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王弘当时还处在守丧期同,却独自一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哭泣,议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
(2)王县首既是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梁,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什么缘故呢?
本题解析:
小题1:同“偾”,债务,欠的钱财。
小题2:②是王弘对答的话;④是说王弘一举一动都是讲究礼仪的,⑤是说王弘清正廉洁的。
小题3:说“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理解错误。彭城王对王弘的表现是不理解,而宋文帝认为。贤者的心境不可测度”,很体谅王弘的做法。
小题4:(1)译出大意给2分。“居”:处于,在、“论”:议论,评论、“称”:称赞,称颂。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为”(是)、“情”(情绪,外在的表情与内心的情感)、“称”(相符),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王弘,字体元,是琅邪邢临沂人。他的曾祖父王导,官至晋朝的丞相。祖父王洽,官至中领军(官职名)。父亲王殉,官至司徒。王弘小的时候就很好学,以聪慧出名,他20岁时,当上了会稽王骠骑参军司马遣子的参军主簿。他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他的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等到王殉逝世,王私就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一概不收取债款.剩下的一些产业全部托付蛤他的弟弟们打理。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守丧的人都不能等到服丧期满就被征召,只有王弘多次被征召都不就职。桓玄攻克了建业,速捕了司马道子交付廷甜审讯,很多大臣与官吏由于害怕受到牵连,都不敢前来看望送行。王弘当时还在守丧期闯,却独自一个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哭泣,评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
宋国建立,王弘任尚书仆射,掌管支部,领彭城太守。后来迁任江州刺史.他减轻赋税和劳役,百姓感到安定。永初元年,王弘因为辅佐宋武帝登上帝位有功,被封为华容县公。永初三年入朝,晋升官号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帝在套同群臣饮宴时说:“我是布表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一群人都撰写诗文,想要极力称颂武帝的功德.王弘直率地回答说:“这就是所说的天命,想要寻求它得不到,想要推开它也推不去。”当时的人都称赞王弘的回答简要而周全。
王弘熟悉了解政务,注意各种事务,能根据情况斟酌处理,每每存有宽仁公允之心。等到他的弟弟王昙首去世,文帝痛惜伤心不已,见到王弘流涕教欷,王弘只是露出端庄的神色而已。不久彭城王刘义康对文帝说:“王昙首既为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粱,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什么缘故呢?”文帝回答说:“贤者的心境不可测度。”王弘竞能这样得到皇上的体谅。
王弘既是众人景倬的楷模,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法。他的举止动作和文书.写法,后人都一一效仿,称作王太保家法。王弘虽然曾经当过国家重巨,但馋不营求财利,去世之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自
从他担任吏鄙尚书及担任总录尚书事,负责铨选推举官员以后,将要把功名爵位封赠蛤人时,每每先斥责辱骂,然后再施行加官进爵之事假如|用笑脸相迎,欢声笑语,那个人一定什么幽得不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皇上的封爵既然要赐给人,我又加晖托慰,那皖成了与苇王分享砷劳,遗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奸诈事奉君主。假如来誊官的人本来就没有做官的机套。既然我没有办法给他们施加恩惠,又不稍微借助和颜悦色来安抚他们,那就会结成怨恨,这卑是我鄙薄所不露意做的事。”问的人听了心悦诚服。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字五奠,一字伯峻,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赦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指李自成)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可法故好士,一见奇之。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伸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而人皆无应者。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时福王世子即位南京,改明年为弘光元年,维岳条列时务十三事,上陈当事。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日:“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践土而思禹功,食粟而思稷德;吾家世食胶庠之泽,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薙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搜先人遗文,付其子曰:“当谨守之。”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整衣冠,诣先世神主前,再拜入室,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是岁弘光元年七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选自《南山集》,有改动)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词用法与所给例子相同的一项:(?)(3分)
例:一见奇之
A.名余曰正则兮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粪土当年万户侯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相同一项:(?)(3分)
A.前日见志之语燕赵之收藏
B.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庭中始为篱
C.以维岳故赦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D.而人皆无应者侣鱼虾而友麋鹿
小题3:请找出下列各项分析不符文章内容的一项:(?)(3分)
A.杨维岳以其才能和德行为郡守所敬重,他为人孝顺正直,很崇拜文天祥。
B.杨维岳响应勤王诏书,捐出所有的家财抗击清兵,但是没有得到其他人的响应。
C.清兵入关后要求人们剃发,杨维岳不肯屈服,绝食而死。
D.戴名世的这篇史传文抓住人物事迹的关节之处着重记叙,突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重要事迹,也不作纯客观的平铺直叙,而在绘声绘形的记叙中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 (意动用法,和C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是名词作状语) ?
小题2:A (A项“之”是助词“的”,B项第一个“为”是替,第二个“为”是做,C项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D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并列)?
