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小题2:钱先生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写余光中及其《乡愁》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钱先生一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就节选片段来看,可圈可点至少有三,即“苦学”“执着”“乡愁”。请就你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经过专家检验的经典作品”有误;B“新编语文教材统一删除”表述不准确;C“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决定教材的选编内容”有误。
小题2:本项因果关系倒置。
小题3:A “虽然思想性不值一论”不合文意。B“思想性或文学性”之“或”有误,原文为“和”。D“社会各方一致认为”曲解文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哲学思想中,儒道两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都是一种单向度的合一。
儒家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伦道德问题,重视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从整体上说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关注的焦点是自然的法则,重视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主要把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并从否定现实社会文化道德的角度来否定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实际上,人的存在具有多质性。最基本地来说,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同时又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在对待社会的关系上,人既有认同的需要,也有独立个性张扬以及独立价值判断的需要;在对自然的关系上,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又有改造自然的需要。这些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度的或多向度的而不应是单向度的。人作为自由的存在,其自主性的选择和活动是最本质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通过自身的选择和活动去创造合乎目的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任何既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成果,都只是人的创造物,是人本质的表现。乃至于自然万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类选择与活动的印迹。所以,儒家用道德性来否定人的自然本性,道家用自然本性来否定人的社会属性,都是对于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乃至否定。
因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扬弃儒家的模式,又要扬弃道家的模式。在重视人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同时,以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重新定位现代教育的价值。一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作为适应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体,立足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双向度的关系。二是建构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承认受教育者选择的能力和权利,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与价值判断,把外在个体的社会伦理规范定位在指导性功能上,通过受教育者自主的选择和教育者的指导性影响来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
(选自《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义的一项是(3分)?(?)
A.儒家与道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虽然都是单向度的合一,但其内涵和外延其实并不一致。
B.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和文明以及自然万物,都是人类选择与活动的结果。
C.作为自然存在的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同时也有改造自然的需要。
D.现代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也要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关注的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单向度的认同,却彻底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B.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对自然关系的单向度的复归,否定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C.儒道两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本质上都是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片面化,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
D.儒道两家分别关注社会人伦道德问题和自然法则,在对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和否定上是一致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指出儒道哲学的弊端,论述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从而提出现代教育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主张。
B.现代教育要以尊重和发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构建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
C.要想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就必须通过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来实现。
D.在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因此,必须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和价值判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洞庭湖远眺
林非
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 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百道金碧辉煌的太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
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水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弘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象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及至,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1、联系下文看,第二自然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强调所眺望的岳阳楼并不是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赞颂了范仲淹的哪些精神?请分三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是怎样评价“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的?你认为他的评价有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是为了表现自己对洞庭湖的一见倾心。二是引出下文,为写岳阳楼之景作铺垫。(意对即可)
2、一方面表现世世代代的人们不屈不挠地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另一方面引人想象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的“庞大和恢弘”,并突出范仲淹的崇高精神永世长存。(意对即可)
3、(1)超越了向封建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
(2)具有率先为天下苍生忧虑的仁人志士的抱负。
(3)标出了“后乐”的道德理想。(意对即可)
4、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这一评价显示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肯定。(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
盛大林
(1)孙中山斗康熙,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别误会,我说的是“戏”。2001年,中央电视台同时推出了两台大戏:一是《孙中山》,一是《康熙王朝》。结果《孙中山》输给了《康熙王朝》,《康熙王朝》的收视率竟高达11%!
(2)同样是一代风云人物,同样曾登上权力顶峰;孙中山距我们不到一百年,而康熙已远去三四百年。按理说,年代近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为什么人们对孙中山如此冷遇,对康熙却如此热烈呢?陶醉于戏中的人们也许无暇考虑这些,而笔者却觉得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问题。
(3)怀念“辉煌”淡忘“伤痛”也许是个原因吧。是啊,康熙时代的中国是何等的“风光”!康熙大帝君临天下六十年,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威震四海,胡族蛮夷,纷纷来朝。作为“大清帝国”的臣民,当然也是“扬眉吐气”。相比之下,孙中山时代的中国实在是“不堪回首”!积贫积弱,列强欺凌,“大清帝国”,气息奄奄;而后又是军阀割据,混战连连。可怜孙中山,哀民生维艰,悲国运多舛,誓推翻帝制,望民主救国,然谈何容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灰暗的时期之一,还回忆它作甚!
