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05 20:28: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2乘以3得8 赵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 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 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 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 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 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 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 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 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 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 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 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 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 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 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 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心。 D.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
| E.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小题2:“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6分) ? ?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 ? ? 小题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8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选E得3分,D得2分,C得1分 小题2:“爹”贫穷、淳朴、本分、老实又有点狭隘。①爹激动是因为在困难时期,赵秦爷爷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族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我被赵秦爷爷骗去4分钱。②感叹的是赵秦爷爷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竟然可以用2乘以3得8来欺骗不识数的“我”。 ③叹息的是不识数没文化终将被人欺侮。 小题3:①交待了“我”爹去世时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小说的结局,读书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暗示父亲的愿望实现了,放心地离开了人世;②衬托了赵秦的智慧与远见,进一步突显了人物有文化、有见识的形象特点;③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贫穷愚昧被富足文明代替,揭示了作品主题。 小题4:示例:赵秦爷爷是主人公,①小说主要情节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赵秦故意多收4分钱,以此逼近“爹”送我上学,从而改变了我的命运;②在赵秦爷爷身上体现了在贫穷落后生活中的人所拥有的智慧和眼光;③作者借赵秦爷爷和我的故事,反映知识对我以及整个农村的改变这一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说法错;B“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错。C项,不仅有对赵秦的痛恨,还有对儿子不识数受欺负、家里穷没办法供孩子上学读书的痛心。 小题2: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需要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言行入手,分析言行后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 小题3: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可以从结构作用和内容作用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这一段的内容主要在结构上起暗示结局作用,在内容上用于烘托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题。