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21:22: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俛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参考答案:见译文


本题解析:
蜻蜓还算小的,黄雀也是如此啊。他俯身啄食白米粒,飞上茂密的树上?息,不时地拍打着翅膀奋飞,自以为不会有灾祸,跟谁也没有争端。哪知那些公子王孙,左手持着弹弓,右手握着弹丸,正要从七八丈高的天空中捕捉自己,并已瞄准了自己的脖子。它白天还在茂密的树枝间嬉戏,晚上已被调成酱醋制成佳肴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以一言寤意特:只。
B.见上连年治太子狱狱:案件。
C.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德:恩德。
D.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流:殃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3分)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②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被霍光敬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5分)
?
(2) 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 (5分)译文: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食、痛、咎各1分;句意2分,其中宾语前置1分。 )
(2) (5分)译文: 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始、有以、负各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德:施恩德。“德”前有否定副词“不”,可判断“德”不能解释为名词,应为动词,施加恩惠,施恩德。
小题2:②是皇上对他的称赞,故可排除CD两个选项;⑤ ⑥都是对他的评价,故可排除BCD三个选择项。
小题3:不是经常宽解皇上,他和别人一起给武帝祝寿。
小题4:先把这两个句子放到原文中去,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知晓句子的大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注意把握句子的句式和关键词。(1)句“乃何乐之听”为宾语前置句,具体翻译时要将宾语“何乐”放到谓语“听”的后面,还听什么音乐呢?食,吃饭;痛,为动用法,为……而哀痛;咎,追究。(2)句:始,开始,起初;有以,有办法,有……;负,辜负。
点评:文言文阅读考题的解答,不管是理解文言实词、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还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都要紧紧抓住具体的语境。有了具体的语境,归根结底还是要能力理解这一具体的语境。所以,这就要求答题者平时能做好文言相关知识的积累工作,并能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实现迁移;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等等。
译文:
车千秋,本来姓田,他的祖先齐国的田氏各族迁居长陵县。车千秋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碰上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过了很久,车千秋上呈事关重大的紧急情况的奏书,为太子辩冤,说:“儿子不正当使用父亲的军队,按罪应判受鞭刑;皇上的儿子因过失而误杀了人,该判什么罪呢?我曾经在梦中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告诉我该怎样定罪。”这时,武帝已经清楚地知道太子发兵是出于惶恐,并没有反叛的意图,看了车千秋的上书,就深有感触而醒悟过来,于是召见了车千秋。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别人是很难说话的,只有您明白其实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让您来开导我,您就应当成为我的辅佐。”立即下令封车千秋为大鸿胪。过了几个月,就接替刘屈氂担任了丞相,封为富民侯。车千秋没有别的才能经术学问,也没有什么功绩和资历,只不过凭一句话使武帝醒悟到太子死得冤枉,旬月之间就做丞相封侯,世上未曾有过。
车千秋为人敦厚,富有智谋,在丞相的位子很称职,超过他前后的几位。当初,车千秋刚开始主持丞相工作,看到武帝连年追究太子冤死一案,被杀和受罚的人非常多,群臣百姓都提心吊胆,车千秋想使皇上宽心,安慰广大吏民。于是就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欣赏音乐,怡养精神,为了天下人民而自寻欢乐。武帝答复说:“我不施恩德,开始于左丞相刘屈氂和贰师将军李广利暗中谋逆作乱,后来巫盅之祸殃及士大夫。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虽然这样,巫盅之祸刚发生时,诏令丞相、御史督责郡守寻找收捕,廷尉审理,但也没听到九卿、廷尉查问出来什么。从前,江充先审讯甘泉宫的人,又转到未央宫皇后住的椒房殿,以及后来公孙敬声之辈、李禹之流阴谋勾引匈奴,有关官员也没有发现什么罪证,让丞相亲自挖掘兰台查验巫盅,清楚地知道有巫盅存在。直到现在还有巫师施行巫盅妖术不止,邪贼侵身,远近都有巫师暗施巫盅,我感到很惭愧,还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呢?敬谢你们的好意,我不端你们献的祝寿酒!请告知丞相、二千石官各回各的官舍。《尚书》上说:‘不要偏执,不要袒护,圣王之道,坦荡无阻。’不要因为这件事再上奏了。”
