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05 22:12: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
米开朗基罗的天空
赵丽宏
梵蒂冈是国中之国,城中之国。它其实只是古都罗马城中小小的一方土地,然而它却令全世界瞩目。0.4平方公里,大概是全世界最小的国家,然而这里却拥有地球上最伟大的教堂,拥有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博物馆。
圣彼得大教堂花了一百多年才完成它雄伟的工程,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金色穹顶成为罗马城中一颗耀眼的恒星。大教堂一年到头敞着大门,人人都可以免费走进去。天主教徒们进去拜谒耶稣圣母,聆听天国福音,让灵魂接收洗礼;艺术爱好者们进去参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漫无目标的旅游者进来看热闹,看欧洲人如何在五百年前建造起如此宏伟的建筑。不过,不管你心怀着何种目标来到这里,灵魂都会受到震撼。你会被教堂中神圣安宁的气氛震撼,会被那些静静地凝视着你的雕塑和壁画震撼。
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之作《圣母的哀伤》,就陈列在离大门口不远的一侧。美丽的圣母抱着死去的耶稣,满脸悲伤,那种庄严和逼真,那种优雅和凝重,让每一个观者为之凝神屏息,不敢发出声音,唯恐惊扰了沉浸在悲伤中的圣母玛利亚。这尊雕塑,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时,只有25岁。当时,人们面对这座雕像,惊讶得失去了言语,没有人相信它出自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之手。米开朗基罗一怒之下,半夜里悄悄溜进教堂,在圣母胸前的绶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据说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刻下自己名字的雕塑。这位旷世奇才,当然有资格在他的作品中刻下名字,即便是刻在圣母的身上。教堂大厅中间有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个铜质亭子,四根布满螺旋形花纹的高大铜柱,托起一个雕刻着无数人物和花饰的巨大穹顶,这是教皇的讲坛,更是艺术家的陈列坛。
我曾两次走进圣彼得大教堂。第一次离开时正是黄昏时分,教堂的金色圆顶在夕照中闪烁着金红色的光芒,钟楼上铜钟齐鸣,钟声传遍了整个罗马城。第二次去圣彼得大教堂,是圣诞节后的第二天,走出教堂大门时,天已经落黑,罗马正在下雨,雨雾弥漫中,教堂前的大广场上一片彩色的雨伞,如无数沾露的蘑菇,在灯光和水光中晃动。依然是钟声回荡,钟声仿佛化成了细密的雨丝,从天上落下来,融化在万家灯火中……
对热爱艺术的人们来说,圣彼得大教堂右侧的西斯廷教堂也许更有吸引力。这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博物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无数经典名作,都被收藏在这个博物馆里。站在西斯廷教堂大厅中央,抬头看天花板上的壁画,那是场面浩瀚的《创世纪》。天堂人间,凡人天使,空中的树,地上的云,梦想中的神殿,传说中的巨人,在巍峨的穹隆间翩跹起舞……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幽闭数年,一个人站在空中挥笔冥思,把天堂搬到了人间,把凡人和天使融合为一体。上帝创造人的传说,在这里被简化成一只手指地轻轻点拨,上帝的手指,和凡人的手指,在云天间接触的瞬间,便诞生了伟大的奇迹。画家的奇思妙想和神来之笔,使所有的文字失色。
我站在西斯廷教堂大厅的中间,抬头仰望那铺天盖地的《创世纪》,感觉人的渺小,也感觉人的伟大。在天堂和神灵前,人是何等微不足道,然而这天堂和神灵,都是人类的想象和创造。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怀着虔敬的心,对天空伸出你的手指,会有来自天空的手指,轻轻地触碰,点开你的心灵之窗
环顾四周,无数人和我一样抬头仰望,沉思,在米开朗基罗描绘的天空之下。
小题1:根据文意,具体说说人们来到圣彼得大教堂灵魂为什么都会受到震撼?
小题2: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惊讶得失去了语言。
答:???。
(2)在这里被简化成一只手指的轻轻点拨。
答:??。
小题3:结合文中对米开朗基罗的描述,谈谈你对“旷世奇才”的理解。(6分)
小题4:文中末尾写“无数人和我一样抬头仰望,沉思,在米开朗基罗描绘的天空之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①2008年,沃维克教授宣布,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生物电脑控制的机器人:一只具有鼠脑的机器人。不过,目前这个鼠脑机器人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它是科学家探索高级生化机器人的一个重要进展。 ?