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题,赞同哪个观点都可以,但要结合文章内容,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引文,完成1~3题。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本段文字运用哪种论证方法(?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2.“其”指代的是什么(? ) A.煤的形成 B.大量的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3.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是(? ) A.赞成 B.认为有可取之处 C.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D.不赞成
参考答案:1.C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湖光塔影 宗璞 ①从燕园离去的人,难免沾染些泉石烟霞的癖好。清晨在翠竹下读书,黄昏在杨柳岸边散步,习惯了,自然觉得燕园的朝朝暮暮,和那一木一石融在一起,难以分开。燕园的诸般景色中,最不能忘记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画面了。但若真把这幅画面落到纸上,究竟该怎样着笔,我却想不出。 ②小时候,常在湖边行走。只觉得这湖水真绿,绿得和岸边丛生的草木差不多,简直分不出草和水、水和草来。又觉得这湖真大。在湖岸边看着鱼儿向岛游去,水面上形成一行行整齐的波纹,“鱼儿排队!”我想。夜晚,在梦中,我便也加入鱼儿的队伍,去探索小岛的秘密。 ③一晃儿过了几十年。我在经历了人世酸辛之余,也已踏遍燕园的每一个角落,领略了 花晨月夕,四时风光。未名湖,湖光依旧。那塔,应该是未名塔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它投在湖水上的影子。晴天时,岸上的塔直指青天,水中的塔深延湖底。湖水一片碧绿,塔影在湖光中,檐角的小兽清晰可辨。阴雨时,黯云压着岸上的塔,水中的塔也似乎伸展不开。雨珠儿在湖面上跳落,泛起一层水汽。塔影摇曳了,散开了,一会儿又聚在一起,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雾起时,湖、塔都笼罩着一层层轻纱。雪落时,远近都覆盖着从未剪裁过的白绒毡。 ④月夜在湖上别有一番情调。湖西岸有一座筑有钟亭的小山,山侧有树木、草地和一条小路。月光在这儿,多少有些局促。循小路转过山角,眼前忽然一亮,只见月色照得一片通明,水面似乎比白天宽阔了许多,水波(甲)月光不知流向何方。那北岸树丛中的灯火,很快显示了湖岸的线条,透露了未名湖的秀雅风致。行近岸边,长长的柳丝(乙)着月色湖光。水的银光里是挺拔的塔影,天的银光下是挺拔的塔身。这地面上留住的月光和湖面上的不同。湖面上的闪烁跳跃,如同乐曲中轻盈的拔弦;地面上的迷茫空灵,却似水墨画中不十分均匀的笔触。 ⑤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山坡上树木茂密,水边石草杂置。月光从密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作出图解。 ⑥冷月有知,当能告诉我们从建园起这里发生的种种悲剧。鹤影诗魂,难逃魔掌,更不说这湖山中渗透的民脂民膏,埋葬着的累累白骨了。这园原名淑春园,是乾隆年间权臣和珅的私产。“芳园筑向帝城西”,那时颇有些达官贵人在这一带经营园圃。燕园北部的镜春、朗润、鸣鹤诸园,都是私人园林,现已融入燕园,成为一体。 ⑦从那幽塘边上行,到了千百竿翠竹掩映的临湖轩,那便是当初燕京大学的神经中枢了。燕大于一九二六年从城内迁此。同年,在抗议北洋军阀卖国行径的游行中,便有燕大学生惨遭杀害。三十年代中,多少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离开了湖光塔影奔向延安;四十年代中动荡、忧虑、苦痛和欢喜的岁月,虽然没有给这里的景物留下痕迹,却镌刻下了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足迹。 ⑧又是清晨散步,向湖中的岛眺望,那白石船仍静静地停泊在原处,树木只管各自绿 着。在那浓绿中,一架射电天文望远镜赫然摆在那里,仰面向着天空。有的朋友认为它破坏了自然的景致,而我却觉得它在湖光塔影之间,显示出人类智慧的光辉,儿时的梦又在眼前浮起。 ⑨沉思了片刻,未名塔的背后已是一片朝霞。这时却只有两个七八岁的学生在湖边。他们不知从何时起,坐在岸石上,聚精会神地观察水里的鱼。“看!鱼!鱼排队!”他们高兴地大叫大嚷,一面指着水面上整齐的一行行波纹,波纹正向小岛行去。“骑鱼探险去吧?”:茂不由得笑问。“你怎么知道? ”他们冲我眨眼睛,又赶快去盯住大鱼。我不只知道这个,还知道他们的梦。 ⑩我怕打扰他们,便走开了。信步来到大图书馆前。图书馆四层楼顸周围镶嵌的绿琉璃瓦在朝阳的光辉里闪闪发亮。这里终日座无虚席。每天清晨,总有许多人在门前等候。有几次,别出心裁的年轻人用鼓鼓的书包排成了长长的队伍。 11这时,我虽不在未名湖畔,却想出了一幅湖光塔影图。湖光、塔影,怎样画都是美的, 但不要忘记在湖边大石上画一个鼓鼓的半旧的帆布书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讲究布局谋篇,以作者的行踪为经线,以燕园的湖光塔影为纬线,写景、叙事穿插自如。 B.在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以清新自然之笔,将湖光塔影的四季景象与自身的人事酸辛相照应。 C.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涛魂”虚实结合,其中“寒塘”“冷月”隐喻造成悲剧的黑暗社会。 D.作者写两个孩子沐浴在一片朝霞之中,寓意深远,象征着祖国的未来如满天早霞蓬勃兴旺。
