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05 20:45: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甭提了,装修那滋味儿!
建材店十家百家找不着便宜的一家,材料千种万种选不到满意的一种。直到累了急了豁出去了,说,好赖就它了,便拉回一大捆地板革,给地面披一件带花的奶黄色的外衣。结果地板革竟然莫名其妙地短了一尺。买之前经过精确丈量仔细计算,咋还会让屋角露出个长方形的恶心大嘴呢?将房间再做度量,长乘宽,算出面积,确信原来的数字无误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奸商为蝇头小利而恶毒克扣。我最后只有改变房间格局,把沙发挪到缺口处,永远将长方形的伤痛置于屁股之下。
墙本是很干净的,像圣洁的天空,买了喜爱的浅蓝色涂料欲为其做番精致的“美容”。涂料上了墙壁,如梦如幻的浪漫感觉温馨而来。几样家具高高矮矮紧紧凑凑一组合,家的氛围骤然浓得化不开。舒心地住了一个月,谁知,墙就开始患“皮肤病”,先是起点小斑点,接着成片溃烂,开始脱皮,甚至掉渣。刚刚受了奸商的欺骗,接着又挨劣质品的坑害,要不是咱肺的质量过关,不气炸才怪呢。“病”在墙上,痛却在心里。经过琢磨,我采取的战术是大量地往墙上移植风景:在患病最严重的那堵墙前,依壁高高地垒上一大堆书,倒也有一种“很学问”的派头。什么挂历、风景画、明星照、石英钟、镜子、相框、刻有经文的西藏牦牛头等等饰品往墙上一个劲地猛贴,哪里脱皮受了伤,哪里就只管钉钉子、糊胶水挂物贴画,上一块大小不一的“膏药”。收拾下来,纰漏无存,竟也颇具效果,于零乱中流露“错落之美”。
但是墙上的相框我从来不敢摘下欣赏。那是我心中的一块伤疤,一揭就痛。也许正是这种痛得深刻痛得难忘的感觉,才创造了所谓的艺术吧。
小题1:下面划线词语拼音正确的一个是:
A.甭提(bénmtí)
B.恶心(èxīn)
C.纰漏(pīlòu)
D.相框(xiāngkuàng)

小题2:对文中第一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装修那滋味太棒了
B.装修那滋味儿不错
C.装修那滋味儿说不上
D.装修那滋味儿真糟
小题3:“地板革竟然莫名其妙地短了一尺”的原因是:
A.“我”在测量时粗心量错了
B.商人在卖货时量错了
C.“我”眼花了
D.奸商为了蝇头小利恶意克扣
小题4:“墙就开始患皮肤病”的原因是:
A.房间漏雨了
B.劣质产品的坑害
C.空气污染太严重
D.细菌的侵入
小题5:面对“皮肤病”,作者采取的战术不是哪个?
