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2017-11-05 22:21: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爆发是认识的契机”,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的研究员张习坦这样评价人们对SARS的反应。他说:“SARS是我国发生的一种新传染病,但很难说它就是最后一个。”
充斥着公众媒体的也许仅仅是SARS,但最近几个月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的疫情爆发通报里除了SARS占了最主要的篇幅外,还有以下的记录:埃博拉出血热正在中非肆虐,已悄然进人第五个月,其病死率达70%以上,比SARS凶险十几倍;在比利时与荷兰农场的禽流感病毒已经感染了83人并导致一名兽医死亡;此外,流行性脑膜炎在尼日尔持续发生着并不断夺走人的生命。从AIDS到SARS,在这些新传染病背后所演绎的,实际上是病毒离开动物对它们新的“栖息地”——人群的开发史。造成艾滋病的HIV病毒来自非洲的黑猩猩,导致出血热的汉坦病毒来自多种鼠类,而可怕的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到底是哪种动物至今还未彻底查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疾病的增加史,人同病毒的斗争是没有止境的,”张习坦如是说,“动物就是人类的‘病毒库’,今后,像SARS一样,新的病毒主要还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动物”。美国生物地理学家戴蒙德在他的《来自动物的致命礼物》一文中也这样认为:“人类疾病源自动物这一问题是构成今天人类健康的某些最重要问题的潜在原因,也是构成人类历史最普遍模式的潜在原因。”
除了新的病毒引入人群,老病毒的变异也将让人长期困惑不已。为了克服“水土不服”,有些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比如HIV病毒,它甚至在同一个爱滋病人体内也能演化出新的抗原。美国一位微生物学教授预测,像HIV这样的病毒经过长期变异,如果有朝一日它们能够突破“性接触”这样特殊传播途径的局限,则会对人类形成更加巨大的威胁。病毒中的另一个“魔术师”流感病毒在不断的变异中其“家族”越来越复杂,而且每一次型别的变异必然引起一次大的流行,以至于全球流感专家的共识是:流感的下一轮爆发随时可能发生。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郭元吉指出,中国的流感疫情对全世界有重大影响,流感是一种人、禽、畜共患的传染病,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的流感多发地。
面对病毒肆虐、传染性疾病猖獗的严峻现实,学者们普遍认为,人类的生存方式是其根本原因。《中华流行病杂志》名誉主编魏承毓罗列了以下方面:抗生素和杀虫剂滥用造成的病原体和传播媒介的耐药性;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导致的生态失衡;全球气候变暖对微观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贫穷和社会动乱;旅游业发达和人口流动增加。尽管气候等环境因素被认为是病毒变异的原因之一,但生态学家研究了许多新传染病的发生之后认为,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才是激活病毒的最大推动力。
〔《病毒发现人类》选自《南方周末》,有改动〕
小题1:对第三段中“人类历史最普遍模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不断对抗疾病发生和病毒侵袭的过程中求得发展的历史模式。
B.人类在不断躲避疾病发生和病毒侵袭的生活中求得生存的历史模式。
C.人类在不断认识新的疾病和新的病毒的规律中提升自我的历史模式。
D.人类在不断制服新生疾病和新生病毒的斗争中健全体质的历史模式。

小题2:第四段中“水土不服”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病毒由于适应人体的生存环境而求变的事实。
B.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病毒为了适应人体的生存环境而求变的动机。
C.运用比拟,生动地说明了病毒由于不适应人体的生存环境而求变的原因。
D.运用比拟,生动地说明了病毒为了适应人体的生存环境而求变的结果。
小题3:对全文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的行为不检,致使原本生存在动物身上的病毒“认识”到人体也是自己生活的温床。
B.SARS病毒是人类当今遇到的新病毒,而在人类发展史上每一个阶段都有彼时的“新病毒”出现。
C.新病毒的时时出现与老病毒的不断变异将成为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之一。