一年多以后,武帝病重,立钩弋夫人生的皇子为太子,命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丞相车千秋,一起接受遗诏,辅助教导幼主。汉武帝驾崩。昭帝刚即位时,不能处理政事,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车千秋位居丞相,忠谨敦厚而有德。每逢公卿大臣朝会,霍光就对车千秋说:“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车千秋说:“请将军多留心,就是天下极大的幸运了。”始终不肯对霍光专权发表异议。霍光因此很敬重车千秋。每次遇上吉祥嘉应出现,都褒奖赏赐丞相车千秋。直到昭帝去世,国家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
车前秋做了十二年丞相,死后,谥号称为定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题3分)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兖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千万以上。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曰:“臣闻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世暗主,诛赏各缘其私。今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书奏不省。
益州刺史种嵩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遗梁冀,事发觉,以蛇输司农。冀从乔借观之,乔不肯与,冀始为恨。累迁大鸿胪。时冀小女死,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冀又衔之。建和元年,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不听。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赃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忤于冀。先是李固见废,内外丧气,群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数月,以地震免。宦者唐衡、左悺等因共谮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乔忠,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胁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不闻哭者,遂白执系之,死狱中。妻、子归故郡。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论曰: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节选自《后汉书·李杜列传》)
小题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帝将纳梁冀妹纳:娶
B.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属 :嘱托
C.冀又衔之衔:恨
D.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安:安定
小题2:
以下四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是 (? )
A.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梁让)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
B.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桓帝)不听。
C.(你)早从宜,妻子可得全。
D.(杜乔)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乔做光禄大夫巡察兖州,处事公正,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且不惧陈留太守梁让与大将军梁冀有亲属关系,而勇于揭发其收受贿赂的行为。
B.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没有功绩而被封官,杜乔上书顺帝要赏罚分明,并揭发梁氏一门的罪行,得到上级的支持。
C.宦官唐衡等人共同诬陷杜乔,请求逮捕并治他的罪,但梁太后一向知道杜乔忠诚,没有治他的罪,这使梁冀非常愤怒。
