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A.其所综画余嘉其能行古道 B.非取之于民也月出于东山之上 C.说竟以谪死洎牧以馋诛 D.病且死穷且益坚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共6处,两处1分。共3分)
小题5:(1)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
(2)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怒武臣。
本题解析:
小题1:拜官
小题2:A他,代词/ B从,介词/ C 因为,介词D将要,副词;却,副词
小题3:张栻又上书皇帝,使皇帝省悟,停止了任命。
小题4:本题考查断句,附译文:“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共3分。“矍然”译为惊愕地,然是···的样子。“假”译为 借“病”译为 困苦各1分。(2)共4分, “右”译为 崇尚、“二柄”译为均衡文武、“乃”译为竟然、“非惟”译为不只是,“服”译为使···心服。各1分)
文言文译文:
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以父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当时宋孝宗刚即位,贬官的张浚被起用,都督军事,幕僚都是当时的人才。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
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皇帝说:“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张栻说:“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务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幸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张栻又上奏说:“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武臣。”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上下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
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见义勇为,没有一丝的迟疑。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他病重临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见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恶之心。天下人都流传诵读。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
张栻闻道很早,朱熹曾经说:“我的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而敬夫的学问却是卓越高深,浑然天成。”张栻的言论是:“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3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汪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
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莅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节选自《明史·张春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理而民不病病:困苦
B.春等责数之数:屡次
C.少顷雨霁霁:雨过天晴
D.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逆: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春守职尽忠的一组是(?)
①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 ②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③既人对,帝数称善
④仍莅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⑤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 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春才能出众,常常临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曾向皇帝面陈 方略;大凌河之战,他奉命监军奔驰救援,竭忠尽智。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治理筹划,兵火之后永平街巷破 败,他尽心安抚百姓,所以被弹劾时,百姓都为他诉冤。
C.张春报效国家,不计荣辱。担任兵备道,他政绩很好但无大的升迁,曾被诬下狱 又获释起用,无论境遇如何,都对国事尽心尽力。
D.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诸军溃败,张春率领剩余 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5分)
译文:?
(2)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只是一定要做些对边疆有益的事情,这是我诚挚的忠心,是用来报效皇上并且尽自己的职分的。(译出大意给2分;“济”“区区”“所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张春)在古庙居住,穿戴着原来的衣帽,最终不丧失臣子的气节而死。(译出大意给2分;“服”“故”“迄”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数:责备,列举罪状。从语法上看,“数”后带有宾语“之”,数应作为动词,而B选项将其释为“屡次”显然是错误的。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在了解所给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采用排除的办法来解题。③说明张春的军事谋略很受赞赏,④是说张春的官职变迁情况。排除了这两个句子的所在选项,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小题3:试题分析:“所以被弹劾时,百姓都为他诉冤”错。关内百姓为他诉冤在“王在晋劾春嗜杀”之后。
小题4:试题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翻译,关键是在理解这两个句子大体意思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翻译,象1)“济”“区区”“所以”:济,一是指渡,过河,二是指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本句中是指对边疆有所帮助;区区,诚挚,忠诚;所以,用来……。(2)句中“服”“故”“迄”也是应把握好的三个关键词:服,名词作动词,穿戴;故,旧的,原来的;迄,最终。
参考译文: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辽西全部失守,廷臣集议急需卫边之才,把他提升为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的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张春筹划有方略,事情理顺了百姓不困苦。屡次转任副吏、参政,仍任原官。天启七年,哈剌慎部长汪烧饼带领他的徒众到桃林口刺探,张春指挥守将擒获三个人。汪烧饼叫开关门愿意受罚,张春等人责备他,汪烧饼等发誓不敢背叛。
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被流言迷惑,弹劾张春好杀人。张春写出揭帖辩驳,关内的百姓也为他诉冤。王在晋又告发他勾结宦官克扣粮饷,因而被革职,交给司法官审判。次年,司法官说张春被告发的罪行没有实据,于是释放了他。
崇祯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用张春为永平兵备参议。张春说:“我已经把自己交给这座城池,不敢丝毫有所逃避。只是一定要做些对边疆有益的事情,这是我诚挚的忠心,是用来报效皇上并尽自己的职分的。”于是说军事机密不可泄露,请求皇帝召见,当面陈述用兵策略,皇帝答应了他。进殿对答后,皇帝多次称好,升他任参政。不久他偕同众将收复了永平等城,按功劳加官太仆少卿,仍然掌管兵备之事,等候巡抚有缺才推举补用,因为他在朝廷没有靠山。永平在兵火之后,街巷破败,张春尽心安抚,百姓更加感激他。
崇祯四年八月,清兵包围了大凌河新城,皇帝命令张春监督总兵吴襄、宋伟的部队飞驰救援。九月二十四日渡过小凌河。三天以后驻扎在长山,离城十五里,大清兵用两万骑兵来迎战。张春的营垒被冲破,诸军于是败北,吴襄先败,张春又将溃败的兵众收揽重新立营。当时风起,张春下令放火,风顺火势,燃烧炽烈,天忽然下雨反向刮风,士卒被烧死的很多。过一会儿雨停,两军再次激战,宋伟力量不支也败逃。张春和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都被俘虏。被俘的人见了太宗文皇帝都行臣子之礼,只有张春直立不跪。张春说:“忠诚的大臣不事奉两个君主,这是礼义。我若是贪生怕死,又怎么会让我担当重任!”让他剃发,他不屈从。张春在古庙居住,穿戴着原来的衣帽,最终不丧失臣子的气节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选段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小题2:选段②里作者阐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6分)
小题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省略号处不译)(5分)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划线处各1分,若答“自由自在”“超然独立”“洒脱自在”等亦可给分。)
小题2: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1分)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静止;(1分)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能永久存在。(1分)人用不着羡慕无尽的江水,不必哀叹人生短促,(1分)应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的一切,(1分)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1分)
小题3:正当他攻破荆州,打下江陵,顺流向东进发时,……本来就是一代英雄啊,但他现在在哪里呢?(“方”,“下”,“东”,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作者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从“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动作上,已经表现出愉快的心情,接着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写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欢快的语调,“白露“点明是秋天,”横江“点明地点是在江上。表现出了在清风明月之间,架舟行驶江面所引发的快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此时的泛舟感受,也就是东坡词里的“我欲乘风归去”的心情。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小题2: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我们若从不变的观点来观察,那么万物包括你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何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呢?苏轼的回答,反驳了客人的虚无看法,阐明自己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给予人生以积极意义。“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小题3:注意得分点: “方”:正当;“下”名词活用作动词,攻下;“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各1分。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参考答案:1、B
2、C
3、A
4、(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 (3)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
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其为政也
B.管仲富拟于公室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题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其”为代词,代管仲,可译为“他”;B,第一个“于”为介词,意为“与”,第二个“于”为介词,意为“在”;C,均为转折连词;D,均为句尾语气词,不译
小题2:④对管仲境遇的一般陈述,⑤是表现管仲政治才能
小题3:A应为“鲍叔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B文中无“老是赔本”之意;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缺乏依据,另“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不恰当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