小题3:B(B项抗击的是农民起义军,不是清兵。)
参考译文:
杨维岳,字五奠,一字伯峻,是庐州巢县人。生来孝顺谨慎,喜欢读书,性格刚毅坚守正义。曾经因为文名被知府所赏识。有一天,他去拜见知府,刚好遇到犯法的富民,知府让维岳替他代为求情,能够得到几百两银子。维岳推辞说:“犯了罪的人自有法律去裁决。假使这个人不应当被处罚,那么我接受他的金钱,是不吉祥的;假使这个人应当被处罚,那么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他,这是因我个人的喜好而破坏了官府的法律。我小心谨慎地把持自己,当心没有方法可以报答您的恩惠,怎么敢因为这个缘故而成为你的负累呢?”(意谓:岂敢因替富人求情而连累您循私枉法。)知府因为这件事情更加敬重他。他读书读到了有关于忠孝大义的时候,经常多次地流下眼泪。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并为了他的画像祭祀他。
崇祯年间,陕西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到淮扬当巡抚,维岳说:“这是当代的伟人,不能够不见。”于是他步行到军营去拜见史可法。史可法原本就很喜欢收纳人才,一见到维岳就觉得他非常奇特。过了不久,贼寇更加猖狂,朝廷诏告天下勤王救驾。当时史可法已经官拜南京兵部尚书,他因为官府的财政殆尽,军费枯竭,发出檄文让人们捐出钱财资助国家,维岳拿着檄文哭泣说:“国家形势到这地步,我还用什么维持着自己的家呢?”他立即捐出所有的家产为百姓士绅们做出榜样,但是没有人响应他。
崇祯十七年,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维岳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北方放声痛哭,一连几天几夜不吃不睡。当时世子福王在南京登上皇位,改第二年为宏光元年。维岳列举十三条当前的重大事情形势上呈给当权者。不到一年,清兵渡江,南京被攻破,史可法以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都督军队,扬州城被攻破后,史可法死在那里。维岳哭泣说:“国家养了士人们三百年,以身殉国的,怎么只有史公一个人呢!”于是设了史可法的牌位,写文章纪念他在庭院中哭泣。家人送来米汤,挥手让他们离开;平时喜欢喝酒,这个时候也不喝了。说:“踩在土地上要追念大禹之功,吃着粮食要思念后稷之德,我们家历来享受国家教养的恩泽。现在国家到了如此地步,怎么能吃的下东西呢?”过了三天,清兵来到,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从令,有人对他说:“何不避开呢?”维岳说:“要到哪里避开呢?不过一死罢了。不过一死罢了。”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维岳说:“小子,我平生读书为了什么呢?虽然可苟且求全保得生命,但这违背了我的志向,现在我是死得其所,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解也只是躺着唯唯答应而已。搜集先人流下的文章,交付给他的儿子说:“要小心谨慎地守住它们。”于是作了不髡永诀的文章彰现自己的志向。一连七天绝食,整理衣冠,来到祖先们的牌位之前,拜了两拜进入内室,气息仅存。亲戚朋友们来探访的人更多了,忽然张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说:“前一天我所写的神明志向的文章,千万不要将之展示于世人。”过了一会儿就去世了。当时是弘光元年七月二十九日,终年五十六岁。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私下里送他谥号“文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①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炙毂过②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③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
①彗:扫帚。?
②炙毂过: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过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
③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以鼓琴干威王哭声直上干云霄
C.身亲往师之若望仆不相师
D.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以为小礼无所用
小题2:分别体现孟子、邹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炙毂过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A
小题:(1)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采分点:“乃”“述”“是以”“所如者不合”各1分,句意1分,共5分。“述”翻译为“称道、称述”都可以。“如”翻译为“到”亦可。
(2)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尊敬和礼遇,这岂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采分点:“见”“岂与……”“菜色”“困”各1分,句意1分,共5分。“菜色”翻译为“挨饿”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A.两个“见”都表示被动。B.求取;冲。C.意动用法,以……为师;效法。 D.把……任命为;认为。?
小题:①是别人的见解,而非直接体现;③为理解方法和语言特色;⑥为齐国人对其他两位学者的评价。
小题:A.孟子序《诗》、《书》,作《孟子》七篇不是为了引起诸侯的重视。
小题:无
【译文】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听信他的主张,(他的言论)反而被认为是迂曲玄远而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正当各诸侯国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前的是邹忌,他凭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被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作《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验证细小的事物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只不过)他开始述说的时候空泛罢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反顾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尊敬和礼遇,这岂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智多善辩,语言流畅风趣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聩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每题3分,共4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遡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对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小题2: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
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小题3:划线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盖亦反其本矣!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小题4: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三段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正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并教育百姓。
D.选文第三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侈,放荡
小题1:非通假字
小题1:A做。B随即/跟随。C何不。D.舒缓语气
小题1:是反面论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