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白 狼
沈石溪
当寨子里接二连三地发生羊羔神秘失踪的事件后,有经验的猎人断定.附近一定出现了狼,黑狼!于是,寨子里组织了一支捕猎队进山追剿。几天后,嗅觉灵敏的猎狗把我们引进戛洛山一个隐秘的石洞里,我们打开手电,发现洞里有一只黄毛狼崽子,还没满月,刚刚会蹒跚行走。没见母黑狼的踪影,估计是外出觅食了。
“这家伙长大后也是一个偷羊贼!”村长说着,抽出长刀就要往狼崽子的脖颈上砍。
老猎人波农丁一把拦住村长说:“母狼回来后看到狼崽子被杀,没了牵挂,也没了顾忌,就会嗅着气味找到我们寨子进行疯狂报复的。”
“那该怎么办?”我问。
“最好的办法是把狼崽子的四条腿弄断。这样一来,母狼既舍不得扔掉残废的狼崽子,
又不敢再继续待在这片给它带来灾难的土地.就会叼着这只狼崽子远走他乡。”
“不行不行,”村长断然否定,“这样做我们这儿倒是安宁了,可其他寨子的牛羊又会遭殃,我们怎么能把祸水乱泼呢?”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这只狼崽子带回寨子当做‘人’质,不愁母狼不来送死。”波农丁胸有成竹地说。
于是,我们用麻绳套住狼崽子的脖子,拴在村外石灰窑旁的一根木桩上。四周是一片开阔地,便于观察和射击。捕猎队两人一组,握着上了膛的猎枪,趴在距狼崽子约20米远的石灰窑顶上,白天黑夜轮流值班。
第三天下半夜,轮到我和波农丁值班了。据前面那些猎人说,前两天夜里,母狼都曾光临过石灰窑,但都在离木桩约200米远的树林里徘徊嗥叫,没敢踏入开阔地来。我和波农丁爬到石灰窑顶,正当这时,天上一块厚厚的乌云遮住了月亮,明亮的月夜转眼间变得漆黑一片,我们看见母狼闷声不响地突然从树林里蹿出来,疾风似的奔向拴着狼崽子的木桩。但就在它快接近木桩时,那块乌云被风吹开,大地重新被月亮照得如同白昼,我和波农丁发现情况不妙,赶紧朝母狼开了两枪。虽然在慌乱中未能射中,但母狼却被枪声震住,转身逃回了树林。波农丁强调说,他看得清清楚楚,那是一只毛色灰黑的母狼,两只眼睛就像绿灯笼。
木桩旁边,狼崽子有气无力地哀叫着。
几天来,我们只喂它喝了一些米汤,小家伙现在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快饿死了。
我趴在石灰窑顶上,不时地仰望天空。夜空越来越晴朗,看不见大块大块的云朵, 鸡叫二遍时,启明星升起来了。我放下猎枪,疲倦地打了个哈欠。
“别大意,狼崽子快要死了,今夜母狼无论如何会来救它的。”波农丁说。
“它不会那么傻,白白来送死。”我说。正说着,我们突然听见石灰窑下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农丁和我立刻把枪口对准发出响动的角落,手指紧扣着扳机。一会儿,石灰窑的阴影下钻出一条白狗来。月光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确实是一条毛色雪白的狗,白得没有一丝杂质。波农丁放下枪,嘟囔道:“谁家的狗.三更半夜跑出来捣乱!”
我也再次放下猎枪,把头枕在臂弯上,想打个瞌睡。白狗从我们的眼皮子底下不紧不慢地向木桩跑去。
“嘘,嘘,滚开,别过去!”波农丁挥手驱赶白狗。
白狗扭过头来望了波农丁一眼,仍小跑着靠近木桩。在它回头一瞥的时候,我觉得脸上被两道绿莹莹的寒光扫过,忍不住打了个寒噤。我从没见过如此凶恶的狗眼。我想把这个不祥的感觉告诉身边的波农丁,又怕他嘲笑我胆小如鼠,便将快到舌尖的话又咽进了肚里。
白狗来到木桩边,低着脑袋忙活起来。因为它背对着我们,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究竟在干什么。但狼崽子却奇怪地停止了哀叫。
“妈的,难道是大白狗把狼崽子咬死了?”波农丁放下猎枪,跳下石灰窑,扯了根树枝,“老子打断它的狗腿,打烂它的狗嘴!”
波农丁奔到木桩前,突然恐怖地大叫起来:“它在咬麻绳,狼崽子在吃它的奶,它不是狗,是狼!快,快开枪!”
我头皮发麻,赶紧端起猎枪瞄准,嘿,惊慌失措的波农丁也在我的准星里呢,我总不能连人带狼一起送上西天吧!好不容易让波农丁闪到了一边,那白狗,不,那白狼已咬断麻绳,叼着狼崽子飞也似的逃进了树林。
“明明是匹黑狼,怎么突然间变得一身白了呢?”波农丁大惑不解地问。
是啊,只听说过北极有白狼,滇南一带的狼不是黑的就是黄的,从没听说过有白的!
