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爹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问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寡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昊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三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艺术世界的空筐结构(节选)
艺术世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象纯粹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
大家知道,数学是2+3?=?5这样一门抽象的科学。例如:“两头牛加三头牛等于五头牛”,“两棵树加三棵树等于五棵树”。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正是从这类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了这样一个达四海亘古今、囊括宇宙万物的伟大的抽象公式:2?+?3?=5。它好比是说:“两只空筐加三只空筐等于五只空筐。”筐子的“空”,是为了能随意装进天地间万物。如果只能装一样东西,倒不出来,那数学的用处就极有限了。
有趣的是,艺术魅力的源泉之一,也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空筐”,其中尤以音乐最为典型。就是说在一切艺术中,当推音乐“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如果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在于他们分别提供了两个伟大的“空筐”:F=mA和E?=mC2,那末,贝多芬的成就却在于他向人类文化宝库提供了好几个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的音乐“空筐”:《英雄》《命运》《田园》和《第九》这四部交响曲。这些“筐”竟是如此的“空”,它们要求乐队指挥、演奏家和广大听众把各自的内外阅历统统放进去。因此,有海菲茨的贝多芬,也有梅纽因和小泽征尔的贝多芬,同时还有张三、李四的贝多芬。
20岁欣赏《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聆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是很不同的——如果你在这20年间,饱受事变,经历了坎坷人生的话——之所以有这种效果,正是因为音乐艺术具有“空筐”性质。这种性质的音乐心理学基础,便是自由联想。所谓“空筐”,正是艺术家为万千观众提供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爱因斯坦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不仅是指理论物理学和数学研究而言,而且也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可以说“空筐”是为想象力而设置的,“空筐”要求万千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再创作。
诗歌的“空筐”的性质也是很显著的。比如,李商隐的杰作《乐游原》便是一个典型的“空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你有你的“夕阳”,我有我的“无限好”;也许,你的“夕阳”和“黄昏”,比李商隐的“夕阳”和“黄昏”还要丰富得多,这不仅不违背原诗的本意,而且正说明原诗的成功。我以为诗人的艺术成就如何,全看他创造了多少个“空筐”,李白、杜甫创造的“空筐”恐怕最多,最好。宋朝学者张炎主张“词要清空,不要质实”乃是“空筐”说的另一种表述。
大致来说,艺术分两大类:情节类和情态类。前者的“筐”较“实”,后者则较“空”。在一生中,我们至多只想把《福尔摩斯探案》这类小说重读三遍,可是在我们一生中,却可以把贝多芬的《命运》重聆一百遍。因为前者属于情节类作品,而后者属于情态类的艺术,具有恒听恒新的性质;或者说,它的永久生命力,并不在于自身的情节,而在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不断把新的人生体验放进去的“空筐”。一般来说,文化素养较低者更倾向于情节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特别要求观众(读者、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主动地进行再创作。与此相反,文化素养较高者,则更倾向于情态类艺术作品。因为他在这类作品中发现了一个驰骋自己想象力的广大空间,发现了一个可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广大世界。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是艺术世界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B.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是极不相同的,这是因为艺术“空筐”为欣赏者提供的空间是不断变化着的。
C.音乐如同数学一样,也为我们提供了“空筐”,且在一切艺术中其“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
D.艺术家创造的“空筐”的多少和好坏决定了他的艺术成就的高低。
E.情节类艺术作品的“空筐”过“实”,最适合文化素养较低者阅读;情态类艺术作品的“空筐”较“空”,更能够开拓读者想象的空间。
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用作者的话说,可改为“一千个听众便有一千个贝多芬”。
B.宋朝学者张炎“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的主张认为:词只写想象的事物,不写具体实在的事物,这样才能造出“空筐”来。
C.凡是情节类作品人们最多读三遍,凡属情态类作品人们都会重读千百遍,这是因为前者没有“空筐”性质,后者具有“空筐”性质。
D.人们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于自身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否具有想象力。
3.根据文意,解释艺术作品中“空筐”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空筐”理论,请谈谈应该如何欣赏情态类作品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清? 名梁晓声
?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 (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 (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 (7)“八十三了。”
? ? (8)“八十三还采茶?!”
