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11-10 21:31: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乏——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相顾,迄无应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本始①三年,是岁,颍川太守赵广汉为京兆尹。颍川俗,豪杰相朋党。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②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为筩③,受吏民投书,使相告讦。于是更相怨咎,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名,由是入为京兆尹。广汉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行之发于至诚,吏咸愿为用,僵仆④无所避。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案之,罪立具,即时伏辜⑤。尤善为钩距⑥,以得事情,闾里铢两⑦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其发奸伏⑧如神。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本始:汉宣帝刘询年号。②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③筩:,瓦器;筩,竹筒,即检举箱。④僵仆:死亡。⑤伏辜:服罪。⑥钩距:辗转推问,追查真相。⑦铢两:二十四铢为一两,比喻轻微。⑧伏:揭发隐秘的坏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二千石莫能禽制/禽:通“擒”,捉拿。 B.盗贼不敢发/发:说话。 C.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厉:勉励。 D.案之,罪立具/案:查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吏咸愿为用/慎勿为妇死 B.皆知其能之所宜/其出人也远矣 C.行之发于至诚/青,取之于蓝 D.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广汉治理京兆的一组是( ) ①广汉为筩,受吏民投书。 ②事推功善,归之于下。 ③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④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 ⑤其发奸伏如神。 ⑥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宣帝时,颍川豪族大姓互相勾结,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前任太守没有一个敢于制裁他们。 B.赵广汉任颍川郡太守,上任伊始,就将原、褚两大豪族的首恶分子逮捕处决,震撼了全郡。颍川治安好转,政治清明,赵广汉也因此调任京兆尹。 C.赵广汉任京兆尹后,对待下属官吏热情而周到,把功劳都归于他们。赵广汉审讯奸人,揭露阴私,很有本事,百姓认为他得到了神灵的帮助。 D.赵广汉担任京兆尹,将长安治理得政治清平,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认为他是汉朝建立以来最好的京兆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3.?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题。(18分)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言曰:齐王已死宣言: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B.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C.齐人未附附:归附。 D.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炫耀:夸耀
|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3分)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3分)
▲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3分)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分)?
▲ ?
?
5、阅读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