D.人类制服SARS等新老病毒并改进自身生存方式之时就是彻底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之日。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人类历史最普遍的模式”,意谓“历史按照何种最为常见的模式向前发展”。这个问题出自戴蒙德的《来自动物的致命礼物》一文,戴蒙德与张习坦的观点相同,即“人同病毒的斗争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整合这些信息即可判断出正确选项为A。
小题2:“水土不服”原意指“人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做出某些反应”,套用这个定义即可判断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小题3:D项所述不合文意。文中的观点是,人类永远无法彻底解决健康问题,每个阶段均面临新的问题。此外,除了控制新老病毒,还有一个人类生存方式是否检点的问题。这些都使“彻底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推断无法落实。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8分)
醉太行
从维熙
(1)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太行山有雄无秀,虽然有直立的万丈悬崖,但一个个山头犹如和尚的秃头,是秃山、秃岭形成的大山之魂。去年金秋十月,因为全国自然生态文学会议,在太行山大峡谷中一个名叫石板岩乡的山村召开,使我有机缘钻进它的躯体之内,去扫描它的生存形态。汽车刚开进大山之腹,我就发现了自己认知上的谬误,十月的太行山,不仅不是秃头和尚,简直像是个醉酒后初醒的俊俏丽人。
(2)汽车沿着陡峭的S形山路,盘旋地向上攀登,每每拐过一个弯道,绿色便变换一个层次,由山下的浓绿,弯成苍劲之绿;再由苍劲之绿中,发现秋天的橙黄;又在橙黄之中,绽露出一片片艳红———那是红枫在向人间展示苦夏已经远去,秋意已染上太行的额头和眉梢。记得,过去的文人墨客,抒写的多是南方的灵山秀水,如黄山之灵秀,雁荡之奇伟,庐山之恬雅,泰山之巍高,几乎从文字中难以找到对太行抒情的表达。倒是有写到太行山的文字,无一例外地都与战争发生联系,“金戈铁马”、“兵家必争”一类的字眼溢满书页,这实在是对太行山的色盲———至少是一种认知上的斜视。
(3)我之所以产生了如是的感慨,实在因为从河南一侧看太行,它不仅有万峰争雄的阳刚之魂魄,还充满了阴柔之灵秀。依山而行的百里大峡谷中,不仅林木丛生,还浪花飞溅地流淌着一条名叫露水河的溪流,这条河在林虑山下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有几只白色飞艇在湖泊中戏水,一下就把我们这些远方来者惊呆了。一个来自南方的“老广”,在车上竟然惊叫起来:“哇!我的天哪,这不是高山峡谷出平湖么,能不能停一会儿车,让我把这些奇丽风景带到广东去,发表在报纸上,让‘老广’们都来这儿观光?”不仅南方来客,对此情此景神情愕然,就连我们这些北方来者,也都为之瞠目结舌。
(4)我的是心已沸腾起来,做梦也想不到太行峡谷中,能有这样一片碧蓝的湖水。可以想象,它是露水河的浪花汇流而成,如同为太行峡谷镶嵌了一面明镜。此情此景,不禁让我联想起了美国西部的大峡谷,它也有太行山的雄险,谷底也流淌着一条美丽清彻的克罗拉多河,虽然那克罗拉多河,比露水河咆哮湍急,但是对比太行山大峡谷而言,克罗拉多河没有在谷底形成任何湖泊,因而太行大峡谷与美国大峡谷相比,可谓各有千秋。
(5)车子开到下榻的石板岩山村了,这里的石墙石屋石碾石磨,浑然一幅古老风情画卷。早上起来,听到有人高喊:太行山峰戴上银冠了!凭窗外望,发现那银冠不是什么帽子,而是压在山尖上的一轮明月。山峰直立陡峭得如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轮洁白的圆月,真像是一个古代武士头顶银冠。据说崖谷中的桃花,与天下桃花的开花季节不同;它不开在温暖的春时,而是开在寒冬季节与洁白的冰雪斗奇争艳。最初,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太行山的主人拿出冰雪与桃花共存的画册,我们这些来自东西南北中的人,都被太行山独有的风韵折服。桃花峪的岩石层中藏有热泉,尽管外部世界冰天雪地,热能依然在地脉中燃烧,这种热能制造了人间童话与世界奇观:“飞雪漫天舞,桃花浴雪开。”桃花的粉色,与冰雪的银白痴情相望———仅仅为此一景,有许多人就与主人相约,飞雪的冬季,飞雪时节我们一定再来。
(6)太行大峡谷长过百里,当我们闯进它的腹地时,常常为其独有的神秘而情动。走着走着,不知从哪儿飞来凉丝丝的水雾,抬头看去,那是悬崖之顶垂落下来的瀑布;只因为那山崖太高太高了,待这条银线飘到大山谷底时,已然被风分解成小小的水珠了。尽管这儿的山势陡峭而巍高,但仍不乏特意来太行探秘的勇者,他们沿着镶嵌在悬崖陡壁上的铁板栈道,向太行之顶攀登。远远望去,那些攀登者的身影,因衣着不尽相同,如同一只只色彩相异的壁虎,在向太行绝顶进发!