我和波农丁拿着手电,在木桩前的草地上照了照,只见草叶上铺了一层石灰,我们这才解开了黑狼变白的奥秘。原来,母狼钻进石灰窑,蹭了一身的生石灰,乔装打扮,化装成一条狗。真是一只?的母狼!
(本文有删改)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2期)
小题1:把握整篇小说,把最后的一句话补写完整。(2分)
小题2:前后照应(即前面伏笔,后面交代)是小说常见的技法,请找出文中的两个例子,简析这种方法的作用。(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的篇幅写村长、老猎人波农丁和“我”如何处置狼崽、引出母狼?
(4分)
小题4:赏析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小题5:有人说小说黑狼变白狗的情节安排不合理,你的看法怎样?请结合作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勇敢而绝顶聪明(也可包括爱心、母爱)。(共2分,一个要点得1分)
小题1:“两只眼睛就像绿灯笼”与“我觉得脸上被两道绿莹莹的寒光扫过”相照应,“拴在村外石灰窑旁的一根木桩上”、“石灰窑的阴影下钻出一条白狗来” 和“母狼钻进石灰窑,蹭了一身的生石灰,乔装打扮,化装成一条狗”相照应。
作用:①前呼后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②使小说的故事更显真实,情节合乎生活逻辑。③使读者不会顿生突兀之感。
小题1:①运用对比(或衬托)手法,三人密谋策划与下文黑狼化装成白狗救出孩子形成对比。②突出黑母狼的聪明。③增强小说讽刺的力量,深化小说的主旨。④使狼的形象更丰满。
小题1:①渲染了夜空晴朗明晰的特征,意味着母狼作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②烘托出人们麻痹大意、疲惫不堪的感觉。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母狼救出孩子的情节蓄势,增强了故事出人意料之感。
小题1:① 符合小说情节发展的逻辑,前文写到母狼能够利用天气变化救狼崽,为此情节作好铺垫。②能使小说的母狼形象更加丰满,突出母狼的勇敢机智。③符合小说虚构的艺术特点,这一情节更能显示艺术的真实性。④更能突出主题,讽刺了人类自以为是的愚蠢可笑,体现了人类要尊重自然和生命的内涵。
本题解析:
小题1:把最后的一句话补写完整,是在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全文可知这是一只勇敢而绝顶聪明(也可包括爱心、母爱)的母狼。
小题1:此题考查前后照应的技法,答此题要先举出两个例子,再谈它的作用,共4分,举例和作用各占2分,作用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
小题1:能涉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母爱等主题且分析合情合理的,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1: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赏析,可从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三个角度答题。
小题1:此题考查情节的安排合理有否,结合文本的倾向可知合理,再来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写出三点得4分,语言组织1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泻浮洗笼
B.照飘滤托
C.流升洗笼
D.泻浮浸罩
小题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小题4:“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添了意境的温馨和幽雅;生动写出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下同)
小题4:指代“不能朗照”,这同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相吻合。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第一处用泻,增强了动态感;第二处用浮符合雾的特点;第三处洗能突出牛乳的特点;第四处笼与梦相呼应。
小题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理解有误。应为使描写事物更为形象。
小题3: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小题4:解答第一问要揣摩前面句子,不难判断指代的是“不能朗照”,回答第二问要结合全文的思想感情,即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契诃夫轶事?(俄)布宁
(一)
他的自尊感和独立性都很强。但他没有特别地表现它,因为它就像镭一样从他身上放射出来。他虽然尊敬很多人,却不畏惧他们,而仅仅畏惧托尔斯泰一个人,就像人们害怕他们所热爱的,或者所崇拜的人一样。
有一次,他为了去见托尔斯泰,花了几乎一个钟头的时间来决定穿什么样的裤子。他从卧室里进进出出,一会儿穿这条裤子,一会儿又穿另一条。
“不,这条裤子窄得不像话!”他说,“他会以为我是个下流作家。”
于是他进去换了一条,又走出来,笑着说:
“这一条又宽得跟黑海一样!他会想我是个无赖……”
(二)
我在雅尔达住了很久,几乎是全部时间都在他家度过。我常常在他那儿坐到深夜才离开,他还说:
“明天您早一点儿来。”我有时会拒绝他的邀请。这时,他会摘下眼镜,把手按在胸前,一字一句地重说一遍,苍白的唇上露出隐约可见的微笑:
“布吉尚(契诃夫对布宁的戏称)先生,我恳切地请求您来!您要是觉得和我这个‘被遗忘的、老朽的作家’在一起太无聊的话,那您可以跟我妹妹玛莎,跟我的妈妈(她非常喜欢您)或跟我的妻子――匈牙利女人克尼普西茨坐坐。我们可以一起谈谈文学……”
我很喜欢他。这种固执使人感到亲切。我常常去找他,而且常常是这样的:我们在他的书房里看报,默默地坐整个上午。偶尔也能在报纸上看到一些有关我的话,而且经常是写得很蠢。这时他马上会安慰我,使我很感动。他说:
“他们写我时就更蠢,骂我也更凶。要不然就是一整年一个字也不提起我……”
有这样的事,人们发现我有“契诃夫情调”。他活跃起来,甚至激动了:
“咳,这有多么蠢啊!别人也一直说我有‘屠格涅夫情调’。我和您,就跟一般的狗和机灵的猎狗一样。我从您那儿一个字也偷不过来。您比我更敏锐。看,您能写‘海发出西瓜的香味……’写得真妙,我就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您是贵族,是‘俄罗斯一百个文学家中’最后一个。而我呢,却是平民,并‘以此为豪’。”他引用自己讲过的话,笑着说,“至于谈到描写女大学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什么女大学生?”
