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11-10 21:23: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问题。 ?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青的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有删改) ? 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画线句子的含义?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阔,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垣,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1.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迟子建 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中。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作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最初发现它的人是这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青草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通体透亮。 她在敛声屏气地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了。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它去了哪里了?它死了吗? 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甸甸的粮食脱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是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盈盈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唱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 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她怎么会有这么浓的柔情呢?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是有说不尽的话,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了她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孩子在她的哺育下长大。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她渐渐地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地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至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她的牙齿渐渐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喊,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垂头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而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然而埋葬他之后的一个深秋的月夜,她不知怎的格外想念他,想念他们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伴侣。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了大河。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时,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辛劳一生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仍然活着。 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请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 小题2: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对“这滴水”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小题3:读完文章后你认为“这滴水”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对“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出了怎样的回答?(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坚守转型社会的“底线伦理” 关于道德,我们遭遇过这样的现实——官员有腐败,学术会造假,地沟油在泛滥,毒奶粉在蔓延。然而,也正是关于它,我们又听过这样的故事——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士兵。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场暴雨洗礼了北京的城市精神。无数北京人以令人动容的行动,在61年不遇的暴雨突袭下,耸立起一方“道德高地”。 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验,给了我们医治道德伤口的信心,但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非常时刻展现“道德高地”的中国,如何在平常日子里填平“道德洼地”?在危急之时张扬“路人之德”的社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底线伦理”? 烟草公司竟获“生态贡献奖”,“凉民证”堂而皇之成为旅游广告,为“辛苦费”玩起了“假结婚”……近期的这些新闻之所以引起舆论激烈反应,正因为触碰了道德的“底线”。如果燃烧公众健康的香烟可以领受“生态”奖,那么评奖的底线何在?如果打擦边球的噱头可以挑战受众认知,那么“创意”的底线何在?如果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能以失信欺诈为本钱,那么做人的底线何在? 你的底线在哪里?近年来,从反思三聚氰胺奶粉背后的商业诚信失守,到忧心遗弃双亲折射出来的人性基点迷失,再到剖析干部贪腐、医院红包、虚假新闻等不良现象暴露的职业准则失效,人们越来越痛切地感到,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坚守最低标准,捍卫基本规则,用底线伦理构筑最后也是最坚固的文明屏障。 道德的钟摆,倘若屡屡冲破底线,便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肆意颠覆。如果坐视底线失守,失范的行为将无拘无束,“破窗效应”的负能量会四处传播,这种“恶的蔓延”,会侵蚀社会运行的基础,带来普遍的伤害。正因为如此,有学者痛陈,比之制度的缺漏,一些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秩序的溃败才是更可怕的。 雨果曾经说过,做一个圣人,这是偶然的现象;做一个好人,却是为人的常规。过度强调道德的超越性,会让人们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道德虚伪主义;听任唯利是图的行为极端化,则会催生不择手段的道德功利主义。道德世界不是成色均匀的美玉,而是由低到高的阶梯。从高蹈到平实,从理想到现实,面对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我们应摆脱“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单项选择,跳出“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绝对思维,崇仰最高限度的道德,也需守住最低限度的道德;崇尚“八荣”的境界,也需远离“八耻”的困扰。 