  ②什么是生化机器人?就是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机器人,它们具有机器人和生物体的各种优势。生化机器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了人脑和机器人身体的“人脑机器人”。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具有人脑特质的机器人恐怕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要让人类拥有机器肢体,首先得让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植入身体的电子设备“正常对话”。 ?
  ③美国科学家曾经成功在一位半身不遂的男性患者大脑中植入一块电脑芯片,患者可以把自己的神经信号传递给电脑芯片,再由电脑芯片发射信号来支配机械假肢或身体附近的电器。目前,植入电脑芯片的残疾患者已经可以自主操作电脑,能发送电子邮件,甚至还可以玩电脑游戏。 ?
  ④研究人员希望,残疾患者在芯片的帮助下可以直接用大脑控制假肢。虽然现在就已经出现了可以部分控制的假肢,不过尚不能对假肢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定控制。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和所有的生物组织一样,对机械电子设备具有排异反应。 ?
  ⑤科学家希望能控制神经细胞和电脑芯片的信息交流过程。他们目前的研究目标是,把2个或者2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用生物学的方法连接起来,这样一来,2个细胞就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假如科学家们能够让细胞之间通过电子设备进行交流,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研究人员的远大目标是将多个细胞联结在一起,做成一个类似电脑上的转换电路,这样就可以将微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起来,制造出具备人类大脑的机器人。 ?
  ⑥除了研究人脑机器人外,一些研究人员还热衷于研究一种机器大脑、人类身体的“肉身机器人”。目前,不少机器人实验室已经能够在外形上让机器人和人类一致。不过,这些机器人只是包裹了一层仿真的人造皮肤,皮肤下面还完全是电子设备,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相对完善的肉身机器人。 ?
  ⑦日本研究人员则希望利用基因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打造出真正的肉身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全身上下都和真人一样,皮肤具有人类的触感和温度,体腔内完全是人类的内脏。除了头部的一块电脑芯片外,肉身机器人其他的地方都是利用基因技术制造的人造骨骼、肌肉、皮肤等器官。其全身上下都布满了神经系统,它们的行动是由头部的芯片通过神经系统来控制的。除了上述特点外,肉身机器人还将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能够与人类通过对话交流思想、接受并理解人们的命令。 ?
  ⑧目前,具有生物活性的人造皮肤、人造肝、人造肾、人造胰、人造骨等人体器官都已经研制成功,并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使用。这些人造器官是制造肉身机器人的重要基础。尽管如此,制造肉身机器人还要面对其他一些障碍。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怎样把这些人造器官整合起来,怎样让这些器官和电脑芯片正常地进行信息交换。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2期)
1、对“生化机器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生化机器人就是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机器人,他们结合了机器人和生物体的各种优势。
B、生化机器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人,一类是具有机器人大脑和人类肉身的机器人
C、只要让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植入身体的电子设备“正常对话”,就能制造出具有人脑特质的生化机器人。
D、真正意义上相对完善的肉身机器人除了头部有一块电脑芯片外,其他地方都是利用基因技术制造的人造骨骼、肌肉、皮肤等器官。?