? (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 (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流行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 (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 (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就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 (18)“啊!”我一时失语。
? (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22)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 (23)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 (24)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 (25)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 (26)“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 (27)“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 (28)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 (29)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 (31)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 (32)“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节后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用行动为丈夫鸣不平。
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的“沉吟”中含有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2.文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0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逝世
1937年9月2日,皮埃尔·德·顾拜旦逝世。这位个子矮小、蓄着八字胡的贵族后裔,将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事业,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1863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顾拜?旦青年时代正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战败了,全国笼罩在灰暗忧郁的气氛中,各界都在探讨振兴国家之途。当时英国的体育教育比较先进,顾拜旦多次到英国考察。他认为:要使法国摆脱色当的阴影,应该走“体育兴国”之路,“让怯懦的、封闭的年轻人进行体育锻炼,学会冒险、懂得超越”。但是,顾拜旦的主张在保守的教育界无法实施,就在他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从北欧国家和英国吹来了一股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风,在这些国家,一批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模仿古代奥运会的形式,组织了一些将体育和文化结合起来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运动会或体育联欢节。1875—1881年,德国考古工作者成功地挖掘了奥林匹亚遗址,这项考古成就轰动欧美,为复兴奥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顾拜旦决定改变方向,从复兴奥运入手,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1894年6月16日,首次“国际体育教育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大学召开。顾拜旦起草了开幕词,致词说:“体育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在友好的竞技中使各民族更加接近,这就是奥林匹克竞赛。我们将在何时、何地举办我们时代的奥运会呢?”古塞尔的发言一结束,大厅里就奏响《阿波罗颂》,曲子是两年前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废墟上发现的,神殿的墙上刻有《阿波罗颂》的音符。
开幕词是个试探气球,值得庆幸的是,它没有遭到反对。6月23日是大会闭幕日,顾拜旦为之顽强奋斗多年、几经挫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来自欧美13个国家的79名代表一致通过了决议,复兴古代奥运会,每隔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大会还选出了由15人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人德米特留斯·维凯拉斯任主席,顾拜旦担任秘书长。大会结束时,顾拜旦作了题目为《世界青年人的典礼》的演讲,他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输出我们的跑步的、击剑的运动员吧,我相信这就是未来世界的自由贸易”,“和平事业将因此增加一个新的、更强有力支柱”。1894年6月23日,这一天作为国际奥委会的诞生日和奥运复兴日载入史册。
巴黎大会后,顾拜旦为筹备首届现代奥运会?而奔走。雅典获得主办权后,因财政困难无法开展筹备工作。顾拜旦赶赴雅典,说服国王乔治一世采取紧急财政措施支持奥运,同时在全国开展捐款活动。希腊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
首届奥运会后,顾拜旦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初期的奥运会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运动盛会,参赛选手少,成绩平平,新闻界反应冷淡。这促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奥运思想”在这一阶段渐趋成熟。顾拜旦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他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独立自主性和中立性。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
