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1:33: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取材于《三国志·蜀志》)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识别力
B.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陵迟:衰落
C.大军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卒:终于
D.先主悔,请还——寻:不久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统年轻时为人朴实忠厚。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后来在司马徽的帮助下,他的名声才逐渐显扬开来。
B.庞统建议刘备在与刘璋会见时趁机捉拿刘璋,这样就可以不必劳师而坐拥一州,但刘备唯恐失信于刘璋而没有这样做。
C.庞统后来又给刘备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来对付刘璋,刘备最终采用了庞统的中策,杀掉了刘璋的两员名将,转向成都。
D.刘备胜利后在涪城设宴作乐。宴会上露出得意之态,遭到了庞统的批评。刘备当时大怒,但后来君臣和好如初。?
3.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1)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1)今天趁这个会面的机会就可以抓住他,那么将军就可以不必兴师动众而稳当地坐定一州了。
  (2)(从前)武王伐商纣,军队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出言不当,快给我出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洋
【明】王思任
由恶溪登括苍,舟行一尺,水皆污①也。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
吴闳仲送我,挈睿孺出船口,席坐引白,黄头郎以棹歌赠之,低头呼卢,俄而惊视,各大叫,始知颜色不在人间也。又不知天上某某名何色,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
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溪西一带山,俱以鹦鹉绿,鸦背青,上有猩红云五千尺,开一大洞,逗出缥天,映水如绣铺赤玛瑙。
日益曶②,沙滩色如柔蓝懈白,对岸沙则芦花月影,忽忽不可辩识。山俱老瓜皮色。又有七八片碎剪鹅毛霞,俱黄金锦荔,堆出两朵云,居然晶透葡萄紫也。又有夜岚数层斗起,如鱼肚白,穿入出炉银红中,金光煜煜不定。盖是际,天地山川,云霞日彩,烘蒸郁衬,不知开此大染局作何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③,一漏卿丽④之华耶?将亦谓舟中之子,既有荡胸决眦之解,尝试假尔以文章,使观其时变乎?何所遘⑤之奇也!
夫人间之色仅得其五,五色互相用,衍至数十而止,焉有不可思议如此其错综幻变者!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心未曾通,目未曾睹,不得不以所睹所通者,达之于口而告之于人;然所谓仿佛图之,又安能仿佛以图其万一也!嗟呼,不观天地之富,岂知人间之贫哉!
(选自《新编古文观止》)
【注】①污:不流动之水,谓此江多滩石,水流不畅,船行艰难。②曶:昏暗。③阿闪:佛名。此指佛的奇妙。④卿丽:祥瑞的云彩。⑤遘,遇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挈睿孺出船口?(?)
⑵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
⑶又有夜岚数层斗起?(?)
⑷衍至数十而止?(?)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小洋前水路的艰险;第二层写令人心情豁然开朗的小洋印象;第三层写小洋夕照的美妙绝伦;第四层写作者对小洋天上人间的无尽感慨。
B.文章出语简练而新奇,“天为山欺,水求石放”中的“欺”和“放”两字,尤为奇绝,不仅表现出水路的惊险,也为小洋的出现做了铺垫。
C.文章写小洋夕照,先是用了一连串的色彩比喻,再以突发奇想的“大染局”来概括这种色彩的丰富与美妙,可谓绝妙。
D.最后一段感慨,很有些对人间的不满和无奈,在大自然的富庶面前,作者突然悟到了人间的贫穷,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小题3:文中加下画线的句子。
⑴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
⑵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
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一漏卿丽之华耶?
⑷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
⑸何所遘之奇也!


参考答案:
小题1:⑴牵拉?⑵描绘?⑶争相?⑷变增
小题2:D
小题3:⑴天被山所遮蔽,水请求石头放行,抵到小洋,视野顿时开朗。
⑵太阳要落山了,落日像被含着的半个圆,宛如胭脂刚从火中拿出。
⑶(我)猜想啊,(眼前之美)胜过海市蜃楼和佛的妙境,(是要)露现一点祥云的华美吗?
⑷从前,我称谓名物、取称类别,也是用人世间物品来叫出颜色。
⑸为什么遇到的景象是如此的奇异呢?


