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死于美丽
申赋渔
谁能想到,忠贞于爱情的新西兰椋鸟竟会因一位风流成性的国王的垂青,而全族覆灭。
新西兰椋鸟的羽毛,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呜叫婉转缠绵、惹人爱怜。雄鸟的喙像啄木鸟的一样,可以啄开树皮,而雌鸟的喙细长弯曲,能够啄出藏在树缝里、雄鸟无法捕捉的小虫子。“夫妻”配合默契,形影不离。不知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还是因为它们的如胶似漆,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把它们当做心中的神物。毛利人中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如果新婚的男子梦到椋鸟,妻子就会怀孕,并且会生个女孩。在举行一些盛大仪式时,部落的酋长会用椋鸟来祭祀他们的神灵。
毛利人与椋鸟相依相存。从公元950年他们的祖先库珀乘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起,到1840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这900年时间里,部落的祭祀并没有减少椋鸟的数量。可是1840年,英国海军军官豪伯森率领舰队,耀武扬威地来到了新西兰。英国人迫使毛利人酋长签下《威坦奇条约》,把这片土地并入大英帝国的版图。
蜂拥而至的欧洲人焚烧森林,抢夺土地。失去了安身之地的椋鸟们盘旋在昔日的栖所,一时间一片悲鸣……
然而健壮威武的毛利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操起长矛,甚至用牙齿,向英国人发起攻击。毛利人前赴后继,到1872年战争结束,20多万毛利人剩下不到4万。而他们的神鸟,就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的命运了。20世纪初一个英国国王的来访,终于给了新西兰椋鸟最后一击。
声名狼藉的爱德华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长子,他继承王位不久,就访问了新西兰。欢迎他的人们,送给他一支美丽的椋鸟羽毛。这个风流的浪荡子,随手把羽毛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意想不到的是,用椋鸟羽毛装饰帽子,立刻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
1907年12月28日,生物学家在森林里发现了最后一只已经死去的新西兰椋鸟,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再见,新西兰。
与椋鸟同时告别新西兰的,还有一种名叫垂耳鸦的鸟。不过,椋鸟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死,垂耳鸦却是死于它的“丑陋”。和椋鸟一样,垂耳鸦的雄鸟也有像啄木鸟一样的喙,雌鸟的嘴也是细长而弯曲,它们同样形影不离地分工合作,只有在一只死后,另一只才会另觅配偶。可是垂耳鸦羽毛灰黑,“哇、哇”的呜叫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往往把它视作不祥之兆。人们讨厌它,只要看到,便立即猎杀。垂耳鸦东躲西藏,远离人类,可是随着森林被毁,垂耳鸦无处藏身,纷纷饿死。1907年,最后一只垂耳鸦在孤独中死去。
一种物种因为美丽而消亡,另一种物种却因为丑陋而灭绝;这个地球,是人类主宰的地球,动物的生与死似乎一直由人类来定夺。
更让人感慨的是,曾经用长矛、牙齿对抗异族入侵的毛利人,也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
这一次,杀害他们的凶手不是西方的枪支弹药,而是西方的饮食及生活方法。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医学专家分析说,一只汉堡包对毛利人的伤害要远比对白人大得多。日渐肥胖的毛利人普遍患上了糖尿病。如果找不到有效解决糖尿病的办法,如果不能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民族就可能面临消亡的境地。
毛利人以入梦的椋鸟来预兆生命的繁衍,椋鸟消失了,毛利人也会消失吗?(选自《人与自然》2009年第12期,略有改动)
1、文中第二自然段写新西兰椋鸟的美丽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了死于美丽的椋鸟,为何还要写死于“丑陋”的垂耳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死于美丽”的理解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人们在生理上是有差异的,人脑作为一种器官,也是有差别的。从重量上说,正常成年人的脑重平均在1400克左右。有的人重一些,可达2000克以上,有的人则轻一些,只有1000克左右。同样是著名的文学家,屠格涅夫的脑重是2012克,法郎士的脑重只有1017克,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却难分上下。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屠格涅夫的脑比法郎士的脑大约要重1000克。