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自由超越的领域”……法国一位神学院院长为本校体育协会写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题辞,顾拜旦极其欣赏这句话,经他传播,这句题辞深入人心,成为奥运格言,而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奥林匹克运动陷于停顿,国际奥委会从巴黎迁往洛桑。战后,顾拜旦卖掉巴黎的旧宅,定居洛桑。这时,顾拜旦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他继承的财产有55万金法郎(当时一个金法郎值322毫黄金),这笔钱财,一半无偿地用于奥林匹克事业,另一半在战争中被交易所吞噬。顾拜旦靠着友人的资助才在洛桑定居下来。1925年6月4日,在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大会上,62岁的顾拜旦正式宣布辞职。奥委会授予他终身名誉主席的称号,同时规定,不再把这个称号授给顾拜旦之后的任何人。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一战后,奥林匹克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顾拜旦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
在日内瓦美丽的湖光山色之间,顾拜旦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三年,1937年9月2日,他在湖边散步时,因心脏病突发跌倒在地,匆匆离开人世,顾拜旦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洛桑市郊的公墓里,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于1938年移葬到奥林匹亚。在奥林匹亚国际奥委会所属的“奥林匹克学院”里,青青的草坪上,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顾拜旦纪念碑,碑的下半部分是空心的,顾拜旦的那颗永远追求的心,充满博爱的心,而今在那里安详休眠。
1.根据上下文,说出成语“如日中天”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顾拜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那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人间鲁迅》:诗情与理性的悟解
王培元
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想想鲁迅死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纪念,以及题词、雕像、研究专著和传记,似乎不能说作为文化伟人的鲁迅没有受到拥护、爱戴和崇仰。但是,倘要听听鲁迅辞世之后的第一个世纪末泛起的批判、否定、攻击、污蔑鲁迅的嘈杂声浪,你又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悲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
②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竟还出版过几部水准较高的鲁迅研究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等。然而,较令人满意的鲁迅传记,却一直没有见到。最近出版的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披阅《人间鲁迅》,你会感到,作者?如人们所说“回到了鲁迅”,?可以说走进了鲁迅的心灵世界。他不仅真实地阐发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辉煌业绩,而且准确地把握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于九十年代的中国,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时的、出色的鲁迅传记。
③作者来自乡下,未进过大学,只是靠勤奋自修,才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后来写起了随笔散文,近年来又弄学术研究。这些都不期然地成就了《人间鲁迅》卓尔不群的个人特色:林贤治先生带着乡村的人生履历和生存体验,进入鲁迅传记的写作,以平民知识者的心灵去感受鲁迅、体认鲁迅、描述鲁迅、悟解鲁迅;没有四平八稳、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论,摒弃八股式的陈辞滥调,绝少呆板僵滞的书斋学究气,向读者展示了“人间鲁迅”的真性情和大气象,有的是浓郁的诗情氤氲和深邃的理性气息:“南京成了人生的第一个驿站。不是人选择道路,就是道路选择人。选择的结果,他学开矿而开掘了人类的灵魂,想当兵而成长为别种类型的战士。”
④写下这样文字的作者,是由于作者本人是诗人呢,还是他自然地感染了鲁迅那瘦小的身体里岩浆奔突般的激情?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本来鲁迅就不只是冷峻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⑤说这是一本适时的鲁迅传记,还由于它雄辩有力地回答了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于鲁迅的怀疑和挑战,涤除了有意无意地泼在鲁迅身上的污泥浊水。近年来,在“四·一二政变”后鲁迅对镇压了自己的同盟者而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国民党政权的反抗和斗争,对被专制主义压迫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同情和支持,在鲁迅捐弃前嫌、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攻击过自己的创造社、太阳社并肩作战,在鲁迅肯定和赞赏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鲁迅对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抨击等一系列问题上,思想文化界出现了若干似是而非、糊涂混乱乃至十分荒谬的议论。只要不抱什么偏见,读者是可以从林贤治先生这本《人间鲁迅》中,找到对于这些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诠释和令人满意的答案的。
⑥鲁迅为了“立人”、为了建立“人国”而奋斗了一生,最后倒在黎明前的昏黑的长夜
里。鲁迅死后六十多年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即将照临。笔
者想起了林贤治先生在书的结尾援引的许寿裳1937年在拜谒鲁迅墓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身后万民同零涕,生前孤剑独冲锋。丹心浩气终黄土,长夜凭谁叩晓钟!”
小题1:第①段“告别鲁迅”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写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如果……那么
B.无论……都
C.虽然……但是
D.不仅……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