也许我们很难有机会经历特殊关口的考验,也未必有力量做出舍己救人的壮举,但起码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好干部从不贪做起,好会计从不做假账做起,好记者从不说假话做起,好企业从不卖假货做起。如果每个公民、行行业业都坚守底线、为善去恶,我们的社会就一定能构筑起更为坚实的道德底座,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小题1:下列对于“道德高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高地”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阶梯式的最高限度的道德,即在非常时刻,将维护公共利益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B.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士兵和61年不遇的暴雨突袭下的无数北京人的表现,就是在非常时刻展现出的“道德高地”的典范。 C.只要每个人、每个行业都守住伦理底线,为善去恶,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社会就能达到最高限度的道德。 D.道德高地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达到的,过度强调道德的超越性不切实际。但守住最低限度的道德,做一个好人,却是为人的常规。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填平‘道德洼地’”,是指危急之时张扬“路人之德”,平常生活中坚守“底线伦理”,起码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B.官员腐败,烟草公司获“生态贡献奖”,“凉民证”成旅游广告等颠覆社会主流价值的行为是我们要填平的“道德洼地”。 C.“底线伦理”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它应成为最坚固的文明屏障,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构筑,社会才会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D.“要么全部、要么全不”是一种绝对思维,它过度强调道德的超越性,会催生不择手段的道德功利主义。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业欺诈、不讲职业道德突破了社会的底线伦理,阻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坚守底线伦理很重要。
B.坐视底线失守,会导致行为失范,从而侵蚀社会运行的基础,社会赖以为系的基础秩序会因此而溃败。
C.我们需要崇仰最高限度的道德,更需要守住最低限度的道德,我们的社会才能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D.我们没有机会经历特殊的考验,也没有力量做出舍己救人的壮举,但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坚守底线为善去恶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青衣花旦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们看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村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的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村主任看到了她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一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收钱的。村主任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少?她们就说了多少。沉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么吃得消走?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蒺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没见底,云雾一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千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玉哭灵》到(《黛玉葬花》。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人。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村主任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村主任中气很足地说:乡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台下一片寂静,一会儿,呼声如潮: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的眼里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她们接着唱,唱到月上中天,就结束了。村里人渐渐散去。村主任安排青衣和花旦住他对象家。村主任的对象长得裉俊,一双大眼睛,两根大辫子。在对象家门口,村主任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了账,然后派轿子送你们下山。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青衣和花旦与村主任的对象很聊得来,对象送给她们自己剪的剪纸,说可以贴窗花。青衣和花旦家里的铝合金窗不需要贴窗花,但是她们还是收下了。
第二天早上村主任来对象家送青衣和花旦下山,却四处没找到人。村主任的对象也急了,说,怎么会找不到?村主任说,你们昨天什么时候睡的?对象说不知道反正睡得很迟。村主任说你们说什么了吧。对象说她们问我桂子是谁,我就说桂予是我们村的小伙子,去外面当了兵,在洪水里救一个女人时被淹死了。骨灰送回来,明天就要下葬。桂子爹妈爱看戏,我们全村人凑钱请了你们来唱戏,算是代桂子孝敬他们二老的。村主任说,她们两个嫩女娃子,这么高的山,她们能走到哪儿去?
后来村主任的对象在八仙桌上看到了一小沓钱,旁边还留了字:桂子和我们一样,也是20岁。桂子爹妈也是我们的爹妈。演出的钱我们不能收,这点钱就算是桂子孝敬爹妈的。不用再找我们了,我们自己能下山。落款是:青衣花旦。
村主任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蹿了出去。不一会儿,两乘小轿出现在弯弯的山道上,快得像风一样。(选自《中国小小说300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青衣花旦”为题,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既点明了主要人物的职业、角色,又非常简明、醒目。
B.青衣花旦一开始不愿答应去球山村演出,主要是对村主任这位不速之客不信任,存有戒心,其实她们内心还是很想挣这笔演出费的。
C.村民们对青衣花旦的到来“表情很漠然”,是因为她们穿着打扮过于光鲜时尚,致使纯朴的村民们本能地反感她们这种做派。
D.小说构思巧妙,在对青衣花旦的形象塑造上欲扬先抑,设置伏笔不露痕迹,后面揭开谜底方让读者深受感动。
E.小说主题健康,格调高昂向上,所看力翅造的人物如青衣花旦、村主任、桂子父母,个个形象糊栩如生,构成了鲜活丰满的艺术群像。
(2)小说开篇用主要笔墨写村主任与青衣花旦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诸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衣花旦”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你认为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