A.依壁高高垒上一大堆书
B.挂历、明星照、内景画等装饰品往墙上猛贴
C.糊胶水挂物贴画
D.钉钉子挂衣服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丰子恺
  在四十几年前,我做中小学生的时候,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算术,而最看轻的是图画.音乐。因为在不久以前的科举时代的私塾里,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因此,图画,音乐两科,在课程表里被认为一种点缀,好比中药方里的甘草.红枣;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位最低。好比从前京戏里的跑龙套的。因此学生上英.国.算时很用心,而上图画.音乐课时很随便,把它当作游戏。
  然而说也奇怪,在我所进的杭州师范里(即现在贡院前的杭州第一中学的校址),有一时情形几乎相反:图画.音乐两科最被看重,校内有特殊设备(开天窗,有画架)的图画教室,和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在校园内),置备大小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照当时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图画.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这是什么原故呢?就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图画音乐教师是学生所最崇敬的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是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能演话剧,能作油画,能弹贝多芬,能作六朝文,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呢?非也。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
  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原故。
  李先生一做教师,就把洋装脱下,换了一身布衣:灰色布长衫,黑布马褂,金边眼镜换了钢丝边眼镜。对学生态度常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下气的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记得有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原来夏丐尊先生也是学生所崇敬的教师,但他对学生的态度和李先生不同,心直口快,学生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同母亲一般爱护学生,学生也像母亲一般爱他,深知道他的骂是爱。因为他的头像木瓜,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夏木瓜,其实不是绰号,是爱称。李先生和夏先生好像我们的父亲和母亲。
  李先生上一小时课,预备的时间恐怕要半天,他因为要最经济地使用这五十分钟,所以凡本课中所必须在黑板上写出的东西,都预先写好。黑板是特制的双重黑板,用完一块,把它推开,再用第二块,上课铃没有响,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图画.音乐课决不敢迟到。往往上课铃未响,先生学生都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先生站起来一鞠躬,就开始上课。他上课时常常看表,精密的依照他所预定的教案进行,一分一秒钟也不浪费,足见他备课是很费心力和时间的。
  吃早饭以前的半小时,吃午饭至上课之间的三刻钟,以及下午四时以后直至黄昏就睡——这些都是图画音乐的课外练习时间。这两课在性质上都需要个别教学,所以学生在课外按照排定的时间轮流地去受教,但是李先生是“观音斋罗汉”,有时竟一天忙到夜。我们学生吃中饭和夜饭,至多只费十五分钟,因为正午十二点一刻至一点,下午六点一刻至七点,都是课外练习时间。李先生的中饭和夜饭必须提早,因为他还须对病发药地预备个别教授。李先生拿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来当教师,先生的教育精神真正是献身的!这样,学生安得不崇敬他,图画.音乐安得不被重视?!
  ? (选自2008年10月27日《现代教育导报》有删改)
1.本文是写李叔同先生的,开篇却先从自己做小学生时画图.音乐不被重视写起,为什么?
2.请具体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的?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方面作答。
4.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李叔同先生与众不同的教育精神。
2作者通过李叔同先生和颜悦色的开导学生感动学生(或“和蔼的开导教育学生”).充分准备提前到班认真上课(或“认真上课”)和课余挤时间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或“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二三事”)等事件表现了李先生“认真.严肃.献身”的教育精神。
3这句话在文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照应了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二是表现了对李叔同先生的敬佩之情。
4语言表达特点:善于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多用短句;语言诙谐幽默;语言准确生动等。(答出三点即可)
启示:在写作时可适当使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用短句能够行文简洁明快;风趣诙谐的文风能给读者轻松地感觉,也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本题解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认识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
本文是写李叔同先生的,开篇却写自己的经历一定也是为了表现传主的精神,不是正面衬托就是侧面衬托。
“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然而说也奇怪”“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情形几乎相反”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传主为李叔同,就可以判断为反衬手法。
2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通读全文,对文本做整体感知,同时理清条理;明确目的,探寻勾取所需信息,即带着具体的阅读目的,做出淘汰的阅读处理;最后,根据要求,整合信息。
传记主要是叙述传主的事迹的,以事显人。
3主观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回答这类题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几个方面来考虑。
这句话在文章结尾处,应该考虑到总结全文.照应上文.突出或深化中心的作用。
4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和探究能力。
可以考虑语言的风格特点和炼字两个方面的特点。
本文语言活泼,短句使用较多。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放关键是“开”
1.开放,是热门话题,这里单说一个“开”字。
2.首先,要把眼睛睁开。盲人摸象,曰如柱,如扇。夜郎自大的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唯我独尊,亦在于闭塞眼睛,不去看世界的变化,以至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大骂火车、铁路乃“至拙愚之器”。如此,我们在固步自封而不思进取的心安理得中落伍,自己发明了火药,末了支敌不过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今,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中国正处在关键时刻。不睁眼看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不睛眼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仅仅盯着锅里有煮的,身上有穿的,怎么会有开放的紧迫感?
