓说: "如今天子丧失统治权力,英雄竟起,应该安抚招纳被遗弃的百姓,占据有利地势,按兵不动以观察形势变化。现在足下肆行残忍,所到之处劫掠抢夺,我私下替足下寒心。"王君廓听从他的建议,于是屯驻在井陉山。恰逢义师进入并平定关中,他便和王君廓率领所部一万多人来降,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和高丽在驻跸山交战,王君愕率先冲敌阵,力战而死,太宗非常哀痛并怀念他。
王及善十四岁时,因为父亲为国事而死,袭爵邢国公。太子住在春宫时,因聚宴而命宫僚翻跟斗,轮到王太善,他推辞说:"殿下自己有乐官,臣只应属守本职,翻跟斗不是臣的事情。臣如果接受此令,恐不合辅弼殿下的本意。"太子道歉并让他离去。高宗听说后专门加以赏賜安慰,不久授任佑千牛卫将军,高宗对他说:"因为卿忠诚谊慎,所以授给卿三品要职。其他若非带人搜索清道保卫不得来到朕的住处,卿佩大橫刀却身在朕的身旁,你知道此官的尊贵吗?,
后来契丹反叛,山东形势不稳,他被起用授任滑州刺史。武则天对他说:"边境逆賊反叛,卿虽有病,可带着妻子儿女同行,每天走三十里,慢慢到达那里,躺在床上为我治理滑州,来隔断逆贼过河之路。" 于是向他咨询朝廷政事得失,王及善详细陈述治理乱世之策十余道,武则天说:"防边贼作乱是小事,朝廷根本是大事,卿不应出行。"于是留在朝中拜授内史.
当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掌管刑狱,经常用各种难以想到的突祸陷害良善。后来来俊臣因犯罪被捕入狱,有关官员判他死刑,武则天想赦免他。王及善固执地陈奏说:"来俊臣凶恶狡猾图谋不轨,臣认为不除掉元凶,恐怕会动摇朝廷,祸患将从这里开始。"武则天采纳了。
王及善在官时总是凭着清廉正直得到皇帝的知遇,遇事不轻易改变主张,很有大臣气节。当时张易之兄弟依恃恩宠,每次参加宫内宴会,毫无人臣之礼。王及善多次进奏裁制,武则天说:"卿年事已高,不适合再侍从游宴,只管关中之事就行了。"于是上疏请求退休,武则天不答应。圣暦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岁。停止朝会三天,陪葬乾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B.讽富人自实粟 讽:劝说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 (3分)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让百姓形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3分)
(2)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分)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3分)
参考答案:6.D
7.C
8.D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2)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说的是)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
本题解析:
6.轻:以……为轻,轻视。
7.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8.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9.(1)饮食冠裳,动词;假,借;夸徇,夸示炫耀。
(2)上下驰骋,涉猎广泛;工作,擅长写;鲜,很少。
(3)判断句式;吝,吝啬;过,过错。抓住要点,文意不通扣1分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文木先生传
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竞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遏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恨恨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日:“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不习治生——治:经营
B.竟不赴廷试——竟:竟然
C.性不耐久客——客:客人
D.当俟异日耳——俟:等待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
①饮酒歌呼穷日夜
②窘极,则以书易米
③夙构者莫之为胜
④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⑤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敬梓生性聪明,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无意进取功名。
B.吴敬梓家境不错,继承了不少家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内耗尽家产,生活开始穷困起来。
C.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但对善写八股文的读书人深恶痛绝,这体现了他的矛盾性格。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4.用“\”为下列语段断句。
海 瑞 历 两 京 左 右 通 政 属 吏 惮 其 威 墨 者 多 自 ?
免 去 有 势 家 朱 丹 其 门 闻 瑞 至 黝 之。?
5.翻译。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第4题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海瑞历两京左右通政\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5.?
(1)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2)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
(3)海瑞历任南京、北京左右通政。下属官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离官而去。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易》称“《遯(dùn同“遁” ) 》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
逢páng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潜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太守怀恨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康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太守怒,收之系狱,更发它吏。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伤流血,奔而还。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连征不起,以寿终。
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
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
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
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 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及就起,左右进辇。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
《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吏奉谒致礼奉谒:拜见
B.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杜:关闭
C.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宾:归顺
D.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过:经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汝殁以六月二日
C.少孤,为宗人所养吾属今为之虏矣!
D.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逸之风,可溯及远古,唐尧、周武王成全了隐士的隐逸志节,历代选择隐逸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隐逸的动机不尽相同。
B.逢萌、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们都不满王莽篡权;而井丹避世隐居则是因为他本性清高,不愿意与王侯贵戚结交。
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逢萌、周党,他们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非常不满。
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B.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C.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D.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3分)
(2)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4分)
(3)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
(1)他回来后,带领家属迁往海滨,在辽东客居。
(2)朝廷征召我的原因,认为我对政事有益处,(我)连方向都不知道,怎能救时呢?
(3)于是骗说五王,求用千万钱,相约能把井丹请来,而另外使人在半路抢劫他。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过,应为拜访之意。故答案选D。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C项“为”都是表被动,A项:动词,到/代词,我; B项:介词,用/介词,在;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小题3: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C周党是直接向光武帝陈述自己的志向而不是委婉拒绝,同时面对光武帝的多次征召并不是每次都委婉拒绝,光武帝对此并非不满,而是理解。故答案选C。
小题4: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小题5: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