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0 21:44: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儒家道统:专制皇权制衡力量 王思睿 以往,人们常常把专制主义与“封建社会”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现在,历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则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而专制主义和孔孟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 首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元典中消失了踪迹。其次,儒学也并非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有人认为,法家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其作用绝不亚于儒家。儒家作用不过是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缘饰”①而已。所以自古至今一直有“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最后,即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汉代儒家竭力把学准宗教化。它以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孽生矣。”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这些言论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演绎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的儒家“道统”。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随意之政。道统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如果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理解,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 制主义的工具。 注:①“缘饰”,原指给衣服镶花边。此处通“文饰”,指给某些言论、措施找根据。 1、下列各项所述内容不属于作者用来澄清“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关系”的一项是 [? ] A、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B、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法家的作用绝不亚于儒家。 D、汉武帝以前的“孔孟之道”原本就包含着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点。 2、对文中关于“儒家道统”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道统”独立于“政统”“皇统”之外,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B、“道统”就是古代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 C、宋明理学认为“儒家道统”源自尧舜,历经孔孟等人,由韩愈、朱熹传之后世。 D、“儒家道统”是儒家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它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表外里”或“阳儒阴法”,表明法家是专制主义的思想资源,而儒家不是。 B、汉代儒家认为,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都是由人君的行动不当而引起的。 C、为防止执政时有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古代天子需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儒家道统。 D、“天人感应”“灾异之变”对警示和恐吓人君、制约皇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1、A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两个感恩节的绅士 欧?亨利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 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像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像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像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节选自作者同名小说) 【注】①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流浪汉皮特与老先生坚持“感恩节传统”,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被饿昏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 B.“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 C.老先生“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并在细雪中“微微打战”“背朝着风”,这些描写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D.选文用词准确,第四段“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的“鼓”字,“簌簌地扭动着”中的“扭动”都形象地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
| E.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客观表达。这种写法更易使读者深入故事,引发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小题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6分) ①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②第十五段(画波浪线的一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3分) 小题3: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总使人感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感恩”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答B给3分,答D给2分,其余不给分) 小题2:①又高又瘦,年过花甲;具有绅士风度;富有爱心,坚守传统美德。(3分。) ②本段运用比较、夸张的写作手法。将皮特与“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真正的骑士”比较,并用“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这种夸张,描述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来成全老先生善心的行为。语言幽默,作者在调侃中,表达了对皮特的赞扬(3分。) 小题3:皮特因吃得太多被送进医院,老先生却因为饥饿被送进医院,这样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2分)。但从九年来,两人对施恩、感恩的“感恩节传统”的坚守看,又在情理之中(2分)。这个意外的结局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深化了主旨,充满了对人性光辉的赞美(2分)。(共6分。“意料之外”2分,“情理之中”2分,“艺术效果”2分。) 小题4:(8分)。对“感恩”的理解,2分;联系文本谈认识,4分;联系实际进行分析,1分;行文思路、语言表达,1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示例:我们人应该具有感恩的心,并付诸行动。(观点、理解2分)①从斯塔弗的行动看,斯塔弗为了感谢那位老人的好意,不说自己吃得非常饱,而说自己非常饥饿,以及随老人去吃饭,说明都是为了感恩对方,并有具体的行动。②从老人行动看,老人自己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却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了感恩请别人吃饭,这也说明把感恩付诸行动。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这样去做(联系实际,言之成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不全面,“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还表现出皮特饱餐后的愉悦心情,“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还表现出饱餐后的皮特面对老人时的紧张、激动。D项“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错,应该是惊恐和激动的心理。 小题2:①“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可知老先生的身份,是一个曾经体面现在落魄的绅士形象。“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老先生虽然落魄但不失优雅风度,精神饱满,有绅士几度;“‘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富有爱心;坚守传统美德。 ②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语言风格、句式长短、修辞等。从本段语言来看,语言幽默生动,作者在调侃的描写中,表达了对皮特的赞扬,“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用夸张修辞手法,写皮特吃饭,如“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长短句的综合使用,描述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来成全老先生善心的行为。 小题3: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的结尾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先理清小说情节,写出结尾内容,指出结尾二人都进了医院是出人意料的,但二人坚守感恩的传统又是情理之中的,符合生活实际,然后指出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结尾才更能突出主题)即可。 小题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对“感恩”进行理解;还要联系文本谈认识;并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注意行文思路、语言表达。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论述文本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2分,共6分)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 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 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小题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小题2: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
小题3: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大姐上班的银行里有一部提款机,邻近小区居民常隔两天便过来取个五十、一百的,有一个抱着小宝宝的少妇吸引了她的注意。
宝宝大概一两岁吧,正是咿呀学语、到处乱摸的年龄,在母亲怀里也不安分,小手伸出去,把屏幕使劲拍得“砰砰”直响。少妇怕宝宝把提款机敲坏了,将他放到地上。操作完了,低头一看,宝宝早摇摇晃晃走出好几步远,她赶紧上去,一把抱起宝宝才匆匆跑回来。而此时,提款机早已“嘎嘎嘎嘎”,吐出纸币,在出币口上搁了好一会了。
银行里向来人多手杂,大姐便好心地提醒她:“你最好先把钱收好再抱孩子,一旦人家把你的钱抓了就跑,该怎么办?”
她连连道歉:“对不起,家里没人,我不能把宝宝一个人丢在家里,只好带过来了……实在谢谢你了。”脸上泛起羞涩的笑,“我也是怕宝宝摔跤,或者……遇到坏人。”
大姐失笑:“只一两分钟时间,宝宝出事的可能性只怕还不及钱被抢的万分之一呢。”
她将宝宝在自己脸上轻轻一贴,宝宝咯咯地笑起来,她柔声说:“可是对我来说,宝宝比钱要重要一万倍呀。”
小题1:哪项是少妇把宝宝放在地上的原因?
A.宝宝大哭
B.宝宝要下地玩
C.少妇累了
D.怕宝宝把提款机敲坏了
小题2:操作完后,少妇发现:
A.宝宝摇摇晃晃走出好几步
B.宝宝摔跤了
C.宝宝大哭
D.宝宝丢了
小题3:好心的大姐劝少妇的建议不是哪一项?
A.先收好钱再抱孩子
B.先抱孩子再收钱
C.小心一点
D.别让人把钱拿跑了
小题4:下面哪项文中没提到?
A.大姐是个善良好心的人
B.宝宝年龄小,很可爱,很调皮
C.银行里向来十分安全
D.宝宝对少妇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孙权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的态度如何?
参考答案:
主要态度是犹豫。他一方面想与操联合攻刘以向操所言“共分疆土”,一面又顾忌刘备,使人过江探云长动静,遣诸葛瑾去联姻。造拒绝后大怒,又听取部下意见,使人令曹仁旱路先起兵取荆州,自己欲暗取荆州,可见孙权内心也一直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能力,要结合典型的情节全面分析。 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掌握。考查学生对名著描写的主要(精彩)场面的概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场面上的主要人物与情节,归纳出场面的气势或气氛。
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