D.作者以史家的眼光评价杜乔能够舍身取义,启示后人要将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小题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4分)
?
(2) 在位数月,以地震免。(2分)
??
(3) 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A
小题:
B
小题:
(1)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4分,“奸诈者”“责诘”“做坏事的”“放纵”各1分)
(2)(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2分,“因为”“被免职”各1分)
(3) 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ě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罪过。(4分,“暗示”“弹劾”“勾结”“查究”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
使……心安(理得)
小题:
杜乔
小题:
对“书奏不省”理解有误,应是顺帝没有明察采纳)
小题:
附文言文翻译:
杜乔字叔荣,河内郡林虑县人。年轻时还是一介儒生,就被郡里推荐为孝廉。顺帝汉安元年,起用杜乔为光禄大夫,让他巡察兖州。他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等人贪污千万以上银两。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小叔父。杜乔回京后,任太子太傅,又调任大司农。当时,梁冀的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人没有建功,却被一同封官。杜乔上书劝谏顺帝说:“我听说古代的明君,奖罚一定要凭功过;末世的昏君,诛赏各自依照自己的私心。现在梁氏一门,是地位低下的官宦之后,没有任何功勋,却一齐带上立功的绶带,同时分得功臣的土地,他们的行为放纵无度,怎么能够说得尽!有功者得不到奖赏,做善事的失掉了自己美好的期望;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奏章送上去后,顺帝没有察看。
益州刺史种嵩检举弹劾永昌大守刘世君将金蛇送给梁冀,事情败露后,把金蛇送到了大司农杜乔的手中。梁冀想从杜乔手里借来看看,杜乔不肯,梁冀开始怀恨起杜乔来。这时梁冀的小女儿死了,命令公卿齐去探望,唯独杜乔没去,梁冀更加怨恨杜乔。桓帝建和元年,杜乔取代胡广任太尉。桓帝将要纳梁冀的妹妹为妃,梁冀想要让桓帝用厚礼迎娶,杜乔拿出旧典据理力争,桓帝不听。同时,梁冀嘱咐杜乔推举汜宫为尚书,杜乔以汜宫贪赃罪明显,于是不肯起用,从此一天天抵触了梁冀。开始是李固无故被废,朝廷内外十分丧气,各位大臣侧身而立,不敢正视梁冀,只有杜乔面不改色地直视,没有一点屈服。从此国内一片叹息,朝野上下徘徊观望。(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宦官唐衡、左悺(guàn)(等趁机一齐在桓帝面前说坏话诬陷别人说:“陛下先前即位时,杜乔与李固违抗,散布言论说皇上不能继承汉室。”桓帝便也怨恨杜乔。等到清河王刘蒜与国舅之间发生矛盾,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ě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罪过。但梁大后一向了解杜乔的忠诚,只下了道文书免去了杜乔的官职罢了。梁冀更加恼怒,派人威胁杜乔说:“听我梁冀的(自杀而死)比较合适,妻子儿女得到保全。”杜乔不肯屈服,第二天梁冀派人到杜乔家,听不到有哭泣者,就用白布缚住杜乔,使杜乔死在大狱中。杜乔的妻子儿女都回了老家。不久,杜乔和李固的尸体一起在城北示众,家属和老朋友没有谁敢看一眼。
评论说:“那些称为仁人的,他们的思想主张宏大。立下诺言就要履行,哪里只是炫耀名声使自己心安理得就罢了呢!如果义比生命重要,他们便可以舍弃生命;如果生命比义重要,他们就可以保全生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高攀龙受业。家酷贫,意豁如也。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数奉使,秋毫无所扰。
迁礼科左给事中。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①要路以请,无不如志。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迁吏科都给事中。大中居官不以家钉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②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朝士不能得南星意,怨大中。给事中章允儒,嗾其同官傅椹假汪文言发难。
会给事中阮大铖与光斗、大中有隙,遂与允儒定计,嘱棍劾文言,并劾大中貌陋心险,色取行违,与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疏入,忠贤③大喜,立下文言诏狱。大中时方迁吏科,上疏力辩,诏许履任。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日:“文言无足惜,不可使措绅祸由此起。”侨颔之,狱辞无所连。牵及者获免。大中乃遵旨履任。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故事,鸿胪⑤报名状无批谕旨者,举朝骇愕。氍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
