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2017-11-05 19:17: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俾:非常 B.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来 C.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字:教育 教化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2、单选题 【幸】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皇帝驾临曰幸,这里指宠幸) B.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免) C.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有幸、幸运) D.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才干见称,庄宗①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②?”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③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颜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选自《晋书?郭崇韬传》) 注:①指皇唐庄王李存勖。②帑(tǎng)国库里的钱财。③李继岌,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太子,即后文皇后的亲生儿子,当时被封为魏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 寇:入侵 B.刘皇后都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矫:假托,诈称 C.由是谗间愈人 间:间或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构:设计陷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契丹之来,非救大礼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B.①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②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C.①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D.①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C.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是,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令人非议。
4、单选题 下列对于本单元课文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融情于事”是《陈情表》一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B.《祭十二郎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C.《愚溪诗序》文章清新秀丽,前四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最后一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贴,不愧是传世的名篇。 D.《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12分) 《万木图》序 杨士奇 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耻为辱之心,犹不施也。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⑶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⑷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小题1:第⑴段介绍了《万木图》的由来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小题2:对第⑵段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
小题3:第(3)段引用杨达卿先生告诫子孙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是“序”,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