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秋闺思?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施肩吾
手爇①寒灯向影频,回文机②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①爇:ruò?烧,点燃。
②回文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⑴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⑵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2分)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1分)
(2)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卜人,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1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反衬对丈夫的思念之切。(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
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注: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
1、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边是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另一边是贵族的府第里“汲井开园”的火热场景,“日日新”与“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
2、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事件,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径,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小题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1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凉。(2分)
小题1: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1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凉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先回答“满”字的含义,再“简要分析”作用—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凉。
小题1:“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手法是“反衬”,借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寺的静寂,从而突出诗人的心境。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词句中,没有使用典故的一句是(? )?
A.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B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本题难度:简单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安能屈豪杰之流,?,??
(2)由此观之,?,一旦抵罪,?,不能容于远近。
(3)进不入以离尤兮,?。制芰荷以为衣兮,?。
(4)恩所加,?;罚所及,?。
(5)怨灵修之浩荡兮,?。宁溘死以流亡兮,?!
参考答案:
(1)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则今之高爵显位?或脱身以逃
(3)退将复修吾初服?集芙蓉以为裳
(4)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终不察夫民心?余不忍为此态也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