(7)这个崖谷叫王相岩,之所以留下这个与雄险山崖决然对立的儒雅的名字,缘起于远古的历史积淀:三千多年之前,商朝迁都至河南安阳之后,这里曾出了个贫贱山民傅说当了朝廷重臣之典故。据《商史》记载,国王武丁是个明君,在没有继位之前,曾到太行山体察民情,在这座山崖之巅,他碰上了傅说,并为他的博学多才而动容。但是在商朝,山民是王权的奴隶,是不能登堂为官的,武丁当了国王之后,为了让山民傅说进朝辅佐朝政,不惜以夜梦远祖遗训为尚方宝剑,巧妙地把傅说召进了国王的宝殿,当了他的一号重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则“天方夜谭”。
(8)归来后,为了驱散一天行程的疲惫,特意多喝了几杯太行山“红旗渠”牌白酒。酒后,我的身心已与婀娜多姿的北国太行山同醉,故而难忘这次巍巍太行山之旅!
(摘自《羊城晚报》)
小题1:一直以来,许多人在太行山认知上总是斜视的。结合全文,你认为人们对太行山认知上的斜视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请赏析第(3)段的写景艺术。(4分)
小题3:请分析第(7)段讲述《商史》中关于傅说典故的作用。(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十月的太行山处处有阴柔、灵秀的景色,像个醉酒后初醒的俊俏丽人。
B.文章通过写黄山、雁荡山、庐山、泰山的特点,突出了太行山的阳刚之美。
C.文章通过对太行山探秘勇者的描写,表现了太行山的神秘。
D.文中运用各种手法描写太行山的奇丽景色,表达了对太行山的赞美。
E.与美国大峡谷的阳刚之美相比,太行山的峡谷充满了神秘气息。


参考答案:
小题1:(1)人们认为太行山是秃山、秃岭,有雄无秀,却不知太行山还有江南山脉那样的秀美。
(2)只认为太行山只是“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
(3)人们可能知道太行山的雄壮险峻,却不知道太行山极富神秘气息
(4)人们认为太行山的色彩单一,却不知它的色彩丰富而多变。(每点1分,关键如画线部分。)
小题2:(1)直接(正面)描写:写浪花飞溅,林木丛生,写湖泊静美,飞艇戏水,一绿一白,一静一动,突出太行之阴柔灵秀。
(2) 侧面描写:写我们惊呆,特别强调“老广”的“惊叫”,南北来客的瞠目结舌,侧面表现景物特点。(每点2分,要有结合文本分析能力)
小题3:①增强了大峡谷的神秘性;②为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历史色彩;③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该题有一定难度。)
小题4:BE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斜视”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从文章中找出人们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对比的语句,从风景、军事、神秘色彩等角度加以概括即可。如文章第一段,“一个个山头犹如和尚的秃头,是秃山、秃岭形成的大山之魂。”“不仅不是秃头和尚,简直像是个醉酒后初醒的俊俏丽人”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太行山的秀美。
小题2:此题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写景,而是艺术,即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前者可结合着具体的景物内容,后者可从描写、修辞手法等表现手法来分析。如“不仅林木丛生,还浪花飞溅地流淌着一条名叫露水河的溪流,这条河在林虑山下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有几只白色飞艇在湖泊中戏水,”这些都是景物描写,是从正面来描写太行山的秀美。“一下就把我们这些远方来者惊呆了。”这是运用的侧面描写的手法,以游客的反应来从侧面表现太行山的风景怡人特点。
小题3:此类题一般都要从内容、结构、文体色彩等方面来分析作答。讲述《商史》中关于傅说典故,在内容上,可从增强、丰富文章内容角度分析;在结构上,可从照应前文对太行山的“斜视”的看法。在文体上,可从神秘性、人文历史色彩的角度作答。
小题4: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主题、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判断。B突出的是自古以来被文人们忽略的太行山之美;E通过对比,强调太行山峡谷既有阳刚的一面,还有阴柔的一面。所以选BE。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1.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处描写了雨情和港督的神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日落仪式”一词具有怎样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简要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交代了报道的事件,起到了解释题目的新闻导语作用。
2.烘托气氛,雨情烘托了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港督的神态表明了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意对即可)
3.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的告别仪式是在傍晚日落时举行的;一是说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途述了主人翁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


参考答案:《变形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苏词
傅成 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1.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2、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词词体解放。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城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