未几,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广微愠,益马忠贤合。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迄吏部推谢应祥巡抚山西,广微遂嗾所亲陈九畴劾大中出谢应祥门,推举不公。尽逐诸正人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天下大权一归于忠贤。
明年,逆党梁梦环复劾文言。大中坐三千,矫旨俱逮下诏狱。乡人闻大中逮去,号泣送者数千人。比入镇抚司,酷刑拷讯,血肉狼籍。其年七月,狱卒受指,与涟、光斗同夕毙之。庄烈帝嗣位,赠太常卿,谥忠节。?(选自《明史?魏大中传》,有删改)
[注]①夤(yin)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②苞苴(jū):馈赠的礼。③忠贤:魏忠贤。④鸿胪:官署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朝士不能得南星意,怨大中率:全都
B.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狱:案件
C.故事,鸿胪报名状无批谕旨者故事;旧例
D.与光斗等交通文言交通:沟通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大中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数奉使,秋毫无所扰②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③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④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⑤櫆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⑥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大中出身贫寒,严于律己。他对家境贫寒毫不在乎,考中举人,对家人换新衣的做法很反感;他当官不带家眷,上朝时锁上家门,不让别人来打扰。
B.魏大中得罪权贵,遭到报复。他和阮大铖不和,阮大铖就弹劾他,诬陷他作奸谋利,在魏忠贤的操控下,事件一波三折,当时魏大中差点不能赴新职上任。
C.魏大中在与魏忠贤等奸臣的斗争中失利。杨涟弹劾魏忠贤,魏大中声援,魏忠贤很恼怒。魏忠贤的私党魏广微指使别人借故弹劾魏大中,最后魏忠贤大权独揽。
D.魏大中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获殊荣。他受人陷害,被定罪带走,同乡人听到这个消息几千人来哭送;他在狱中受严刑拷打,死后追赠太常卿,谥号忠节。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长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5分)
(2)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第二天,魏大中到鸿胪报名面君谢恩,魏忠贤忽然假传圣旨指责魏大中互相揭发的事没有完结,不得赴新职位上任。(5分:补主语、“矫”“讦”、“竣”各1分,通顺1分。(2)魏忠贤得到奏疏十分恼怒,假传圣旨严词斥责,还没有加罪。(5分:疏、切、让、未有各1分,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D项对“交通”的解释有误,应是“勾结”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应紧扣题干中“全都表明魏大中为人正直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注意考察,不难发现,①表明魏大中严于律己,不扰民;④表明魏大中有才有德;⑤说魏大中恢复处理政事:都不缝合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应排除。
小题3: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错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阮大铖就弹劾他”与原文不符,应是阮大铖嘱咐傅樾弹劾魏大中。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鸿胪报名面恩”应补出其主语“魏大中”;“矫”的意思是“假托、假传”;“讦”是“攻讦、揭发”之意;“竣”是“停止、完结”之意。第(2)句中的“疏”即奏疏;“切”是“深切、严厉”之意;“让”即批评、斥责;“未”是“没有”之意。
【参考译文】魏大中,字孔中,浙江嘉善人。自学成为生员,读书磨练品行,后来跟着高攀龙学习。家境赤贫,心胸却十分开阔。乡试中举,家里人为他购置新衣服、新帽子,他气愤地把它烧了。考中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官行人。多次奉命出使,丝毫也没有扰乱地方。
天启元年(1621)提拔工科给事中。杨镐、李如祯已被判处死刑,因为有佥都御史王德完说话,大学士韩火广立即草拟诏书减除他的死刑。魏大中很气愤,上疏极力争论。诋毁王德完晚节不保,完全丧失了做官的美德,言词牵涉到韩火广。皇帝为之责备魏大中,而王德完更加愤恨他。说先前没有推举李三才,魏大中怀恨在心。二人互相攻击,多次上疏,韩火广也引咎辞职。御史周宗建、徐扬先、张捷、徐景濂、温皋谟,给事中朱钦相支持王德完,轮流上疏议论魏大中,很久才平息。