本题解析:
小题1:⑴牵拉?⑵描绘?⑶争相?⑷变增
小题2:D(贫,是贫乏,即人间创造的美没有造化之美来得丰富。与贫穷、民生疾苦无关。)
小题3:⑴天被山所遮蔽,水请求石头放行,抵到小洋,视野顿时开朗。
⑵太阳要落山了,落日像被含着的半个圆,宛如胭脂刚从火中拿出。
⑶(我)猜想啊,(眼前之美)胜过海市蜃楼和佛的妙境,(是要)露现一点祥云的华美吗?
⑷从前,我称谓名物、取称类别,也是用人世间物品来叫出颜色。
⑸为什么遇到的景象是如此的奇异呢?
译文:从恶溪登括苍山,得走一条水路。小舟在恶溪中行走非常艰险。水底石多,阻挡水流,溪水弯弯曲曲。天被山所遮蔽,水请求石头放行,抵到小洋,视野顿时开朗。吴闳仲送我到小洋,他领着个聪明孩子走出船口,同大家一起坐下,举杯饮酒,船夫边划船边唱歌,船里不时传出博戏得彩的呼卢声。一会儿,人们抬头一看,不禁惊奇大叫,被美丽的景色惊呆,这才知道美丽颜色在天上,不在人间。这种奇异的景色,不知道天上叫什么颜色,还得用人间所有能叫出名的颜色来描绘。太阳要落山了,落日像被含着的半个圆,宛如胭脂刚从火中拿出。小洋西岸的一带群山呈现鹦鹉绿、鸦背青之色。山的上空有猩红云一大片,中间开一大洞,露出淡青色的天空,倒映水中,像锦绣上铺着红色玛瑙。天空越来越昏暗,近处沙滩变成浅蓝、灰白色,对岸沙滩则是芦花月影,一片朦胧。群山也都成了老瓜皮色。而太阳落山的上空,又有七八片像剪碎鹅毛的晚霞,全是黄金锦荔色,逐渐堆出两朵云,竟然是晶透葡萄紫的奇异色彩。山中夜雾层层涌起,如鱼肚白,穿入出炉银红中,金光闪闪。此刻,天地山川,云霞日彩,烘蒸郁衬,好像一个大染坊,却不知要染什么。(我)猜想啊,(眼前之美)胜过海市蜃楼和佛的妙境,(是要)露现一点祥云的华美吗?又像是给心胸荡漾,眼眶睁裂的舟中人以心灵的启示,老天赐给的自然文彩,使他们观赏景色随时变化的奇妙。为什么遇到的景象是如此的奇异呢?世间的主要颜色不过五种,五种颜色不断组合调配,变至数十种。这数十种颜色,哪有此景的错综变幻不可思议!从前,我称谓名物、取称类别,也是用人世间物品来叫出颜色。还有好多景色是眼睛不曾看见,语言无法表达的。由于惊叹小洋晚景的美妙,不得不把所看见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告诉别人;但是,描绘出来的,也只是实际景色的万分之一!唉,不看到天地富有,怎么能知道人间贫乏呢!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魏国初建,拜丞相理曹掾。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已,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丧,后有军事,受敕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柔见弘信甚羸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帝乃诏曰:“孝哉弘也!其原之。”?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自去 引退
B.士卒亡军,诚在可疾 痛恨
C.柔见弘甚羸劣 相信
D.诚应枭县 通“悬”,悬挂,示众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
①柔举宗从之
②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③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
⑤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⑥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不同意太祖对宋金家属加重刑罚的做法,认为那样会让正在从军的士卒怕自己被杀掉,也跟着一起逃走。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C.因为解弘并不是真正的像曾参和闵子骞那样的至孝之人,所以魏明帝催促廷尉要将其逮捕拷打致死,又是高柔了解实情上奏明帝,使解弘得到原谅。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这说明重刑不是制止士卒逃亡的办法,却反而是增加士卒逃跑数量的办法了。
  (2)明帝不听从高柔意见,最后派人送金屑给公孙晃和他的妻子儿女,让他们饮下(身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虽有槁,不复挺者暴:露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步跬:半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省:忽略

小题2: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本文的特点,请找出节选部分第二段的议论中心(?)(3分)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小题3:翻译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略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A暴为暴晒之意。B须臾指不多时。D指反省。
小题1: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等句子告诉我们,知识在于积累,不怕小,不怕慢,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小题1:翻译时,注意关键字:德、得、焉;不舍,理顺词句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12处)(4分)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公孙丑上》


参考答案: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公孙丑上》


本题解析:断句步骤总结:1. 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 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 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 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 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 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 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参考译文】
当政者推行仁政就会荣耀,不行仁政就会招致骂名。现在他们厌恶遭受耻辱却处在不仁的境地,这就如同厌恶潮湿而又呆在洼地里。如果不想蒙受骂名,不如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合乎礼仪的言行并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身居高位,使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国家局势稳定,趁这个时机,修明政治法典。即使是强大的邻国,也不敢冒犯它。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