B.人脑在生理上是有差异的。
C.脑中的差别跟聪明、愚笨没有必然的联系。
D.人脑作为一种器官,同样存在着个体差异。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罗永浩:彪悍地叩开新东方的大门
任泽平
网络世界里,几乎没有人完全没有听过或传过老罗语录的。正是这些竞相疯传的语录,让大家认识了前新东方传奇的英语教师罗永浩。这个貌不惊人的胖子思想激进,言谈幽默。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上学时的最高学历是高二。但这并不妨碍他今日的成功,他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更是一时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众多青年人的座右铭。老罗的彪悍往事,不少年轻人几乎都能倒背如流。时至今日让老罗最不能忘却的是他入职新东方之前的一段经历,正是这段经历给他现在的生活开启了理想之门。
入职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之前,28岁的罗永浩已有了差不多十年的“江湖”经验。除了在家读了三年书,其余时间他似一个游走江湖的流浪汉把社会上所有的职业都干了一遍。逢着年节回家,兄弟姐妹都给父母拿出自己买的礼品,唯独他自己两手空空。尽管父母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宽容,可亲友们私下里看自己的异样的眼神让他有种难言的痛苦。20多岁的罗永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
事情的转机是他后来认识了几个天津外院的学生。罗永浩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认为这个人更适合去新东方给学生们讲课。由于担心自己的学历太低,他试着给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写了封信,在信中他坦陈了自己想来面试但学历太低的顾虑。俞敏洪丝毫不以为意,回复说:欢迎前来面试。得到这一消息,罗永浩霎时激动起来。罗永浩自己清楚,人生到了关键时刻,唯有拼搏,才能给未来杀出一条血路,通向光明……
2000年6月的京郊鹫峰山,罗永浩在此度过了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刻”。当时的学习条件极为艰苦,四五百人的教室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外面三十七八度的高温,教室内往往达到40多度,许多人都难禁溽暑昏倒在地。罗永浩虽然没有昏倒过,但却因为压力大、心里焦虑流出了鼻血,以至于上课时不得不用卫生纸塞住自己的鼻孔。
那是阴雨天刚刚放睛,蓝天白云难得出现的出游天气,他兴高采烈地给市中心的朋友打了电话正准备出去,那时他随手抽了一本书,翻了不到三页就看到一句不啻于醍醐灌顶的格言: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他在后来的演讲中是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反应的:“我仿佛被雷劈到一样,嚎啕大哭,跪在地上用头撞墙,然后满地打滚,就觉得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一位作家在几十年前写的一句话就专门给我看的。”枯燥乏味的自修生活,他几乎每隔三天就想要放弃一次,好在每次都有那么多励志类书籍——被他称为精神鸦片的东西给他鼓劲。当一百多斤的励志书籍被他全部看完时,他在这里已经整整过了5个月。罗永浩信心十足地去见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
罗永浩第一次站在好几百人面前试讲却失败了。尽管此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一走上讲台,他浑身便不由自主地冒起冷汗,舌头僵硬,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这次讲完没多久,新东方又给他安排了第二次试讲,他第二次试讲的情况甚至还不如第一次。俞敏洪认为他不可能讲好课了,建议他不要再无意义地讲下去。闻听此言,罗永浩受到很大打击,但他并不认为自己讲不好了,就问能否再讲一次。
“第三次试讲?可以。不过,你到春节后吧”。俞敏洪如是回复他。