3.其次,思想要放开。纳百川友成江河,积小丘以成五岳。我们是唯物论者,不能因为青霉素是西方发明的,患了炎症而忌用。相反,倒是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马克思的哲学,就“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东西。列宁在七十多年前就指出:“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加普鲁士的铁路秩序加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加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等于社会主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本主义的某些管理经营方式确有可取之处,社会主义要发展生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就要在发挥自身优越性的同时,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这一亦如青霉素一样,没有政治性。
4.明乎此,就敢于把步子迈开了。敢想敢做。眼下,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是因为旧观念时隐时现,时起时伏,在战战兢兢地问姓“资”还是姓“社”的疑惑中,时间过去了,人家前进了。而深圳一往无前,迈开步子不停地走,就创造了今天一天创汇顶过去年一年的奇迹。
5.由此看,眼睛睁开是基础,思想放开是关键,步子迈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目的。
6.?归根到底,改革开放少不掉一个“开”字。
1.第3自然段讲到“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我们课内学过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的文章______________也提出要拿来,他提出“拿来”的原则即是___________。
2.划分第2小节划线句的层次,第一层的最后一个词是__________,关系为______关系。
3.第2自然段中“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的原因是□□□□、□□□□、□□□□。(用语段中的成语回答)
4.第3自然段中画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___项。
A.?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B.?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C.?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管理方式?经营方式
D.?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管理方式?经营方式
5.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为____________项。
A.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B.例证法?比喻论证法
C.例证法?引证法? D.引证法?比喻论证法
6.作者在论述时讲了两点: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这两点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照作者的观点,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鲁迅 《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变化”?因果?
3.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4.B?
5.C?
6.要把眼睛睁开?思想要放开?不行?原因有两点:(1)照应了后文的“眼睛睁开是基础,思想放开是关键”的顺序?(2)本身两点之间是层进式的关系?
7.思想没有放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永远的海瑞
        ——谒海瑞墓
孙喜伦  
  总为初次到海南时没能拜谒海瑞墓而遗憾。复来海南,下船立足未稳,我便决定牺牲多项游程开小差,独自来凭吊这位人称“海青天”的中华民族“真男子”、“大丈夫”。
  墓的背后有一尊海瑞的青石雕像,他身着官服,头戴官帽,手捧朝笏,正襟危坐,面容清癯,双眉微蹙,颔首目视前方,神情谦和却孤傲,表情凝重又不无忧思。我和海瑞静静地对视了许久,心里一片澄明。
  雕像身后是扬廉轩,两侧门柱上的一副楹联系摹临海瑞的手迹: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长留社稷身。
  楹联摘自海瑞《谒先师顾洞阳公祠》一诗。我想,这联句该是用生命凝成的铁骨铮铮的绝唱。也只有拿自己的生命为百姓撑起一片青天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联句,这联句恰如后人对海瑞最中肯的评价。
  在君主专制时代要实现这一理想困难重重,官场利益的驱动使许多士人并不能严格践行儒家“忠君爱民”的政治理念,而把学识仅仅当成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成为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瑞不同流合污,始终以圣贤所倡导的完美人格来规范自己。
  海瑞在担任南平县学教谕时,延平府督学来视察,海瑞率领两名训导在明伦堂迎见。两名教官倒地跪拜,唯独海瑞挺立中间,抱拳长揖。督学顿时拉下了脸:“看看你们三个,俨然就是个‘山’字形笔架!你海瑞这是给我行的什么礼呀?”海瑞答道:“这是在教习场所,下官遵照宪纲规定行礼。”从此海瑞得了个“笔架先生”的绰号。
