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⑤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⑥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
(2)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本题解析:
小题1:万岁:国君去世的委婉说法。
小题1:④不是直接表现⑤⑥不是直言敢谏
小题1:左迁是被贬,不是提升。
小题1:(1)“固”“ 争”“ 得”句意通顺各1分(2)“宜”“ 素”“ 惮”句意通顺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耻”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渔人甚异之,复行数十步
C.内立法度,务耕织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3: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4: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啊。
(2)一个戍卒发难就毁坏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3)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惑”①是疑惑,②是糊涂。“所以”③表结果④表原因的虚词
小题1:“耻”是意动用法C是名词动用
小题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A.是定语后置B.是状语后置D.是判断句。
小题1:D为大概之意,其余为他的。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日:“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日:“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日:“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日:“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
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节选自《元史·张文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见,应对称旨——称:符合
B.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见:看见
C.悉施行之——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多之——多:称赞、重视
(2)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
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
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
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谦小时候很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世代居住在潜邸一带。他的同学刘秉忠曾向世祖推荐他。
B.在张文谦与刘秉忠的建议下,世祖派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前往邢州治理,他们三人同心协力,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世祖更加看重儒生,让文谦执政。
C.世祖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世祖的信使逃亡而去。世祖大怒,屠杀城中百姓。在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大理的部分百姓才得以存活下来。
D.张文谦宽仁爱民,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①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
②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户盈罗绮(充满)?羌管弄晴(在晴空中飘荡)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图将(画出来)
B.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伤心)?更那堪(忍受) ??雄姿英发(雄伟姿容,英气勃发)??经年(过去的一年)
C.一尊还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已而(不久) ?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吟啸(吟咏长啸)
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仓皇(惊慌失措) ?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谆拒之。备一旦烧屯去,博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谆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谆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顽嗣。文帝践阼,谥典日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小题1: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整卒,典徙颍阴令徙:调职
B.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拒:抗衡
C.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D.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嘉:赞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一项是(?)
①故试以治民之政?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③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④苟利国家,专之可也?⑤自请愿徙诣魏郡?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
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5分)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1)军队不必受皇宫控制,只要对国家有利,独自掌管也是可以的,应该赶快攻打他。
(2)李典情绪激昂,说:“这是国家大事,只是看你的计策怎样,我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吗!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慕”为“效法”之意。历史上有“耿纯率家人二千多投奔刘秀”的典故,此处意为“效法”更恰当。此外“慕”还有想念之意,如人少,则幕父母;还有羡慕仰慕之意,如众士慕仰等。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每年要出现的,考生可以用“代入法”把每个选项中的解释放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推敲一下是否通顺,然后选出答案。
小题2:,①太祖对李典的赏识?③太祖给李典布置任务?⑥符合
点评:该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理解文中的主要信息,可用排除法,如此题把带①和③的排除即可。
小题3:A升迁为青州刺史只是因为从平兖州诸县有功。
点评:此种题型为必考题,难度较大,考生要充分理解原文,了解时间段、故事情节、官职的升降等内容,不可张冠李戴、时间错置等。
小题4:(1)注意“御(控制)”“苟(如果)”“专(专权)”“宜(应该)”的翻译。
(2)注意“慨然(情绪激昂)”“顾(只是)”“何如(怎样)”“可以(能因为)”“憾(仇恨)”的翻译,要通顺。
点评:文言句式翻译要求“信、达、雅”,考生要结合原文对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的翻译出,既要准确,又要通达。
【参考译文】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山东金乡县人)。李典跟随父亲李乾,有特殊的气质。把几千家门客都会聚在乘氏。初平年间,率领军队跟随太祖在寿张打败了黄巾军,又跟从太祖攻打袁术,出征徐州。吕布叛乱,太祖派遣李乾回到乘氏,到各县安抚民众。吕布的别驾从事史薛兰、治中李封招降李乾,一起反叛,李乾不听从,于是他们就杀掉了他。太祖让李乾的儿子李整统帅李乾的军队,与各位大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后,李典跟从太祖平定诸县有功,逐渐升迁为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职为颍阴令,做了中郎将,统帅李整的军队。魏书说:李典年少时就好学(不宜解释成学习,因为后面有“兵事”),不喜欢军事,于是从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太祖爱惜他的文才,所以把治民的政务交给他让他尝试着管理,升迁为离狐太守。
当时,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抵抗,李典率领宗族及家兵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队。袁绍被打败,任用李典为裨将军,驻扎下来安抚百姓。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让李典和程昱用船运军粮。正赶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率领军队驻扎在黄河上,断绝了水上通道,太祖命令李典、程昱:“如果船不能过,下策只有走陆道。”李典与各位大将商议说:“高蕃的军队装备少,倚仗水上便利条件,有松懈的思想,攻打他们一定会取胜。军队不必受皇宫控制,只要对国家有利,独自掌管也是可以的,应该赶快攻打他。”程昱也认为对。于是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打败了他,水路得以畅通。刘表派刘备向北侵犯,到了叶地,太祖派李典跟从夏侯惇抵御他。刘备有一天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惇于是率领军队追击。李典说:“敌人无故退兵,我怀疑一定有埋伏。向南走的道路狭窄,草丛树木很深,不能追。”夏侯惇不听,和于禁追击,李典留守。夏侯惇等果然进入了敌人的埋伏圈,作战不利,李典前往营救,刘备见到救兵到了,这才撤兵。李典跟从太祖围攻邺县,邺县被平定。与乐进在壶关围攻高干,在长广攻打管乘,都大败他们。升迁为捕虏将军,被封为都亭侯。李典的宗族私家军队三千多家居住在乘氏,自愿请求迁徙到魏郡。太祖笑着说:“你想效法耿纯吗?”李典谢罪说:“我愚笨怯弱,功劳小,可是封爵宠爱优厚,的确应该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再加上征战讨伐还没有停止,应该充实都城附近地区,来控制四方,我不是效仿耿纯。”于是把自己的部下以及宗族一万三千多口迁移到邺县居住。太祖赞赏他的做法,升迁为破虏将军。李典与张辽、乐进驻扎在合肥,孙权率兵包围他们,张辽想遵照太祖的指示出来应战。乐进、李典、张辽一向都不合,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李典情绪激昂,说:“这是国家大事,只是看你的计策怎样,我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吗! ”于是率领军队和张辽一起打败孙权使之逃跑。
李典喜欢学习和问难,以温文尔雅为贵,不与诸将争功劳,尊敬有才的士大夫,谦恭唯恐做得不够,军队中称赞他是忠厚之人。三十六岁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