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美国科学家曾经成功在一位半身不遂的男性患者大脑中植入一块电脑芯片,目前这位患者可以直接用大脑控制假肢,自主操作电脑。
B、因为人类大脑对机械电子设备具有排异反应,所以现在即使借助电脑芯片也不能对假肢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定控制。
C、要将微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起来制造出生化机器人,需要将多个细胞联结在一起,做成一个类似电脑上的转换电路。
D、把各个人造器官整合起来,并让它们和电脑芯片正常地进行信息交换是目前制造肉身机器人最大的难题。
3、根据全文意思,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人类的大脑和所有的生物组织一样,对机械电子设备具有排异反应,所以,就算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人脑特质的机器人也无法制造出来。
B、如果机器人全身上下都和真人一样,还将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那么,到了生化机器人时代,人和机器人的界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C、将微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起来,能制造出具备人类大脑的机器人,由此可知,人类实现永生不死的梦想就能变成现实。
D、具有生物活性的人造器官已经研制成功并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使用,由此可知,人脑机器人和肉身机器人的制造条件已全部成熟。?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小题2: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3分)
小题4: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客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遏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自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套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已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征。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盛唐气象”是诗歌的风貌特征,它与诗歌内容没有联系。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二段中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一方面又阐发了“盛唐气象”的涵义。
C.第三、四、五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在论证方式上,这篇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在论证方法上,这篇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夸耀唐帝国文治武动、歌颂盛世的盛唐诗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盛唐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其主体精神强旺。
D.盛唐诗人因为“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始终落空,所以产生怨怼。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顺着一条土路寻找父母
铁马
  仲秋。正午。星期天。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
  我们在城里吃好了午饭下乡去看父亲。坐的是弟弟开的新“现代”。一眨眼的工夫,我们就到村口了。打开车门,一股热浪袭来,两个侄女直喊“好热”。我们从新“现代”里钻出来,走了一段凹凸不平的土路才到门口。
  母亲正在做饭,却没看到父亲的身影。我问母亲:“爸呢?”母亲一边炒菜一边回答说:“还在地里摘棉花呢。你爸呀,干起活来就不知早晚。你们吃饭没有?”
  我没有回应母亲的话,径自沿着通往我家棉花地的小路去寻找父亲。我看见连片的棉地,棉花在秋阳下泛着苍白的笑脸,棉花的秸秆、枝叶显得有些耷拉。
  我顺着那条窄窄的土路地埂找到我家的棉花地,没有看到父亲,却看见了两三只硕大的蛇皮袋和一大堆新摘下的雪白的棉花。我朝棉地大喊了几声。父亲听见了我的叫喊,“哦”地应了一声,才从那一人多高的棉秆丛里探出脑袋来,汗水在父亲通红的脸庞上直往下流。我有些责备地说:“爸,该回家吃饭了,妈在等你呢!”他好像没有听见我的话似的,说:“你把路旁的棉花装好掮回家晒晒,家里楼上还有好几袋呢,下午把它们拉去卖了。”然后,又把脑袋缩回那棉地里,就像一朵结在秸秆上不想摘下的棉花。
  我把棉花装好,正好两袋。秋阳的毒辣使我三步并成两步把棉花掮回家,并按照父亲的吩咐用晒筐把棉花摊开来晒在门口的稻场上。此时父亲也掮着一袋棉花回来了。我去接他肩上的棉袋时,看见父亲的衣衫全部湿透,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人。父亲顺手从条台上拿起事先用硕大的玻璃瓶子晾好的开水,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地往肚里灌,然后坐到后门口歇凉。两个侄女儿不知从哪里弄来两把旧蒲扇,乖巧地对爷爷说:“爷爷你好好歇歇,我们给你扇风。”她们很卖力地扇风,屁股却翘得老高老高的。“傻孙女哟,别扇了,莫把自己扇出一身汗来呢。”父亲的笑容比开在秋天的棉花还要灿烂!
  母亲把盛好饭菜的碗端到父亲手里。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告诉我们:“今年棉花要比往年的好很多,估计今年能卖个千把块出头。加上卖黄豆、芝麻的钱,两千出头是绑在马背上的。要是早一个星期把先前摘的棉花卖了真赢了,那时的价钱一斤是2.8元,昨天跌到2.75元。今天晚些时候你们去帮我把棉花卖了,说不定价钱还会跌呢。”
  我们在返城之前,帮父亲把棉花拉到收购点卖了,并将七百多元的现金交到他的手里。父亲和母亲把我们送到村口上车。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你们等一下”,然后去村口路边的屠夫家拿来三斤猪肉,对我们说,“你们带上,乡下的猪肉比城里的好呢,价钱又便宜”。
  太阳挂在西边的天幕上。
  车子开出好远了。我从反光镜里看到父亲和母亲还在向远去的“现代”挥手,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涌出来了。(文章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表达特点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谈谈“还在地里摘棉花呢。你爸呀,干起活来就不知早晚。你们吃饭没有?”一句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人公“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中描写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文中多次出现的“‘现代’”和“土路”两种物象,你有什么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