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10 21:22: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映带:映衬、围绕 ?
B.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列坐:排列而坐 ?
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很好的风 ?
D.所以游目骋怀? ?骋怀:开畅胸怀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华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②,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③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侯方域著《马伶传》)
[注] ①《鸣风》:演杨继盛与明代奸相严嵩斗争、被害及昭雪的故事。②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第六出《二相争朝》,情节是杨继盛、夏言诸人主张收复河套,而严嵩反对,所以发生廷争。③分宜:指严嵩,严嵩是江西分宜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趾错也   相:互相
B.今日为开宴幸:希望
C.华林部马伶曰过:责备
D.天下无易李伶以:用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陵以演技精湛著名的戏班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马伶所在的“兴化部”和李伶所在的“华林部”。
B.在新安商人举办的大堂会上,兴化部和华林部在东西两个戏台同时演出相同的戏目,但客人们一直只对华林部赞叹有加,以致马伶不能再演下去了。
C.马伶自知技不如人,就到当朝宰相顾秉谦门下做了三年的差役,掌握了这类人的特点,表现出马伶不甘落后、刻苦磨炼、精益求精的从艺精神。
D.文章描写马伶为扮演奸相严嵩,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最后一举成功,充分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小题3:(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苏子美)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 与 子 美 同 时 饮 酒 得 罪 之 人 多 一 时 之 豪 俊 亦 被 收 采 进 显 于 朝 廷 而 子 美 独 不 幸 死 矣 岂 非 其 命 也 悲 夫!
(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3、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七月既(?)
(2)击空明兮流光(?)
(3)渺渺兮予怀(?)
(4)斗牛之间(?)
(5)倚歌而(?)
(6)山川相(?)
(7)酒临江(?)
(8)正襟坐(?)



4、阅读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与四人火以入——拥:持、拿
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房舍
C.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方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况修短随化,终期
3.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 ]

①其下平旷
②问其深
③既其出
④予亦悔其随之
⑤视其左右
⑥咎其欲出者
⑦其孰能讥之乎
⑧则其至又加少
⑨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
A.①②③⑤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⑧
C.①②④⑤⑥⑧
D.①②④⑥⑦⑧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 91ExAm.org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