  在人人讲求升官发财的时代,海瑞说:“若天下的官员都不送礼,也不见得都不提升;若天下的官员都送礼,也不见得就没人被罢免。”他“慨然以澄清天下自任”,不论任何职务,都奉行节俭,饮食“粗粝羹藿(泛指粗粝食物),僮仆悉令樵采,俸薪之外无所取”(《海瑞集》)。
  海瑞的政治生涯是“斗争的一生”。不论身居何职,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对狐假虎威、鱼肉百姓的官员及其子弟予以严厉的打击,和与小民争利的豪绅作不懈的抗争,所到之处“中外墨吏往往望风解印去”。他曾向江南最大的地主、曾任内阁首辅的徐阶一家开刀。徐阶曾对将被处以绞刑的海瑞有活命之恩,后来退居松江老家,其子弟家奴横暴于家乡松江等地,占田40万亩。海瑞在推行平抑土地兼并等改革时,不徇私情,勒令其把侵田归还百姓,还对徐阶横行无法的弟侄按律严惩。
  此时,江南恰遇严重的水灾,粮价骤涨,饥民遍野。海瑞一方面请求朝廷把应解北京的20万石粮食留下以解燃眉之急,保灾民活命;另一方面将治水与赈济结合起来,给饥民以活路。在海瑞的督察下,淞江和白茆河先后得到疏浚治理。
  我在墓园中移动着沉重的脚步,墓园右侧是古今题咏海瑞的刻石。我在一块“无欲则刚”四个大字的刻石前沉吟良久,思绪纷繁。
  让人不平的是,数百年来历史沉沉浮浮,海瑞也遭褒褒贬贬,不得安宁。时至今日,一些人仍嘁嘁喳喳对海瑞说三道四,谓其“作秀”、“偏执症患者”、世上隐藏最深的“伪君子”。我总想为海瑞鸣不平,也许一个人做到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无人可以攀越他的道德高度,他就会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靶子。从海瑞身上,人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铁骨,看到的是我们民族的傲骨。海瑞不会过时,他永远是一种昭示,一面镜子,一杆旗帜。假如这个世界有一天变得无比晴朗,净化到所有官员人人皆清官,而海瑞还会以先行者的古贤形象为人们所尊崇。
  ①走出海瑞墓园,我一再回首,见大门两边墙上有副对联:
  精诚在天地,公论在人心。
  ②海瑞,永远的海瑞!(节选自《永远的海瑞——谒海瑞墓》,有删改)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我和海瑞静静地对视了许久,心里一片澄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海瑞不会过时,他永远是一种昭示,一面镜子,一杆旗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文章写了海瑞哪几个方面的“完美人格”?并简要分析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假如这个世界有一天变得无比晴朗,净化到所有官员人人皆清官,而海瑞还会以先行者的古贤形象为人们所尊崇”,作者为什么要用“假如”一词,结合全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总领全文,后文所见所感都围绕谒海瑞墓而写;表达了对海瑞的崇敬之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意思对即可)
2.①和海瑞进行精神交流,想到他的事迹和品格,内心受到触动,心灵得到净化。
  ②海瑞的精神永存,会永远启示后人,使人反省自身,永远向他学习。(意思对即可)
3.⑴①海瑞不同流合污②海瑞为官清廉节俭③刚直不阿、不徇私情④海瑞爱民如子(答对三点即可)
  ⑵①引用,作者引用海瑞的诗句直接予以表现。
   ②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予以表现。
   ③夹叙夹议,叙述他的事迹,并作出评价。(意思对即可。)
4.①现实社会并不令人满意,官员不是人人皆清官。
  ②作者这样说,表明他对“人人皆是清官”“无比晴朗的世界”的出现寄予厚望。
  ③无论什么时候,海瑞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作者以此表达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棉花被子
衣向东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赵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 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地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 ,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本文以棉花被子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
?
?
2.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
3.文章在第七段叙述了马宁家乡发洪水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
?

4.“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探究马宁此时的心理。
?
?
?


参考答案:1.“棉花被子”是行文抒情的线索,既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与内疚的感情。
2.答案: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江南的潮湿和阴冷,为下文写母亲缝做棉被和晾晒棉被作铺垫。
3.写出被子在母亲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表达出母亲对儿子和儿媳的关心,体现了一个老人对孩子无私的爱;同时为后文写马宁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悔恨之意和自责做了铺垫。
4.泪水中既包含着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悔恨之意和自责,又包含着感受到母爱的幸福,还包含着对母亲的思念和“阴阳两隔”的落寞和无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