|
E.燕园的“湖光塔影”既具有自然之美,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内容。
小题2:请根据第④段景物描写的意境,从下面两组词语中,各选出一个恰当的词语,分别填人
甲、乙两处,并任选其一分析运用之妙。(4分)
(1)甲(载着、推着):
?乙(摇曳、舞动):
?(2)妙处:
?。
小题3:文章中多次写到“梦”,“梦”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梦”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4:作者说:“湖光、塔影,怎样画都是美的,但不要忘记在湖边大石上画一个鼓鼓的半旧的帆布书包。”请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①甲:载着;乙:摇曳。(2分)②分析:示例一:“载着”形象地表现出满湖月光,随水波轻漾的景象(2分)。示例二:“摇曳”生动地表现出轻拂的柳丝映照在湖光月色里,柳姿、湖光、月色随轻波荡漾的景象(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文中写了三个梦,既指作者儿时做的探索小岛秘密的梦,也指作者、两个孩子儿时探索未知奥秘的梦想。(2分)。湖光塔影秀雅迷人的燕园,还是唤起孩子们(或年轻人的)人生梦想、启迪他们智慧的摇篮(2分)。
小题1:①美丽的湖光塔影是燕园的象征,表现了燕园的自然之美(1分)。②鼓鼓的半旧的书包代表着一代代不断追求人类智慧的燕园学子(或燕园学子孜孜以求的精神)(1分)。?③湖光塔影与书包相结合的画面,揭示出燕园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或它是中国文化知识、人文精神的圣殿)(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本文以时空交错的行文方式,穿连起湖光塔影、人文历史;B“湖光塔影
的四季景象与自身的人事酸辛”不相照应;D牵强附会
小题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中最经典的动词的妙处,所以要找出动词是甲:载着;乙:摇曳。再分析运用之妙。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梦” 既指作者儿时做的探索小岛秘密的梦,也指作者、两个孩子儿时探索未知奥秘的梦想。再回答“梦”的用意。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多处采用了排比、反复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B.《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葛朗台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为了财产剥夺女儿的遗产继承权,迫使她流落他乡,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
C.《雷雨》剧作中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繁漪的关系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之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作,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等等问题,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E.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对王维、杜甫、李白等唐人诗作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寓情感,不能以辞害意等,这是一种明达通脱的观点。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A浪漫主义特征是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大胆的夸张和比喻、象征手法,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等,排比、反复的手法不对。B葛朗台没有迫使女儿流落他乡。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啊,轮椅
高洪波
(1)他坐在轮椅上,左轮是月亮,右轮是太阳。他的微笑因而显得灿烂,又充满温柔。
(2)轮椅向前移动时,他的两只大手使着劲,像推走一座山。他静静地微笑,暗暗地使劲,可能还偶尔悄悄咬紧牙关,这一切都属于题外话,眼前要做的事,是登上五台山上这所最著名的寺庙。
(3)他是残疾人,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他曾有过颀长的双腿,并且用这双腿丈量过陕北的山村,放牧过文静的牛羊们。可是今天他站不起来,尽管他的足魂傲然倔平地屹立着,肉体却早在许多年前就可耻地背叛了他。将他置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早巳不是一次两次了。
(4)他是残疾人,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残疾人 。他的朋友很多,而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多。他的朋友们又极好,“仗义”。不久前他乘飞机走了一趟海南岛,事后有人逗他,说他没了腿之后,走的地方更多,他笑了,承认这是事实。从海南岛归来,没多久又接到一位老朋友的信、邀他到外地游览,紧接着老朋友来到北京,不容分说把他往背上一驮,上了火车,有点像绑架!