罗永浩这年独自过了一个凄凉的春节。春节过后的三月份,罗永浩迎来了他在新东方的第三次试讲。当他气定神闲地走上讲台,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轻松流畅地完成了试讲内容后,台下的打分迅速出来,罗永浩高分被新东方录取。在将近而立之年,浪荡江湖多年的罗永浩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选自《当代青年》,有删改)
1.请说说罗永浩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中“彪悍的人生”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说罗永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他“迷茫”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概括出罗永浩从一名只有高二学历的流浪汉成长为成功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礼?物
孔 申
(1)今天是教师节,妻子破天荒收到了一份礼物。
(2)在乡下,我也是头一回看见这么精美漂亮的礼物。
(3)送礼的还是一名中学生。礼物装在一如辞海般大小的长方形盒子里,被一层淡红间白的华丽彩色包装纸裹住。正中间有一朵大紫红色的手工礼品花,两股纸带绑在中间俨然花的藤条,飘飞的红色纸带头弯曲自然,则又像刚长出的丝蔓。
(4)妻端详着礼品盒久久不肯松手,良久才说:“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礼品盒。”我说,是啊,真稀奇。妻静静地凝视良久,才轻声说:“打开看瞧吧。”我说:“要我帮忙吗?”“不用,我自己来。”
(5)妻找来剪刀,在粉红色的纸彩带上比划了几下,还是舍不得下手。想了想,她用右手蘸着口水轻轻地抠起来,原来紫花和纸彩带是被胶水粘住了。妻耐心地将紫花和彩带摘了下来。可盒子还是打不开。原来盆子外面还包了一层透明的玻璃纸,粘得很结实。看着妻耐心的样子,我说:“这么精美的礼品盒,肯定是从商店里买的现成货。”妻摇摇头,肯定地说:“不是。”我问:“那么,这么美的花她做得出来吗?”妻笑道:“你不要小看了他。这个学生手巧得很,就学习上舍不得下工夫,有时耍点小聪明。我布置的作业呢,他有时就少写一点。这孩子,贪玩呢。”
(6)这时,妻已经小心地剥下了外面的玻璃纸,取下包盒子的彩纸,妻将纸认真地叠好,放在茶几上说:“这纸真漂亮,以后也许用得着。”我说:“有些东西啊,丢了可惜,留着其实又多余。”妻没理我,用手抠了一下,盒子还是打不开,儿子跑过来说:“老妈,你眼花了,还有一层玻璃纸呢!”妻说:“我说呢,这小鬼还真有心计。”
(7)妻和儿子很小心地拆盒子,妻边拆边自言自语地说:“会是什么呢?包得这样好!”儿子说:“可能是糖果吧。”我说,要是块手表,多好!妻抬起头看看我,轻声说,山里的孩子,别说戴表,见都没见过手表是什么样的呢!
(8)我无语,心里,一丝自责掠过。唉,山里的孩子,什么都难!
(9)正想着,儿子大叫:“开了,打开了。”我凑过去一看,打开的盒子里放着一个小小的布袋,蓝底上绣满了细碎雪白小花的袋子。而礼物,还在布袋子里!
(10)我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儿子呢,拍打着布袋说:“到底是什么宝贝?包得这样紧。”妻赶紧抢在手里说:“别动,过一会儿,是什么自然会知道的。”妻将布袋小心地托在手上,摸摸,嗅嗅,摇摇,自语道:“究竟是什么呢?这么香。”
(11)手机铃响,朋友找我有急事,我赶紧出门了。我边走边想,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礼物呢?
小题1:文章第(3)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礼物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文章第(8)写道“我无语,心里,一丝自责掠过。”你怎么理解“我”的“无语”和“自责”?(4分)
小题3:文章以打开礼物盒为中心事件,写了妻子打开礼物盒的哪几个重要步骤?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繁杂?(7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礼物”为题,以“礼物”为线索,刻画了一位和蔼可亲,热爱教育事业,深得学生喜爱的山村女教师形象。
B.小说除了刻画女教师之外,另外还刻画了女教师的丈夫“我”和儿子,“我”和儿子在小说中起到了衬托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C.妻子说,山里的孩子,别说戴表,见都没见过手表是什么样的呢!这说明妻子不大了解当今农村的物质生活,其实妻子只是以她所处的时代来看当今的农村生活。
D.这篇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山村学生对默默奉献的山村教师的敬重和热爱,表达浓浓的山村师生情。但也从侧面说明城市学生不如山村学生对老师纯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