“您记得我和您一块编过的那个故事吧:天气炎热,哈尔科夫附近的草原,一列很长的邮车正在奔驰着……您补充说,一个腰束皮带的女大学生站在三等车厢的窗边,吹着一杯热茶。茶水顺风飘到从另一个窗子探出头来的一个胖绅士的脸上……”
就是这种对艺术细节的构思把我们紧连在一起了。
(三)
他喜欢反复强调,一个人如果不写作,不经常处于那种能打开艺术家眼界的艺术气氛里,那么,即使他有所罗门王的聪明,也会感到自己是空虚和无能的。
有时候,他从抽屉里拿出札记本,扬起头,夹鼻眼镜闪着光,把本子在空中摇着说:
“整整一百个题材!真的,先生!我不像你们年轻人!我是工作者!您想要吗?卖给您两个题材?”
有一个作家诉苦说:他开始写作是那么软弱、差劲,他惭愧得简直要流泪。
“唉,您说什么,您说什么啊!”契诃夫叫道,“开始时差劲,这才好!您要知道,如果一个初起的作家马上就写出好作品,那他就没有前途了,写作就完了。”
他热烈地证明道:成熟得又早又快的人只有那些天才,再不就是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说,是那些没有独创性、实际上又无才华的人。因为能力本身多半就是善于适应,它容易生存。而才华却像一切活的东西一样,它生长着,逐步寻找表现它的途径,也常常迷路……
“唉呀,上帝啊,我胡扯了些什么呀!”他说。
【注】:本文节选自《契诃夫轶事》,有删节。布宁(1870-1953),俄国作家,十月革命后流亡巴黎,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1:在文中(二)划线句子中,契诃夫是怎样把自己和布宁比作狗的?为什么要这样比?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2:全文主要表现出契诃夫哪些特点?(5分)
小题3:你如何理解文中(三)划线句子的含义?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契诃夫把自己比喻为一般的猎狗,把布宁比喻为机灵的猎狗。(2分) 这样比是为了表现布宁敏锐的文学嗅觉;(1分)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布宁的鼓励(安慰、赞赏)。(1分)
小题2:(1)自尊感和独立性很强。 (2)热情鼓励文学青年。 (3)勤奋积累和写作。 ?(4)乐观自信,风趣幽默。(以上四点答出两点给1分, 2点给3分, 3点给4分, 4点给5分)
小题3:艺术才华和艺术的独创性,是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生成的,它要逐步寻找表现的途径,而且不一定成功。(2分)
除了天才以外,有能力做到一写就出好作品的人,只能证明他善于适应,容易生存,不能证明他具有艺术才华。(2分)
成熟得早反而容易使作家失去创作的活力,失去对独创性的追求,所以也就失去了写作的前途。(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不难,结合后文“我从您那儿一个字也偷不过来。您比我更敏锐。看,您能写‘海发出西瓜的香味……’写得真妙,我就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可以看出来,是用以赞美布宁灵敏的文学嗅觉。
点评:本题所选句子较好,它隐含了问话者的情感。这样的句子往往会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使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解答时就是要挖掘出句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类题最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小题2:本题基本上可以从原文的关键句中来概括答案:“他的自尊感和独立性都很强”“偶尔也能在报纸上看到一些有关我的话,而且经常是写得很蠢。这时他马上会安慰我,使我很感动”“他喜欢反复强调,一个人如果不写作,不经常处于那种能打开艺术家眼界的艺术气氛里,那么,即使他有所罗门王的聪明,也会感到自己是空虚和无能的”“布吉尚(契诃夫对布宁的戏称)先生,我恳切地请求您来!您要是觉得和我这个‘被遗忘的、老朽的作家’在一起太无聊的话,那您可以跟我妹妹玛莎,跟我的妈妈(她非常喜欢您)或跟我的妻子――匈牙利女人克尼普西茨坐坐。我们可以一起谈谈文学……”
点评:人物传记通常是通过纪实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所以此类文章一般都会出一个概括人物性格的题目。这是一常规题。考生平时的训练要多训练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
小题3:后文“成熟得又早又快的人只有那些天才,再不就是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说,是那些没有独创性、实际上又无才华的人。因为能力本身多半就是善于适应,它容易生存。而才华却像一切活的东西一样,它生长着,逐步寻找表现它的途径,也常常迷路……”解释了为什么“如果一个初起的作家马上就写出好作品,那他就没有前途了,写作就完了”
点评:本题考点上与第一小题重复了,但解答的方法截然不同。第一小题要求指出隐含义,而本题更侧重于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分析归纳,所以考生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