(5)老朋友如今正在轮椅旁擦汗,他发誓要让他来五台山,他还发誓把他背到五台山顶还愿。究竟谁还谁的愿,待考。
(6)他和他、就这样静静地倚着轮椅,仰望着鲁智深醉打过的山门,小憩着,微笑着。轮椅上的他递给他一支烟,又代他点燃:轮椅下的他掏出手绢,替他拭去头上的汗珠,一派和谐和静谧,在这无言的动作里氤氲成几缕温馨。
(7)歇足了,他推起轮椅,向漫坡上的寺门挺进。他坐在轮椅上,用手竭力减轻他的负担,两个朋友,在炎炎夏日下,晒成一座绝美的雕塑。轮椅一寸寸向上移动,一寸寸接近山门,他和他,静止者和运动者,仿佛都被这轮椅吸附住一样,更像被山路黏结在了一处,每走一步,都显出几分庄重、严肃。
(8)路旁拐角处,坐着一位乞讨者,用哀怨的声调唱着自己的苦难。乞讨者年纪不大,可是分明也伤残了腿脚,面前还铺一块写满了字的白布,一见到他们走来,乞讨者停止了吟唱,呆呆地盯住轮椅上的他,他还给乞讨者以同样的凝视,继而是微笑;轮椅下的他摸索着衣袋,代表老朋友,向乞讨者表示了物质上的同情和慰藉。
(9)他们又向上升去,身后响起乞讨者的歌吟,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又在忌妒他们这种和谐的友谊。这歌声,一直陪伴他们的轮椅滚动,很远很远。
(10)山门到了。
(11)轮椅上不了台阶,更迈不过门槛。佛们坐在大雄宝殿里等待着,用缭绕的香烟发出召唤。做法事的铙钹木鱼,活泼泼地开始了律动,僧侣们诵经的声音陡然响起,他和他都感受到了冥冥中的一股大力。
(12)他伏下身子,把老朋友背出轮椅,迈入庄严的佛殿;有人帮忙推过轮椅,虽然无法拜上两拜,可毕竟是见到了五台山上的菩萨。坐在轮椅上,他在佛殿里缓移着,看天王们的古怪兵器,看罗汉们惊诧的面目表情,以及古朴珍贵的壁画,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㈨做法事的僧众们声音愈加高亢响亮,木鱼声伴着诵经声。他和他注视、聆听着这一切。
(14)他来到了五台山,这本身已近乎奇迹,还愿?还什么愿?
(15)他和他用一辆轮椅,进行了一次慈航普度的试验吗?
(16)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他们快活地交谈着,轻松地告别了五台山。
(17)下山时,轮椅急匆匆地滚动,左轮仍然像月亮,右轮依旧如太阳。只不过他的微笑因友谊的滋润显得愈加明亮,愈加温柔,而且还多了几分恬静的满足。
(18)佛、佛光,以及生与死、色与空、爱与恨、善与恶等等等等佛的诸般哲学意义上的命题、仿佛齐齐涌注到他的脑海。他的微笑于是愈加成熟、深沉。
(19)他和他,就这样走向远方。我想,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
2011年1月4日
[注]本之用于纪念史铁生。史铁生,双腿瘫痪,著名作家,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小题1:第四段说史铁生“不是一般的残疾人”,根据全文说说,与一般瘫痪者相比,他的“比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史铁生的微笑,请指出以下几处“微笑”的含义。(6分)
(1)【第2段】他静静地微笑
(2)【第8段】继而微笑
(3) 【第12段】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小题3:作者在第8段写路旁的一位乞讨者,其用意何在? (4分)
小题4:文章末尾说“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请说说“这静静的旅途中”哪些事情是“美”的? (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朋友多,且朋友“仗义”。(2)没了腿之后,走的地方更多。(3):身残志坚,傲然倔犟。(4)对命运的不幸更加豁达,对生命的体悟更加深刻。(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小题2:1)[第2段]他静静地微笑
瘫痪的史铁生要靠轮椅登上五台山十分困难,(1分)“微笑”表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1分)
(2)[第8段]继而是微笑
面对路边残疾乞讨者惊异的凝视,(1分)史铁生的“微笑”表现了对乞讨者的同情和慰藉.(1分)
(3)[第12段]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进入五台山顶佛殿,观赏佛像和壁画,(1分)为实现了登五台山的愿望而高兴(1分)。
(答到“不出所料”的意思也可给分。)
(每个“微笑”答到因为什么事而“微笑”得1分,答出这样的“微笑”说明史铁生的什么心态得1分。每处“微笑”2分,共6分
小题3:用乞讨者的身残志残反衬出史铁生的身残志坚,(2分)也用乞讨者的孤独无助反衬出史铁生因有真挚的友谊而具有的幸福满足。(2分)(手法答成“对比”“衬托”,只要“用意”符合答案,也可给满分。共4分)
小题4:(1)瘫痪的史铁生在登五台山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美的,(2)朋友帮助史铁生登上五台山的“仗义”行为是美的;(3)史铁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或者“诸般哲学意义上的命题”)的探寻是美的;(4)史铁生对乞讨者的同情和慰藉所表现出的悲悯情怀是美的。? (意合即可,答到其中三点得满分。共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