第二年与同事周朝瑞等人一起两次上疏弹劾大学士沈翭,语言涉及魏忠贤、客氏。等到讨论“红丸案”,极力请求杀方从哲、崔文升、李可灼,并且追论郑国泰陷害东宫太子的罪行。态度严厉、言词恳切,宦官小人都非常畏惧他。太常少卿王绍徽一向跟东林党人过不去,钻营谋求巡抚的职位。魏大中讨厌这个人,特意上疏请求斥退他,王绍徽最终自动离职。魏大中又被提升为礼科左给事中。这时国家抚恤者假冒滥行,每位大臣死,他的兄弟儿子巴结权贵请求封官拜爵,没有得不到满足的。魏大中一向厌恶这件事,一切都按照典章制度办理。
天启四年(1624)他被提升为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当官不带家属,只带二个奴仆烧火做饭。自己上朝就锁上门,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有一个地方官吏拿着财物来贿赂他,被他检举揭发了。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进魏大中的门。吏部尚书赵南星得知他的贤能,遇事多去向他咨询。朝廷中人不能得到赵南星的喜欢,全都怨恨魏大中。而这时与东林党作对的人大多被赶出朝廷,就更加对赵南星等人恨之入骨,东林党人中间,又各自以地方的不同划分派系。魏大中曾驳斥苏州、松江巡抚王象恒在抚恤官吏家属方面的问题,山东在言路做官的都十分愤怒。等到驳斥浙江巡抚刘一火昆,江西人也很不高兴。给事中章允儒是江西人,尤其嫉妒成性,唆使同事傅魁利用汪文言发难。
汪文言是歙县人。刚当县吏的时候,聪明灵巧有谋略,很有豪侠气。于玉立派他到京城刺探情报,花钱买了监生,用计谋破坏齐、楚、浙三大派系。观察到东宫太子的伴读王安是个知书达礼的贤才,一心一意地结交他,跟他谈论当代士人的德才品级。在光宗、熹宗之交时,外廷倚重刘一火景,而王安居内宫,先后实行各种利于国家的政策,汪文言往来出力很大。魏忠贤杀死王安后,府丞邵辅忠于是弹劾汪文言,剥夺他监生的职位。赶出京城后,又逮捕下狱,最终减除了他的罪行。更加与公卿们交游,门外来往的车马络绎不绝。大学士叶向高起用他为内阁中书,魏大中以及韩火广、赵南星、杨涟、左光斗跟他来往,迹象十分明显。
正好给事中阮大铖跟左光斗、魏大中有仇,于是跟章允儒商量计策,嘱咐傅魁弹劾汪文言,并且弹劾魏大中相貌丑陋,为人阴险,表面一套,实际又一套,跟左光斗等人勾结汪文言,谋取私利。奏疏递上去,魏忠贤非常高兴,立即下诏逮捕汪文言。魏大中此时正好升任吏科,上疏极力辩解,下诏同意他上任。御史袁化中、给事中甄淑等人相继替魏大中、左光斗辩解。大学士叶向高因为举荐任用汪文言,也请求引罪辞职。形势很危急,御史黄尊素对镇抚刘侨说:“汪文言不值得可惜,不能由这件事祸及到士大夫阶层。”刘侨点头同意。口供没有牵连到其他人,汪文言受廷杖,剥夺职位,受此案牵连的人无罪。魏大中于是遵旨上任。第二天,鸿胪寺报名答谢皇帝恩赐,魏忠贤忽然假传圣旨指责魏大中互相攻击没有结束,不能够担任新职。按惯例,鸿胪寺报名的情形没有不被批复的,整个朝廷都很惊讶。傅魁也说皇帝的圣意不能更改,魏大中这才重新上任。
不久,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大中也率领同事上疏说:“自古皇帝身旁的奸臣,并不能直接危害国家。有的忠臣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告诉皇帝,而皇帝还不觉察,这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现在魏忠贤狐假虎威,拉帮结派,先是杀死王安在内宫树立淫威;然后驱逐刘一火景、周嘉谟、王纪在外廷树立淫威;最近还杀死三个外戚亲贵的家属在三宫树立淫威,极力勾结保姆客氏,伺候陛下饮食起居;到处安插傅应星、陈居恭、傅继教等人,窃取朝廷的消息。真是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所以杨涟不惜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极力向陛下陈述。当今魏忠贤的种种罪状,陛下全都揽在自己的身上,代他承担责任。恐怕魏忠贤之所以能够发号施令,就是因为出自魏忠贤之手的缘故,而杨涟的上疏,陛下尚且没有来得及阅读吧?陛下贵为天子,把三宫嫔妃的性命全都交给魏忠贤和客氏,怎不让人寒心。陛下说宫禁之中严守机密,外廷怎能知晓。枚乘有一句话,说:‘想叫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没有做了事情别人不知道的。又说把身边的人赶走了,皇帝将会被孤立起来。陛下的身体,大小臣属都拥护爱戴,何必依靠魏忠贤?假使魏忠贤、客氏一天不离开,恐怕宫中左右都是魏忠贤、客氏的人,不是陛下的人,陛下真正在上面被孤立了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②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③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②雠:同“仇”。③柙(xiá):木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
B.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齐——赵尝五战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吾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A
4.C
5.(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