(4)“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康熙时代虽然也有过几次叛乱,但那是边疆的事,而且为祸不长。沐浴皇恩,百姓终于吃饱了肚子,也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虽然是做奴才,但这奴才却也过得“滋润”。巴望着康熙爷“万岁万岁万万岁”,只指望安安稳稳做奴才。上千年了,习惯了,能永远像这样多好啊!可你孙中山非要“革命”不可,今天这里搞搞暴动,明天那里又搞起义,结果呢?好不容易把皇帝拉下了马,国家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军阀割据,内战频仍。你口口声声搞“民主”,民主在哪里?民主是什么样子?你东躲西藏,出生入死,倒是很辛苦,但何苦来哉?如此乱哄哄,无终日,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我们还不如像当初那样做奴才呢!
(5)其实,孙中山对此了然于胸。他说,“中国百姓并不迫切要求民主自由,因为他们太穷,所以迫切想发财。所以,一些人士争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老百姓无动于衷,胜利了也不激动,失败了也不悲恸。如果有人打土豪分田地,用发财去号召百姓,立即一呼百应。”他还说,“中国人不知民主,只知发财。”
(6)何止那时候如此。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何尝不是如此呢?孙中山至死都没有实现民主的目标,二十世纪的他“输”了。如果他生在二十一世纪会如何呢?至少在“戏”中,他又“输”了,输得一塌糊涂!——一个是拼命地维护封建帝制,一个是玩命地推翻封建专制,该“欣赏”谁?面对这样的抉择,更多的人情不自禁地回到了“康乾盛世”中。
(7)或许有人要说,不就是两部“戏”遭遇不同吗?岂能如此上纲上线!殊不知,社会也是个“大舞台”,看戏也能看出价值取向。从《乾隆皇帝》到《雍正王朝》再到《康熙王朝》,每一个“好皇帝”,都能勾起人们一段“美好的回忆”,都能让众多国人“陶醉”好长时间,直至唱出了让康熙“再活五百年”的赞歌。
(8)“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今天尚且如此,上个世纪的孙中山怎么可能成功呢?“仍须努力”的太多了。而当务之急,莫过于让民众了解什么叫民主什么是专制,让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小题2:作者认为“孙中山斗不过康熙”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3:文题能否改为“《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请阐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以电视剧《孙中山》输给《康熙王朝》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为引子,引出下文议论;(2分)然后对比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2分)最后对我国的民主现状表示忧虑,并指出我国民主建设任重而道远。(2分)
小题2:(1)怀念“辉煌”淡忘“伤痛”的民族心理;(2)国民深入骨髓难以根除的奴性;(3)国人民主意识淡薄(答“国人不知民主,只知发财”或“国人只注重物质利益”也可)。(每点2分)
小题3:不能。(1)文题让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物相斗,看似荒谬,实则耐人寻味,启人深思,能激发阅读兴趣;(2)电视剧《孙中山》输给《康熙王朝》只是文章的引子,只是一种现象,文章旨在通过剖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而不是比较两部电视剧的优劣。(3)文题中的“孙中山”、“康熙”已不仅是两个人名,而分别是民主和专制的象征,以此为题形象地揭示了专制意识对国人的毒害之深和我国民主历程的艰难。(每点3分,任答出其中两点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结构侧重于“分”——把文章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把握思路侧重在“联”——理清不同的几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概括思路时要注意不同的文体特征,如本文则是一篇议论文,就要按照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来分析。
小题2:第三段的要点比较好概括,第四、五段就要注意,看起来是一个要点,其实讲到了“一枚硬币的两面”。
小题3:这类开放性的题目看起来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宜顺着作者作品的原意答题比较保险,不必因求新而贸然否定原作意图。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选用、变换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